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翌年中華民國建立。1915年,袁世凱策劃“洪憲帝制”,80天后在全國聲討中失敗,袁世凱死后,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1917年7月,張勛在北京擁清廢帝溥儀復辟,歷時12天。此后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權的皖系軍閥段祺瑞,拒絕恢復中華民國國會和臨時約法。
孫中山于同年7月南下廣州,發起“護法運動”。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召開;9月1日,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于10月正式就職,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后通電全國,否認北京政府,號召北伐,“護法戰爭”的范圍遍及粵、桂、湘、閩、滇、黔、川、鄂、陜九省,贛、浙、蘇、皖、豫、魯、甘等省及東北地區也出現規模不等的護法武裝及活動。
其間在潮汕地區也發生了一場戰爭。
1918年夏,南方軍政府以陳炯明為援閩粵軍總司令出兵福建,俗稱“南軍”,南軍計劃占領福建,進一步北上江浙。起初陳炯明率粵軍攻下龍巖,直逼漳州。當時福建局勢的控制人為北洋軍閥代理人李厚基,俗稱“北軍”。北京政府為了阻止南軍,段祺瑞命駐浙江浙軍第一師師長童葆暄(保喧)率兵支援,欲以武力阻止粵軍進攻。
這場南北軍的戰爭歷時三月,北軍起初處于攻勢,一度占領饒平,進逼潮安,后因童保喧部下陳肇英轉投南軍,扭轉戰局,最終以北軍敗退福建而告終。
《潮州志·大事志》對此次戰事有所記載,簡明扼要的敘述了戰爭的經過;此外,北軍將領童保喧也留下不少關于此次戰事的記錄。
童保喧,字伯吹,浙江寧波(寧海)人。少年時曾于上海加入光復會,是辛亥革命浙江起義的發起人,后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運動”中,也有突出貢獻,被稱為“浙江之蔡鍔”。
童保喧素有“儒將”之名,生前有寫日記的習慣。2006年,《童保喧日記》重新整理出版,共11卷,30余萬字,記錄童保喧自“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1908年)至病逝前(1919年),12年間的生活經歷。作為此次閩粵戰事的北軍指揮,日記中的第九卷和第十卷,便較為詳細的記錄這次南北軍交戰的經過。
本文將以《童保喧日記》作為參考,來探尋這場發生于饒平的南北軍戰爭:
(圖源:《童保喧日記》)
(一)進軍廣東的籌劃
童保喧于1918年4月25日抵達廈門,之后便投入進軍廣東的戰略部署。
關于南北軍雙方的具體情況,《童保喧日記》有記:“潮汕方面軍隊約萬人,半屬土匪,炮與機關槍亦不多,但軍隊無軍衣,處處須防范,為可慮耳。在詔安方面之閩軍亦有萬余人云?!痹t安閩軍有萬余人,與潮汕南軍不相上下,而童保喧部下軍隊也陸續經水路抵閩,北軍起初優勢頗為明顯,故一直持進攻態勢。
5月1日,童保喧與閩省督軍李厚基,臧致平、唐國謨兩司令,一同商議進軍廣東潮汕的用兵方略。在當天的日記中,記錄了這次會議所定制的用兵戰略及及北軍進軍潮汕的路線:
九時赴鎮署會晤李總司令并集臧、唐兩司令,胡營務處,會議用兵方略。李督宣布對粵方針,異常堅忍、破釜沉舟,大有不斬樓蘭終不還之慨。并言粵亦未可輕視,粵省為南西局面之生死關頭,困獸猶斗,須慎重出之。會議及夜,其決議之件如左:
1作戰區分:詔安攻黃岡為左路,平和攻饒平為中路,永定攻大埔上杭、武平攻蕉嶺為右路,后路為總預備隊。
2軍隊配備:余任中路,共步十二營、炮一營、工輜各兩連,浙軍全部在內;臧任左路,共步十一營、炮一營;唐任右路,共步九營、炮一營;胡任后路,共步四營。
