十多年前,當陳海賢蜷縮在大學的宿舍里,反復觀看著泰勒·本-沙哈爾教授的哈佛幸福課視頻時,他不會想到,多年后自己會與這位“幸福布道者”展開一場跨國對談,聆聽他講述離開哈佛之后的故事——那是一個關于勇氣、困惑與重生的真實故事。
5月6日晚8點,陳海賢與沙哈爾教授展開了一場跨越中西方國度的深度對話,聊聊“動蕩時代的幸福感”。眼前的泰勒教授雖已褪去“常春藤”的光環,但當談起想要創立“幸福學”的瞬間時,他眼里仍跳躍著理想主義的火光。而談起他的三段職業生涯抉擇時,這位曾讓哈佛幸福課風靡全球的學者也坦承:“我也懼怕改變?!?/p>
這場對話揭開了沙哈爾教授離開哈佛大學后的最新思想實驗,拆解“SPIRE模型”的底層邏輯,并試圖探尋一個根本命題:在意義匱乏的時代,我們如何將幸福從奢侈品轉化為生存的剛需?答案或許藏在他書房擺放的《論語》與《道德經》之間,藏在跨越千年的東西方文明共振處。
當焦慮成為時代癥候,當“成功即幸?!钡幕糜X裹挾眾生,泰勒用半生之旅給出了另一種答案:
幸福從來不是終點的獎杯,而是帶著覺知走過的每一個此刻。
下面是這場對話的部分內容(經編輯整理):
01
人生下一個旅程——創立“幸福學”學科
陳海賢: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名學生時,我就看了泰勒教授的哈佛幸福課視頻。很多年過去,聽聞教授后來離開了哈佛大學,能否分享一下您近幾年的人生故事?
泰勒·本-沙哈爾:的確。后來出于家庭因素,我離開了哈佛大學,回到以色列,因為我有3個孩子,我希望孩子們能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當然,后來我的生活又發生了很多變化:九年前,我回到了美國,入職哥倫比亞大學,后來又離開。
有一回,在歐洲飛美國的航班上,我突然靈感迸發:為什么有人研究心理學,有人研究歷史學、生物學、計算機學、醫學,但為什么沒有人研究“幸福學”呢?
我很好奇:在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以及孔子這些哲學家眼中,幸福到底是什么。所以,就在飛機上,我做了一個決定,這也是我人生下一個旅程要做的事:創造一門“幸福學”學科。
那之后,我成立了HSA幸福研究院,與百年大學(Centenary University)合作創立了“幸福學”學科,設有碩士學位。我們還獲得了博士的頒證資格,幾個月后將開設全球首個“幸福學”博士課。
陳海賢:您每一步人生選擇,都在追隨著內心的方向。這些重大決策對您來說難嗎?比如,當年離開哈佛大學,以及現在創辦HSA幸福研究院。您是怎樣做到自由追隨本心、擁抱變化的?
泰勒·本-沙哈爾:我給你分享一個小秘密——其實我特別害怕變化。
當年離開哈佛大學、回到以色列,我心里是有些害怕的。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幾年后,我來到百年大學(Centenary University),這是一所并不大的學校,坦白說,我內心也是恐懼的。
之所以能擁抱變化,可能得益于心理學的一個小分支——ACT療法(接納與行動療法)對我的影響。在ACT療法里,它承認人的情感是多元的,有憂傷、有憤怒、有焦慮、有挫敗感,這都是很真實、很自然的情感。我們不可能控制這些情感,而是要學會和它們相處。
ACT療法對我的啟發在于,即便面臨恐懼,仍然要按照自己內心深處的目標,做出正確的行動。
比如,我現在的目標是打造一門“幸福學”學科,而這件事在哥倫比亞大學、在哈佛大學都做不了,所以,即便我會感到恐懼,但我還是會堅定向前走。
陳海賢:我對ACT療法也很熟悉,它是斯蒂文·海耶斯教授創立的心理療法,它的理論基礎和中國的佛學思想有很多共通之處。
在我的觀察中,很多人面對恐懼時,其實會忍不住質疑自己。比如,我想的正確嗎?如果我去行動了,真的會有好的結果嗎?這種恐懼心理,甚至會讓他們模糊自己真實的需求。泰勒教授,您是怎么做到不被恐懼干擾行動的?
