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潤山鄉】
益陽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綜述(一):
創建為民 繪就城市文明底色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近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益陽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回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歷程,益陽每天都發生著點滴變化,益陽人民見證并感受著這座城市因文明城市創建而綻放的精彩。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征程中,我市始終堅守“創建為民、創建利民、創建惠民”的初心,以民生實事為筆,以精細治理為墨,繪就了一幅文明與幸福交織的城市畫卷。
民生為本,書寫幸福答卷。為把群眾滿意作為最高標準,我市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社區街巷、農貿市場、老舊小區,傾聽百姓呼聲,梳理出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公共設施完善等民生項目清單。市委市政府堅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建立“掛圖作戰”機制,從群眾最急難愁盼的問題入手——2021年以來,改造169個老舊小區,讓斑駁的墻面換上新裝,讓坑洼的道路平整如鏡;整治270條背街小巷,讓“衛生死角”變身“文明窗口”;提質29個農貿市場,讓“菜籃子”拎得更舒心、更放心。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品質。口袋公園、社區綠地如星點散布,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生活日常,利用邊角地、閑置地打造的綠色空間,既有綠意盎然的植被,也有休憩涼亭、健身器材,讓“小而美”的生態福利觸手可及。全力推動國家園林城市建設,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01%,不僅刷新了城市顏值,更讓市民在方寸之間感受自然之美。
精細治理,破解城市頑疾。面對不文明養寵、車輛亂停、小廣告亂貼等治理難題,我市創新機制、靶向施策,讓部門聯合行動成為常態,從“遛狗不牽繩”專項整治到“美麗庭院”建設,從戶外廣告安全隱患排查到“綠波帶”優化交通,一系列舉措直擊痛點。智慧賦能融入城市管理,農貿市場升級智能系統,實時公示商品信息;圖書館通借通還打破空間限制,書籍資源全域共享;15分鐘醫保服務圈讓群眾少跑腿,家門口即可辦理高頻事項。
黨群同心,共繪幸福圖景。“紅色之家”服務站為戶外勞動者提供歇腳點,暖心設施傳遞城市關懷;社區“一戶一檔一冊”摸清治理底數,鄰長制打通服務“最后一米”;出臺《益陽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設立“銀城最美”系列評選激發共建熱情,文明從“風景”漸成“風尚”。 在鄉村,“美麗屋場”建設打開了鄉村“和美生活”大門,人居環境整治與庭院經濟發展讓生態美與產業興相得益彰;在校園,公益課堂豐富假期生活,陶藝、書法滋養青少年心靈;在中心城區,24小時智慧書屋點亮閱讀燈火,書香浸潤城市夜晚……從城市到鄉村,從機關到校園,人人都是文明創建的參與者、見證者、受益者。
文明賦能,續寫發展新篇 。為了讓城市更具“溫度”,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新增4.1萬個公共停車位,緩解“停車難”的焦慮;推出公交敬老專線和校園定制公交,讓老人小孩出行無憂;改造“三微”項目405個,在細微處見真章,讓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文明的氣息。這些實實在在的改變,讓市民真切感受到創文帶來的紅利,滿意度長期保持在98%以上。
從民生實事到治理創新,從共建共治到文化浸潤,我市以“創建為民”的初心與恒心,將文明基因深植城市肌理。如今的銀城大地,街巷整潔有序,鄰里和睦友善,文明新風撲面而來。這座洞庭湖畔的宜居之城,正以篤行不怠的姿態,向著更高水平的文明與幸福邁進。
? 推薦閱讀
來 源 :益陽廣電
記者:肖訓鐘
編輯 :陳曉林
一審:陳曉林
二審:譚娟
三審:劉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