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總以為能說會道是本事,活到中年才懂,真正的智慧在嘴上安把鎖。
抱怨物業被“熱心鄰居”錄音轉發,自家車位從此總被占;
調侃親家母胖,結果鬧得女兒差點離婚......
其實人生不順,十有八九是嘴上惹的禍。
尤其這三類話,高情商的人早戒掉了。
一、怨氣沖天的“垃圾話”
《荀子》有言:“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有的人買菜嫌菜貴,晴天嫌日頭毒,連孫女考了第二名都要罵“沒出息”。
久而久之,兒子一家周末寧可去公園也不愿回家,老伴天天在小區涼亭躲清靜。
心理學中的“踢貓效應”說透了:
“抱怨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被反噬的總是自己。”
晚清名臣曾國藩,年輕時也是個“毒舌”。
他點評同僚“面目可憎”,嘲笑部下“如蠢牛耕田”,結果處處碰壁。
后來他立下“戒多言”的規矩,在日記本記下每日言語過失,最終修煉出“開口如春風”的本事。
他在家書中寫道:“人生福禍,皆自口出。每日三省吾身,先查言語是否妥當。”
二、戳人痛處的“刀子話”
《禮記》中說:“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所謂刀子嘴豆腐心,不過是傷人的借口。
親戚家兒子小劉相親失敗三次,表姑當著全家人說:
“又矮又不會說話,活該單身!”氣得小伙子連夜買票去外地打工。
兩年后小劉帶著未婚妻回來敬酒,唯獨沒給表姑遞請帖。
春秋時期,齊桓公在宴會上嘲笑管仲“曾三次當逃兵”,鮑叔牙立即起身解圍:
“他不是怕死,是要留著性命盡孝道。”
后來管仲助齊國稱霸,始終視鮑叔牙為生死之交。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把“實話”裹上棉花再說。
就像社區調解員周姐說的:“夫妻吵架時,把‘你從來不管家’換成‘你最近太忙了吧’,火藥味能少一半。”
三、搬弄是非的“閑話”
《格言聯璧》警告:“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小區里有個“情報站”,幾位阿姨常年坐在紫藤架下傳閑話。
去年李嬸說隔壁老王“退休金高是因為吃回扣”,結果人家拿出扶貧證書——
原來他把積蓄全捐給了山區孩子。
如今李嬸在小區走路都貼著墻根,兒女嫌她“丟人現眼”都不愿來接。
北宋名相呂蒙正堪稱典范。
他剛當宰相時,有人當面諷刺:“這小子也配穿紫袍?”
呂蒙正裝作沒聽見,同行官員要追查,他卻說:“若知道是誰,難免心存芥蒂,不如不知。”
后來那人羞愧難當,主動登門謝罪。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少議論他人私事,多關注自家冷暖,才是中年人的通透。
嘴上帶尺,腳下有路
《小窗幽記》有云:“口舌者,禍患之宮,亡滅之府也。”
人到中年,管住嘴不是虛偽,而是修行。
戒掉怨話,福氣才能進門;收起刀子話,關系方能長久;避開閑話,心境自然清凈。
學會給嘴巴“上鎖”,那些曾因失言惹來的麻煩,會變成貴人帶來的機遇;
那些因嘴快傷過的人心,會化作溫暖回流的情誼。
畢竟,中年以后的好運氣,都是從嘴里省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