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云南,一首寫在大地上的詩。
當旅行被重新定義,云南不再是“景點打卡地”,而是讓390萬人“住進生活”的旅居天堂。人們踏遍三迤大地,在雪山腳下種下理想;推開傣家竹樓,瀾滄江晚風吹來創作靈感;蕩開一壺普洱,像是喝下整片原始森林的故事……
在這里,旅居者不僅找到了詩和遠方,更找到了內心的寧靜與歸屬。這里的每一片云都裹著山歌的悠揚,每一縷風都藏著茶咖的醇香,這里的一切都在詮釋——“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網將從歷史縱深、民族文化、地理奇觀、生態密碼、氣候詩學等多個維度,解碼旅居云南現象的深層邏輯,探尋其跨越時空的共鳴點,聊聊旅居云南的獨特魅力、發展故事、未來前景。
五月的普洱,佤族木鼓的渾厚回響與傣族象腳鼓的靈動節奏交織成山間的韻律。
百人敲木鼓。圖源:西盟縣融媒體中心
“五一”假期,這座滇南小城以一場又一場的民族文化盛宴迎接八方來客——西盟木鼓節上,佤族漢子赤膊擊鼓,鼓聲如雷,震顫著阿佤山的脊梁;孟連神魚節的象腳鼓隊踏著歡快的步伐,鼓點與瀾滄江的浪濤共鳴。據統計,“五一”期間,普洱市接待游客207.32萬人次,實現旅游花費20.5億元,普洱正以其溫暖的氣候、優美的環境、獨特的“茶咖之城”韻味與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為越來越多人出行游玩、旅居棲息的地方。
普洱市。沈浩 攝
普洱的魅力,遠不止節慶的喧囂。北緯23°26′的陽光偏愛這片土地,年均氣溫19.5℃的暖冬、68.23%的森林覆蓋率、負氧離子濃度超世衛標準14倍的“天然氧吧”,構建起“呼吸間養生”的生態屏障。旅居者任霞說:“在普洱,連呼吸都帶著綠意。”茶馬古道的馬蹄聲早已遠去,但千年古茶樹依然在景邁山舒展枝葉,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這片土地鍍上歷史的鎏金。
景邁山大平掌古茶林一景。胡超 攝
賓弄賽嗨:鼓點中的民族團結密碼
普洱的鼓點聲里,藏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密碼。作為邊疆之城,普洱是14個民族與東南亞文化的交融地,傣語“賓弄賽嗨”——“親戚一樣的朋友”,是普洱各民族互助共生的古老智慧。在孟連縣景信鄉,拉祜族與佤族共耕茶園,傣族與哈尼族同慶潑水節,64個黨支部“結對互系”,甘蔗與咖啡的清香在田間交織。舞臺上,脫貧攻堅報告劇《賓弄賽嗨》用詼諧與淚光演繹團結的力量;村寨里,“生產互幫、文化互融”的機制讓人均收入三年增長82.1%。
漫步思茅大荒地村,白族民宿主人為佤族游客端上普洱茶,哈尼族阿媽教漢族孩子跳起甩發舞。這里的鼓點不分族別,佤族格朗(象腳鼓)與傣族光邦(長鼓)同臺競奏,鼓面繃緊的牛皮繩仿佛各族緊握的雙手——制作象腳鼓的民間手藝人尼瑞老人用紅椿木雕刻的象腳鼓,鼓腰纏繞的鋼絲圈與牛皮繩,正是多元共生的隱喻。
大荒地村。圖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微信公眾號
茶咖雙生:鼓韻浸潤的千年味道
當鼓聲攀上茶山,采茶女的指尖便有了韻律。景邁山古茶林里,布朗族少女唱著“采茶調”,千年茶樹與新發的嫩芽在晨霧中低語。茶馬古城旅游小鎮的“火塘煮水”店內,彝族銀生七道茶與佤族打跳相映成趣;鎮沅千家寨2700歲的野生古茶樹于群山中佇立,新摘的茶葉上露珠未干,悠悠芳香沉淀歲月的溫柔。
景邁山古茶林。盧磊 攝
而咖啡的香氣,正為古老的茶山注入新聲。在孟連縣富巖鎮芒冒村阿佤山,班安阿佤咖啡莊園的星空下,年輕人手捧普洱小粒咖啡,聽佤族鼓樂穿透夜色;思茅梅子湖公園的咖啡文化季上,“檸檬撞咖啡”特調飲品以酸爽喚醒味蕾,200家參展商將“從種子到杯子”的故事釀成創意。
正如當地咖啡主理人所言:“左手咖啡右手茶,是普洱人最詩意的日常。”東方韻味的茶香與漂洋過海而來的咖啡醇美在此并行不悖,茶館與咖啡館比鄰而居,成為普洱人的日常,勾勒出當地“不急不徐”的生活美學。
鼓聲漸遠:綠意中的旅居理想國
當鼓聲歸于寂靜,普洱的宜居本色愈發清晰。洗馬湖畔的大荒地村,97戶人家以“吃住+品茶”“吃住+品咖”的模式,年創旅游收入1200萬元;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的體感溫度柱前,游客觸摸著地理的奇跡,哈尼族服飾的志愿者用微笑織就溫暖的網。
這里,森林蓄積量3.14億立方米的綠浪滌蕩塵囂,截至2024年旅居人數突破18.56萬,古寨旁崛起文藝旅居社區,茶山上架起觀景步道。當地政府以“旅游+”戰略推動發展,打造鄉村旅居、醫養旅居等八大業態,讓“旅居普洱”成為深度體驗的代名詞。民宿主人仙貢在茶香中忙碌:“游客來學制茶,也學佤族敬茶的禮儀。”從充滿民族特色的村村寨寨,到困鹿山云海,從咖啡義工平臺到“美麗鄉村”旅居鏈,普洱正以“旅居城市”的定位,將自然稟賦化為詩意生活的容器。
游客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翁基古寨拍攝布朗族老人制作罐烤奶茶。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尾聲:鼓點之外,萬物生長的答案
普洱的鼓點,是佤族木鼓的原始吶喊,是象腳鼓的歡快跳躍,是茶山采擷的細碎節奏,更是咖啡研磨的現代韻律。在這里,傳統與現代并非對立,傣族織錦與咖啡拉花共展風華,佤族牛頭圖騰與網紅打卡墻同框入畫。
西盟佤族木鼓節。彭錫 攝
城村鎮協調發展的普洱,既保留著原始生態,也擁有便捷生活。旅居者既能隱居山野,也能在咖啡館里敲打鍵盤;既能參與佤族新米節的古老祭祀,也能在瀾滄江畔享受現代藝術展。普洱是多姿多彩的民族元素,是溫暖人心的濃濃煙火氣,也是傳統與現代的絕妙混搭。
普洱七道茶也能透出旅居普洱的生活哲學和魅力:第一道鳳凰銜香,第二道人生百味,第三道自然之韻,第四道靜水流深,彰顯文化韻味;第五道祛濕,第六道提氣,第七道驅寒,突顯實用。當鼓聲漸遠,留下的是一座城的包容與共生——多民族的笑語在茶咖香中交融,旅居者的行囊裝滿森林的呼吸。正如“賓弄賽嗨”所喻示的:普洱的答案,藏在萬物兼容并蓄的節奏里,藏在每一顆愿意慢下來的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