泰勒·本-沙哈爾:我有3個克服恐懼的秘訣。
第一個秘訣是——依靠別人。有研究表明,人們在做出一個決定后,如果有人能陪伴他去走這條路,那么這個決定實現的可能性,是無人陪伴的2-3倍。這個人可以是任何人,你的導師、朋友、同事,或者僅僅是一個陌生人。
第二個秘訣是——把目標寫下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能坐下來寫東西了,哪怕是20分鐘。但是,如果你把目標寫下來,把它從大腦里的一個點子落到紙上,這都能幫助你兌現它。
第三個秘訣是——別想太多,先邁出第一步。其實,推進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馬上行動。但是,人們經?;◣讉€小時反復思考,很少有人能擼起袖子馬上干。
提到拖延癥,加拿大有一項研究發現,有拖延癥的人和沒有拖延癥的人,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有拖延癥的人認為,動機和靈感必須在行動之前產生;而從不拖延的人會先行動,而不是思考有沒有激勵,他們會把“行動”本身當作動機。
陳海賢:行動確實很重要,我也想分享我老師的一句話:“真正的答案不在你的頭腦里,而在行動中?!?/p>
我還從教授身上還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如果你真的信仰一件事,它會慢慢變成你的行動準則。希望大家也能用這種“知行合一”的方式,去閱讀泰勒教授的《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這些書籍。
02
活在當下,“幸福”也在當下
陳海賢: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和二十年前很不一樣,很多人開玩笑說,現在談幸福是一件奢侈、遙遠的事,現在的主題是“活著”。泰勒教授您怎么看這件事?
泰勒·本-沙哈爾:這很真實。但是今天研究“幸福學”,其實比10年前、20年前,更有現實意義。
1998年,當馬丁·塞利格曼創立積極心理學時,外界也曾質疑它只服務于精英群體。但多年的實踐證明,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所有人。
我們可以把心理健康看作一條線,中間標記為0分。這條線的左端,是焦慮、抑郁、憤怒等負向情緒,右端是快樂、愛、幸福、力量等正向情緒。而積極心理學,它不僅能提高普通人的幸福感,從3分提高到5分;而且能提高大家的心理韌性,從-5分提高到-2分,甚至+2分。
今天,積極心理學更像是一種力量源泉,它能夠幫助我們化解憂傷,提高心理韌性,鍛造抗壓能力。
陳海賢:不同的時代對幸福的理解,會有不同的側重。在當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您認為幸福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泰勒·本-沙哈爾: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我們要回歸本源,深度學習,構建自己的精神之錨。
以我研讀《道德經》為例。我已經研讀二三十遍,最近在和女兒共讀,正是這種反復咀嚼的過程,讓偉大的典籍成為我在動蕩時代的一個錨點。我也常踐行《道德經》中“上善若水”的哲思,如水般柔韌,順勢而為,不去對抗環境。
身處驚濤駭浪般的現實,我們需要這樣的精神之錨:不必貪多,精選兩三本經典,在反復研讀中汲取智慧。另外,我會專注于冥想、創作,專注和家人共享的時光,這些都是我的精神之錨。
我覺得幸福最重要的是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舉個例子,在我人生低谷時,我夫人把她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她沒說一句話,只是在傾聽我,但這就給了我很大的前進的力量。
03
“幸福學”并不膚淺,但也不是萬能的
陳海賢:在信息唾手可得的現在,深度內容日益稀缺了。您會擔憂“幸福學”淪為膚淺文化的一部分嗎?
泰勒·本-沙哈爾:這的確是我的隱憂。法國哲學家伏爾泰也曾警示過:泛濫的書籍,制造了更多無知者。這話雖然看似矛盾,但它揭示了一個真理:讀一百本雜書,不如精讀兩本經典。
今天,我們能自由閱讀,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正如古人聆聽音樂曾是特權一樣。在廣泛涉獵之余,一定要選幾本書精讀。
我常給學生布置這個思想實驗,假如流落到一個孤島,只能帶兩本書,你會選哪兩本?有人選亞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也有人選《圣經》和莎士比亞的,也有人選帶一卷《佛經》……總有幾本書,會是你的精神之錨。
陳海賢:現在,心理治療界對積極心理學有一些批評的聲音。部分心理治療師認為,積極心理學不夠有深度,尤其是在處理人性陰暗面以及一些兩難困境的時候,它無法給到答案,泰勒教授怎么看待這種質疑?