3作戰日期:候后方準備完全后,方進攻。
經過近一個月的部署,北軍也開啟正式進軍廣東的計劃。作為福建入粵第一站的饒平縣,當時南軍在饒平的駐軍并不算多,據5月5日的日記稱:“陳部六千無斗志,方三千在饒平云”。
北軍主要分三路進軍廣東。其中“永定攻大埔上杭、武平攻蕉嶺為右路”,由唐國謨帶領,此路的進展并不順利。6月1日,永定失利,唐部退保龍巖。童保喧在日記中稱“余期唐使堅守兩星期,不意失守如此快也,為之恨恨。”
左路進攻黃岡鎮,由臧致平帶領,并于6月2日占領黃岡。
中路平和進軍饒平,則由童保喧帶領。在部隊抵達平和之后,決定于6月4日進攻饒平。而童保喧對于攻下饒平城也是自信滿滿,其《聞永定失守示將士》一詩云:
羽報傳來失永城,龍巖草木一時驚。
將軍自有回天策,待下饒平且論兵。
(二)占領饒平
中路由柏嵩關進入廣東饒平境。柏嵩關山高路隘,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雙方于柏嵩關附近的三房嶺激戰,南軍退卻之后,北軍乘勢直取下一個戰略要地廟仔前(即饒平上饒區茂芝前)。
在取得廟仔前之后,再過水口山,饒平城便近在眼前。北軍進軍水口山時,南軍突然發動襲擊,戰況尤為激烈。童保喧在日記稱“聞敵人團長為楊子明,余好友也,故戰術亦大有可觀,勁敵也。午后余軍完全占領水口山,離饒平只十五公里矣?!?/p>
經過三天的戰斗,北軍于6月10日占領饒平城,南軍則往潮安退卻,當時饒平縣知事盧文鐸亦攜印逃離。
自平和縣入饒平城,戰斗最為激烈的地方有二,一為柏嵩關附近之三房嶺,一為饒城北部之水口山,童保喧并于6月15日作詩二首以志:
三望嶺戰役
天生關隘扼三軍,兩陣圓時日已醺。
賴有偏師從側道,萬山草木逐奔云。
水口山戰役
戎旌深入粵南疆,山所溪流敵陣良。
夜半生機存一線,三軍將士誓同亡。
童保喧于6月11日趕赴饒平,稱“沿途居民對我軍感情亦佳,我軍軍紀之佳,尤可欽也?!钡诌_饒平后,童保喧親自安撫居民,并于6月13日委任軍隊咨議吳萬里為縣知事。關于童保喧部下的軍紀,《饒平縣志補訂》也有提及:“童部紀律極嚴,入城時,匕鬯無驚,時適大雨,將士立于店戶檐下,商民請進內暫避,均辭謝之?!?/strong>
入駐饒平之后,童保喧作有《克復饒平有感》一詩:
雄師七夜克饒平,城外雙溪依舊橫。
風雨連天寒夏日,山河經燹近秋情。
羞將戰績詳軍報,怕聽生民吁苦聲。
兩粵川湘千萬里,幾時同罷弟兄爭。
其詩也可見對生民之關懷與呼吁停止同室操戈的心聲。關于北軍占領饒平城的過程,《潮州志·大事記》有記:
(六月)閩督李厚基遣浙軍侵饒平:五月,陳炯明部駐節大埔三河,滇軍(靖國軍)駐饒平。北京政府任閩省督軍李厚基爲閩浙援粵軍總司令,以調閩援粵之浙軍第一師師長童葆暄副之發兵侵粵。六月二日,臧致平陷黃岡;四日,麒麟嶺失守;十日,童保暄陷饒平城,進迫潮汕。前淞滬鎮守使呂公望兩次赴饒,勸導舊部反正無功。
(三)戰事膠著
1918年的6月至8月,童保喧大部分時間居于饒城。期間北軍在饒平的兵力,分別為童保喧和臧致平所領銜,初步制定了“先破近敵,圖攻潮安”的作戰計劃。
由于南軍在饒平境內還有一定兵力,在廟仔前、葵坑等各處仍有不少小型戰役,戰事也進入膠著狀態。與此同時,饒平外圍的戰況也漸漸對北軍不利。6月23日,童保喧與臧致平接洽攻取潮安的辦法,初步希望臧部移居浮山;而同日在福建的局勢則是“德化兵變,永春失守,同安危矣。”
童保喧再次強調進攻潮安的必要性:“急攻潮安為上策,退守詔安、平和為中策,若長此相接為下策”,李厚基也同意進攻潮安的策略。
南北軍在饒平境內的交鋒有來有往,童保喧在部署戰略之余,日記中也記下平日讀書、練字、對弈等閑暇活動,戰局稍緩時,也使其心態漸趨平和。
如其于6月30日所作《夏日得雨偶占》一詩:
廻風驅屋暑,初雨帶晴香。
誰識山城趣,帳中午夢長。
又7月27日作《饒平夏日》:
夏日如年永,山城入夜涼。
層云連列嶂,驟雨鎖斜陽。
戰士長征苦,農家新獲忙。
帳間虛倚劍,早把殺機忘。
