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崇陽縣的桂花林場,松針如綠色天幕般鋪展,陽光透過縫隙灑在林地上,斑駁的光影間,村民們彎腰忙碌著移栽黃精苗。
這些不起眼的“金疙瘩”,正在書寫一段生態與財富共生的鄉村振興故事。
崇陽縣當地野生黃精資源豐富,歷史上村民偶有采挖售賣,但未形成規模種植。
上世紀80年代,村民在田間地頭零星種植黃精,但因種植周期長(4年)、經濟效益滯后,僅作為副業存在。
部分農戶將廢棄種根丟棄在房前屋后,偶然發現其自然生長能力,形成早期自發種植模式。
作為國家森林公園,桂花林場曾以木材經濟為主導,但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砍樹賣錢”的老路越走越窄。
林業專家發現,桂花林場地處北緯29度黃金線,森林覆蓋率92%,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是黃精生長的天然溫床。
當地政府敏銳抓住機遇,將黃精產業列為“頭號工程”。
2015年起,崇陽縣委縣政府將中藥材列為第一大農業特色產業,明確黃精為“一縣一品”核心品種,出臺專項獎補政策(如連片種植補貼、加工設備補貼等),推動規模化種植。
在野生環境下黃精需5年才能采收,而人工培育可縮短至3-4年,且多糖含量高達14%。
黃精,這種藥食同源的道地藥材,天生喜陰。
崇陽的松針林恰好為它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既能遮擋烈日直射,又保留適量散射光。
林下的腐殖土疏松肥沃,幾乎無需額外施肥,黃精根系還能固土防流失,形成“松樹遮陰—黃精生長—落葉還田”的生態循環。
在海拔400米的分金林場,峰耀合作社負責人汪峰算了一筆賬:
林下種植黃精,除草成本比平地減少70%,畝產可達3000公斤,收益突破4萬元,是傳統杉木林的5倍以上。
到2024年底,崇陽縣黃精種植面積已達8.3萬畝,其中桂花林場通過“林藥間作”模式,在杉木、松樹林下種出3500畝標準化基地。
這樣的“綠色賬本”,讓曾經荒廢的林地被重新激活。
如今,崇陽黃精已然成為了當地響當當的名片,年綜合產值超5億元,黃精多糖含量更是國家標準的2倍,成為“十大楚藥”之一。
“以前種黃精靠天吃飯,現在有合作社兜底,只管種,不愁賣!”港口鄉脫貧戶龐敏助一邊分揀黃精一邊笑著說。
她的底氣來自“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
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技術,并以保底價回收產品。
以湖北領康中藥材公司為例,這家省級龍頭企業通過流轉林地、訂單種植,帶動1200多戶農戶參與,年發放勞務工資超300萬元。
政策“組合拳”更是添了一把火。
新建黃精基地連片5畝以上即可獲每畝千元獎補,加工設備升級最高補貼百萬元,就連開一家黃精主題餐廳也能拿到20萬元扶持。
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讓崇陽的中藥材經營主體增至76家,2.3萬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
在湖北黃精哥食品公司的車間里,新鮮黃精經過“九蒸九曬”的古法工藝,變身烏黑油亮的滋補品,價格翻了幾番。
總經理胡盛介紹,公司已開發出黃精茶、黃精酒、黃精餅干等數十款產品,甚至推出“黃精宴”,用黃精雞湯、黃精包子征服食客的味蕾。
通過黃精全產業鏈(種植、加工、餐飲)實現盈利,單店線上銷量達數十萬單,黃精哥實現了年利潤預估超百萬。
產業鏈的延伸遠不止于此。
崇陽的七彩藥王谷將千畝黃精基地與民宿、康養酒店、藥文化廣場結合,游客既能觀賞芍藥、金銀花競相綻放,又能體驗藥膳養生。
這種“中藥材+旅游+康養”的模式,讓曾經的荒山坡變成網紅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
林下經濟的魅力,在于它破解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矛盾。
崇陽的實踐證明,綠水青山不僅能變成金山銀山,還能讓農民成為“生態股東”。
通過林地入股、務工薪金、產品分紅等多元收益,村民年均增收超6000元。
就連78歲的姜大伯也感慨:“沒想到老了還能在家門口掙工資,山林真是綠色銀行!”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這種模式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當農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從依賴補貼轉向自主經營,鄉村經濟的活力自然迸發。
從一株野生黃精到產值數億元的產業集群,崇陽人用自己的努力,成就了天時地利人和。
在這里,松針林下的每一次彎腰播種,都在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每一顆黃精的深加工轉化,都在詮釋“生態產業化”的深刻內涵。
或許,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樸素的答案——讓土地生金,讓農民微笑,讓青山常在。
編輯:小可
作者: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