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華北平原小麥正拔節,氣象站連發低溫藍色預警。清明前后那幾場暖風吹得人迷糊,誰想冷空氣殺了個回馬槍。
村里王老漢盯著地里剛露頭的麥穗直嘆氣,去年倒春寒讓他家減產兩成。"霜打萬頃枯",低溫凍害專挑作物拔節期下黑手,嫩莖稈經不住一夜霜。
東北黑土地大豆剛出苗,這兩天也得防著夜間霜凍,地膜覆蓋得趕緊補。南方丘陵的茶園正采茶,倒春寒一來嫩芽受凍,明前茶產量要打折扣。
老一輩靠看云識天氣,發現天邊掛"砧狀云"就知道要防低溫,現在手機里的逐小時預報更準。農技站老張挨個村吆喝,葉面噴磷酸二氫鉀能增強抗凍性,下午三點后噴最合適。
塑料大棚的農戶這兩天忙瘋了,雙層膜加固得趕在降溫前,風口處沙袋要碼整齊。
有人覺得土辦法夠用,稻草熏煙能增溫,但得注意風向,別把麥苗熏傷了。
我瞅著天氣預報,未來三天晝夜溫差超過15℃,剛露頭的幼苗最容易受"倒春寒"欺負。
河南駐馬店去年有戶人家沒及時防霜,50畝小麥莖稈凍折,減產損失好幾萬。不同地塊情況不一樣,低洼地更容易聚冷,得優先在這些地方布置防寒措施。農資店里防凍液賣得飛快,可別信那些沒批號的"土配方",正規藥劑才靠譜。
玉米育苗棚的溫度計得盯著,低于10℃就得開電熱絲,育苗期受凍后期難補救。"春捂秋凍"對作物也管用,晚幾天揭地膜能緩沖溫差,給幼苗多攢點抗寒勁兒。有條件的合作社可以聯系氣象站,定制地塊級的精準預報,防災效率能提一倍。
這場倒春寒既是考驗,也給咱提個醒:農時跟著天氣走,半點馬虎不得。小麥拔節后15天是幼穗分化關鍵期,這會兒受凍影響的可不只是產量,穗粒數直接減少。
咱農民靠天吃飯,但不是干等著老天爺發慈悲,提前備好招比啥都強。
河北廊坊有個種植大戶,前年靠提前噴防凍劑+夜間熏煙,愣是把損失降到了5%以下。眼下最該做的就三件事:查苗情、備物資、盯天氣預報,一個都不能落。
要是發現葉片有輕微凍斑,別慌,及時追施速效氮肥,促新葉長出來就能補救。
大棚種植的反季節蔬菜更金貴,夜間增溫塊得提前檢修,停電備用方案也要備好。
這場倒春寒過后,氣溫會快速回升,病蟲害可能提前爆發,防蟲藥得提前備在庫里。種地就像養孩子,啥時候該加衣、啥時候該補營養,都得盯著點老天爺的臉色。明早天不亮就得下地,看看低洼處有沒有結霜,提前準備的干草堆該派上用場了。
農技推廣站的電話24小時開通,拿不準的法子趕緊問,別自己悶頭瞎琢磨。糧食安全大如天,咱每塊地里的莊稼護好了,秋后的糧倉才更實在。
這場倒春寒是個警示:未來極端天氣只會多不會少,咱的防災法子得跟著升級。不管是老把式的經驗,還是新科技的手段,管用的招都得學,都得用。
現在趕緊去地里轉一圈,看看哪塊地需要重點防護,別等凍害顯出來才后悔。記住了:防災早一步,收成多一成,咱農民的手就是最好的天氣預報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