泰勒·本-沙哈爾:傳統心理學更多關注負面,積極心理學恰好能作為補充,但它肯定不能取代傳統心理學。
正如我在哈佛課程中強調的,幸福有3個秘訣——現實、現實、還是現實。在現實中,有焦慮、抑郁、憤怒、嫉妒、憂傷……也有快樂、力量、欣賞、幽默、友誼……正是這些,構成了我們的現實。
在積極心理學治療過程中,我們討論力量、愛和贊賞,同樣我們也討論憂傷、抑郁、焦慮和脆弱。
04
一份幸福指南——“SPIRE”幸福模型
陳海賢:國內很多讀者初識您是通過《幸福的方法》這本書,您在書中過提出了“SPIRE”幸福模型,可以再介紹一下這個模型嗎?
泰勒·本-沙哈爾:關于幸福的定義層出不窮,沒有唯一的標準,我認為最實用且有指導性的定義,可以用這5大要素來歸納,我把它簡稱為“SPIRE模型”。
第一是“精神幸福”(Spiritual)。這種幸福源于你從工作、行為中找到的意義、價值與目的,關鍵在于覺察行動背后的深層意義,從而達到精神層面的滿足。另外,專注當下、做一些冥想練習,也至關重要。
第二是“身體幸福”(Physical)。我們需要重視運動鍛煉、均衡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攝入食物的質量和數量,以及高強度工作后的身體修復等等,這些都需要規劃。幾年前我每周鍛煉3次,現在增加到了5次。規律鍛煉,這也是我人生這艘船的另一只錨。
第三是“心智幸?!保↖ntellectual)。孔子在《論語》中曾經提到,他因為在廟堂頻繁提問而遭人非議,但他依然堅持不懂就問的治學態度。的確,提問本身很重要,它能激發求知欲、好奇心,而且它和幸福感、成就感以及壽命都呈正相關。另外,不僅要問,還要問得深、學得深。
第四是“關系幸福”(Relational)。我特別喜歡造訪中國,因為在中國,我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大家邀我到家做客時,會像家人一樣接待我。我也很重視這種家庭之間、朋友之間的情誼,這是幸福的第一指標。
第五是“情緒幸?!保‥motional)。這來自《道德經》給我的啟示:不要去對抗自然,而要效法流水——接納情緒的流動。悲傷時,允許淚水奔涌;快樂時,盡情表露。
精神、身體、心智、關系、情緒,這構成了“SPIRE模型”的五大支柱。我們不用時刻兼顧所有維度,但要警惕任何一個維度的長期缺失。
05
更幸福,還是更成功?你會如何選擇
陳海賢:在您看來,幸福的關鍵在于精神、身體和心智的成長,而不是一味地追逐世俗定義的名利。
但也有人質疑說,因為您本人已經是大名鼎鼎的教授了,是外界眼中的成功人士,所以您可以追求名利之外的東西,說成功不重要。面對這樣的提問,您會如何回應?
泰勒·本-沙哈爾:我很理解他們。我也從不試圖說服別人——成功不重要。但我會告訴他,真正重要的是你堅守的價值觀,你的家庭、朋友、以及那些對你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事。
我會對我的學生和孩子強調說,你要努力、要全力以赴,而且你的這份努力,要投入到你真正熱愛的、你認為有價值的事上。
幸福與成功,它不是選擇題,也不是兩條平行線;成功未必帶來幸福,但幸福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成功。
陳海賢:正如您提出的“完人”概念:當我們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時,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人類本就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幸福和煩惱,大多來自于各種社會關系。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軌跡,也都是從追隨外部的評價體系,逐漸轉向建立“更好的自我”的內在標準。
陳海賢:在《幸福超越完美》一書里,您探討了如何擺脫自我苛責、重獲生命的活力,但您也談到,您曾經長期困于不幸福感,是因為您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嗎?