另童保喧還在日記中留下對于當時饒平風俗的記錄:
(8月6日)上午六時習字。偕來青、一秋登殿后小山。饒城內共三小山,一在縣署,一在舊協署,一即此山也?;浀責熃鯇?,人民尚多嗜之。人民男女多穿木屐,聞日人尚由此流入云。喜飲茶,無論貧富,每家必有小茶壺、小茶盅,茶壺越古越佳,有價值千金也。壺甚小,每壺一次不及三半盅茶。品茗二字大約指此也。
當然,除休閑活動,童保喧平時尚需接洽各方官員,如7月20日,便記有“大總統特派侍衛武官趙學芳少將(平遠)同總司令部參謀(壽堪)來饒慰勞將士”,而其中的趙少將有吸食鴉片之習,童保喧還要委托本地紳士進行準備,并有“亦見北洋軍官之腐朽也”的感嘆。
(四)準備進攻潮安
7月中旬,前線戰斗漸趨激烈,南北軍圍繞浮山進行拉鋸戰,隨著北軍援軍的到達,在7月14日成功攻下浮山,饒平境內基本由北軍所控制,往北則攻下大埔,進而獲得進攻潮安的有利條件。
最初童保喧決定于8月1日進攻潮安,后由于戰局有所反復,改為8月10日進攻,再又因行軍速度延至12日。
與此同時,福建戰局不利也開始對北軍在饒平用兵產生影響。8月13日,北軍開始由浮山前往潮安,卻得到李厚基的電報,“要兵兩營返守漳州,以收容右路,請暫停止進云云?!睍和_M攻、分兵會守福建的決策,讓童保喧與臧致平皆有所不滿;而在14日下午,又通報照原計劃進行,童保喧亦感嘆“上無定見,又無遠志,真無可如何也?!?/p>
8月15日,北軍的左右縱隊開始了進攻潮安的計劃。8月18日,左縱隊攻克平溪嶺(即今坪溪),俘虜南軍20人,并得知南軍尚有四千人之眾;20日,左翼攻克東隴黃山坑,距離潮安城已經不到30里。
期間呂公望、王文慶致信童保喧,欲與之會面。呂公望曾參加辛亥革命浙江起義與“護國運動”,1916年被推為浙江督軍兼省長,與童保喧交游頗多,此時任任護法軍援閩浙軍總司令。三人曾于饒平進行會談,呂公望欲勸降童保喧,但未能說動童保喧。
見到童保喧不為所動,呂公望轉而游說其部下浙軍第一團團長陳肇英,并成功“策反”。對于北軍而言,陳肇英的行為是“叛變”,而對于南軍而言,則屬深明大義;在《潮州高爾登報告浙軍第一團團長率師來電》一文中,便是以護法的立場,來闡述陳肇英加入之意義:
(銜略)眾議院鑒,浙軍與我軍義師本屬一氣,只緣柄權之人執迷,遂至一家成為秦越。疊經蔣伯器、呂戴之、王文慶諸公派員勸諭,復經呂公親往陳說,往返數四,備嘗勞苦。該軍第一團團長陳肇英,慷慨熱誠,深明大義,已與我軍表示同情,本日并由呂公率帶該團全部來潮加入我軍作戰。該團為浙軍鋒銳,久經訓練,將士勇敢,礮械精良,增我勢力,殊為不淺,且尤足以張義師之氣,而搖閩逆之心。余團亦經呂公竭力勸諭,惟童保喧、伍文淵等尚恃強未悟,聞仍與臧聯合,仍圖進寇之說。現正一面籌劃攻剿,一面設法招撫矣。
(五)陳肇英倒戈
在進攻潮安的決定性時刻,陳肇英在呂公望的游說之下,轉投南軍。而第一團作為浙軍鋒銳,轉投對手,也使被軍隊的實力和軍心都大為削弱,對戰事的扭轉也起了決定性作用。
由童保喧的日記的記載可知,童保喧對呂公望與陳肇英的密謀并不知情,事發之后,可謂措手不及。8月24日,童保喧前往平溪,并決定于26日早上進攻潮安。童保喧在此日的日記透露出擔憂:“但約陳肇英不來,夜來電話,復種種要挾,恐有變,囑趙參謀深夜返石坑,伍團長亦于夜二時返貴坑。”
8月25日,童保喧方得知陳叛變之事:“上午六時起,電話不通,迄中午電話始通,則得伍團長報告,陳肇英叛降南軍。余與戴之交往至厚,而結果如此,真無可如何也!”其中“余與戴之交往至厚”,乃指沒有料到呂公望(字戴之)會策變陳肇英一事。
可能是當時戰局驚險,當日日記未多做記錄,在同年十月,童保喧在日記中憶及此事,依舊痛心疾首“惟談及饒平陳團兵變時,功敗垂成,心甚痛之。然余一念之差,致諸將士受多少苦楚,愧悔無地,當亦為將來做事之一大經驗也?!?/p>
對北軍而言,陳肇英的倒戈已經致使軍心不穩,失去進攻潮安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南軍自大埔進駐廟仔前,亦斷了北軍在饒后路。最終,童保喧決定先退回浮山一帶,再與左路一起經黃岡退守詔安。
