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南,夢里水鄉。
江南不僅是一個地域,一處景致,
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學向往,
一種情懷,一種夢想。
在《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重溫《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今天,你將聽到的是《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七寶古鎮的斗姆閣藏跡于幽靜校園一隅,如一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伶人,靜靜等人揭開面紗。
斗姆閣 梁薇 攝
斗姆閣位于七莘路2678號院內東北隅,屬上海交通大學七寶校區,而該校前身為上海農學院。得幸于長期被校區的墻圈庇佑,斗姆閣及其周邊的四面廳免于戰爭與歲月的大肆破壞。2000年,斗姆閣修復工作悉數完成,這里便成為七寶古鎮上屈指可數留存完好的古建筑景觀之一。
據修復時的碑文記載,斗姆閣始建年代已無考,后于清朝嘉慶年間重建。歲月悠悠,其最初的建筑風格雖蕩然無存,但基本木構架并未變動,特別是斗拱、柱的基礎發掘為建筑的修復、年代的考證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斗姆閣造型別致,斗拱托檐、八角飛翹、黛瓦粉墻、畫梁雕棟,南北立面造型迥然不同。
果不其然,當踏足斗姆閣那一塊方地之時,其南立面首先映入眼簾。一潭小池位于右前方位,二層樓呈白墻灰瓦,前為天井,左右為廂房,是為典型的江南民居;后面的復層屋頂高出前樓,八角飛翹,檐牙高啄。斗姆閣的西側立有兩株樹齡可追溯至宋朝的古銀杏,一高一低,相映成景。恰有學者閑坐其下,心無旁騖,指捻張張書頁;銀杏迎風而動,樹影婆娑,灑落一地斑駁。
繼續向前繞過西墻,便移步至斗姆閣的北立面,此處格局與南面迥然不同,造型活潑輕巧,頗具江南園林之風,二層戲臺豁然開朗。雖無法入內一覽其“內四角梁架結構”等細節,但由外觀還是能窺見其別致之處。正如此前所知,斗姆閣系行祠道教建筑,與古銀杏相得益彰的景致盡顯了道家“道法自然”之意,以木掩其幽,草木山水與樓臺建筑遙相呼應,一片融合之態。
斗姆閣最初是為了供奉道教的斗姆神所建,后在清朝嘉慶年間被改建為戲臺。指尖觸過昔日三尺紅臺的一磚一瓦一墻,側耳傾聽,磚墻之內似是傳來絲竹之聲。恍然猶見臺上伶人折扇拂袖,翻飛起舞,臺下觀者如織,怡然而 坐,沏一壺濃茶,品一折好戲。
卻想嘉慶帝在位期間,逢世界工業革命興起,亦為清朝由盛轉衰之時。內憂外患,此起彼伏。彼時的斗姆閣是否也曾唱盡對家國山河和個人命運的悲嘆,現已無人知。只道是慢煮光陰一盞茶,輕嘆年歲一場戲。
斂起思緒,我欲轉身,卻見一老者于閣前打著太極拳,動靜開合間腳底生風,動中暗存靜意,恰如現今的三尺紅臺靜默,未必無聲。昔日張揚韶華或許繁花似錦,今時靜好暮年卻也草木葳蕤,自是另一番景致。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誰道不如前。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此書聚焦閔行地區重點保護的古樹、古橋、古建筑等珍貴的文脈資源,我們力爭用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童聲音頻,引領大家發現閔行之美,去詩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動線條,闡釋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從而留住心底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沈雯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 八(5)班 孫若彬
編輯:湯婧嫻
初審:林心怡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