泰勒·本-沙哈爾:在我看來,完美主義分兩種,一種是健康適應型的,一種是病態失衡型的。前者表現為勤勉盡責、善始善終,這也是我始終倡導的價值觀。后者則體現為一些致命的缺陷:
比如,過度防御,因為不能承受批評,所以把別人的每次指正,都視為對完美表象的攻擊;比如,風險規避,因為懼怕不完美,所以逃避努力和挑戰;比如,欣賞無能,因為執著于缺陷,看不到他人的閃光點……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放下虛妄的優越感,在接納不完美中,抵達真正的完整。
陳海賢:在《幸福超越完美》這本書里,您分享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您年輕時曾是以色列壁球冠軍,后來考入了哈佛大學。您能拿到這個冠軍頭銜,恰恰源于您對完美主義的追求,可是獲獎時您非但沒感到喜悅,反而壓力大到幾近崩潰。您還記得這個事嗎?
泰勒·本-沙哈爾:我記得很清楚。那段奪冠之路充滿艱辛,我曾堅信“只要贏下比賽,就能獲得幸福”,可當我最終捧起獎杯時,卻是巨大的空虛感。
這種“成功即幸福”的幻覺,后來我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目睹過:美國的精英、中國的學子、焦慮的父母、績效至上的職場人……大家把幸福寄托在未來的某個“成功里程碑”上了。
我常對孩子說,努力學習很重要,但你不必執著于哈佛大學、牛津大學這些名校光環。躋身頂尖學府、獲得世俗的成就,這些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因為當你的生命走向終點時,你唯一留存于世的,是你對親近人的影響,以及他們對你的記憶。
陳海賢:您在歷經漫長跋涉后,悟透了幸福的真諦。假如時光倒流,你會告訴當年那個為了奪冠瘋狂的少年——“成功并不會帶來幸?!眴??還是讓他先走彎路、自己慢慢去領悟?
泰勒·本-沙哈爾:我依然會支持當年的自己,去全力以赴。我當時的努力,不是為了奪冠,而是源于我對壁球運動純粹的熱愛。
我想重申一點,我從不反對大家追求成功,我只是強調,它不該是唯一的目標。野心、勤奮、拼搏固然重要,但如果這些努力,能夠和你真正在意的事同頻共振,這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06
真正的智慧不在紙上,而在你活出的生命里
陳海賢:弗洛伊德與榮格通過自我分析獲得洞見,泰勒教授您也一邊關注著自己的經驗,一邊汲取著市井的智慧。在您的書里有一本很特別——《幸福的方法2》,這本書講的是您從理發師身上學到的道理,能介紹一下它的創作背景嗎?
泰勒·本-沙哈爾:這本書的創作契機,來自一場認知顛覆。這位理發師,他連高中文憑都沒有的,但每次跟他交流,我都能學到新東西,獲得智慧啟迪。所以,我忍不住悄悄做了記錄。我沒讓他知道,我希望這件事能保持真實,而不是表演。
在回家做記錄的時候,我邊寫邊笑,因為他說的話,還有他說話的方式,都非常有趣、很睿智,和我的思維方式迥然不同。
兩年后,我把這本書寫完,他很高興地答應出版,稿費我們對半分,相當于我和他共同撰寫了這本書。而且,他把理發店的店名,也改成了我的書名。
陳海賢:作為從教師轉型的心理治療師,我很好奇,您有沒有在人生的某一刻也曾想過當一名心理治療師呢?
泰勒·本-沙哈爾:的確動過這個念頭。如果時間撥回27年前,當時我讀組織行為學博士,那我可能選擇臨床心理治療博士。
這或許是認知人性的最好的角度。因為在臨床心理學的治療中,你可以深入個案研究,深度理解一個人,深度剖析人性的復雜面相。
站在深入學習的角度,我想成為一名治療師。但是,相較于每天8小時、提供1V1咨詢服務的治療師,我更喜歡教師這份工作。它給我帶來的幸福感,是無可替代的。
陳海賢:最后,如果總結一句關于幸福的忠告,會是什么?
泰勒·本-沙哈爾:幸福從來都不復雜。道理說了很多,理解起來都不難,真正難的是“學以致用”。
陳海賢:今天和泰勒教授的對話,讓我想起波斯詩人賈拉魯丁·魯米的故事。
魯米曾帶著滿箱的典籍去尋師問道,可當他見到老師時,老師卻把他所有的書和筆記都扔了。老師說,你知道的智慧已經夠多了,重要的是活出這個智慧。
同樣,泰勒教授不僅傳授給我們有關幸福的智慧,他自己也活出了這份智慧。希望我們也能把這份認知化為實踐,活出我們的智慧,收獲更多的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