關于此次戰局扭轉,《潮州志·大事記》有記:
(八月)劉志陸自瓊崖回潮破浙兵于秋溪陳肇英降粵:三月,劉志陸帶職偕林虎赴瓊崖討龍濟光,事平,八月自瓊回潮。值浙軍侵境,劉前鋒將卓桂廷十八日抵汕,星夜開赴前敵,破浙兵于秋溪。時粵軍已出饒平茂芝前,下平和斷敵后路,于是浙軍敗走。二十六日,其團長陳肇英率部降受編爲混成旅旋,改稱浙軍,陳為司令。在閩浙軍軍心大沮,未幾,葆暄病死。
在《饒平縣志補訂》中,則留下關于陳肇英倒戈頗為戲劇性的記載:
八月,童部前鋒將團長陳肇英與粵建國軍總司兼潮梅鎮守使劉志陸部統領卓桂廷,戰于距郡城東二十里,潮安縣之秋溪,肇英竟倒戈(肇英固非桂廷敵,然已先受公望運動)。報至童部,將領幕僚于孔圣神位前肅立大號,謂肇英叛變,大背先師教忠之訓,尤為軍人之恥,士兵亦大憤,哭聲振宮瓦,軍需處長某更投泮池死。旋報肇英導卓軍趨縣城,粵軍又從大埔殺出上饒堡茂芝前(俗名廟仔前),斷浙軍后路。保喧遂下令全師退出柏嵩關(保喧尋憤郁卒)。
《饒平縣志補訂》所云在童部孔圣神位前之事,童保喧確實曾駐學宮,但在陳肇英叛變之時,陳肇英身處平溪,后又返至浮山,并未在饒城。而“下令全師退出柏嵩關”,也與童保喧后期線路有所不符,北軍主力多是由黃岡撤退至詔安。
(五)撤離饒平
北軍既失去戰機,童保喧也著手退守福建事宜。8月31日,北軍大部退至黃岡,放棄了對饒平城的占領,當夜駐扎于黃岡東門外張家祠。而黃岡河對岸的南軍并未退卻,補給的軍械船還受到南軍的襲擊,落入敵手。
至9月2日,軍械船雖奪回,但損失頗為慘重:“計點損失槍支700支,無一存在,子彈損失約20萬,陣亡長官一名,兵6、7名,失蹤廿余員,損失之大,未有如此之大者?!碑斕煲估铮宪姵吠?0余里,北軍則決定第二天一律退往詔安,于饒平的戰事告一段落。
饒平縣黃岡鎮
9月3日,北軍正式撤退詔安,退出廣東。隨后陳炯明率粵軍乘勝追擊,全面占領漳州、泉州,直逼興化,并以此建立根據地,稱“閩南護法區”。
尾聲:
此后,童保喧返回廈門休整,心中一直郁郁寡歡;后兩軍于閩省僵持,童也有促進和議之努力,此事可見《閩浙軍援粵副司令浙軍第一師師長童公行略》:
公重念時事不可猝平,而戰禍遷延,民生重困,撫時感事,百端交集,居常郁郁若不自適。洎和議命下,公始欣然謂大局將有轉園之望,贊同總司令劃定南北防界,戒飭兵士,申明約束,令不得相犯,各守邊圉,以待和局之解決。故閩中劃界事宜迅速協定,一無阻滯。今年三月下旬,方檢閱第一團,值天氣驟變,感寒發疾,醫藥無效,遂于五月二十三日未時長逝。
1919年5月23日,童保喧病逝,年僅33歲。童保喧去世之后,名流挽聯甚多,此錄李厚基與陳炯明挽聯二章:
李厚基挽:
話生平是武侯叔子一流,久稱儒將,閩海訂深交,曾共干戈經患難。奪我公于救國用兵之日,正在英年,錢江歸毅骨,早垂勛業壯山河。
陳炯明挽:閩海觀兵,知公能將。峴山墮淚,為國悼材。
1923年,在杭州西湖之濱的寶石山,其部下于為其建祠,章炳麟作有《童師長祠堂記》,稱“少以干翮聞于軍中,初舉大義實為干魁,其后拒袁氏帝制,功亦第一”,亦是贊譽有加。
童保喧墓(圖源:《童保喧日記》)
附:
《童保喧日記》頗為完整的記錄了北軍在饒平的戰斗情形,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相較于《童保喧日記》的軍事視角,作為南北軍在饒平的親歷者,饒平上饒名儒詹師德作有《感時撫事》一詩,則為我們提供另一個平民化的觀察角度:
干戈滿地掩柴扉,南北交兵大合圍。
官吏如蚊爭吸血,爪牙似虎競宣威。
山川白骨誰收葬,壁壘黃旗孰是非。
極目中原胥鷸蚌,傷心盡飽老漁饑。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作者:棲云
□ 圖片:黃進渺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