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胸部CT普遍進入體檢目錄后,很多人常常會被報告上診斷的“肺結節”嚇到,總擔心它會癌變。
近日,在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部腫瘤中心主任、中國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分會青委會主委薛建新明確說,檢出肺結節并不等于確診肺癌,95%的肺結節為良性,僅5%存在惡變可能。
哪些肺結節才需要干預?專家幫您解讀,并總結一套“護肺指南”。
肺結節檢出率增加有3個原因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李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肺結節指直徑在3厘米以下的局灶性、類圓形、密度增高的實性或亞實性肺部陰影。很多人體內都有一些小的肺結節,目前體檢發現肺結節的幾率達10%~30%。
肺結節檢出率的增加主要和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醫學影像技術進步
CT分辨率越來越高,機器“看得”清晰,以前檢測不出的肺小結節現在都能被發現。
環境因素
長期吸煙或暴露在空氣污染、二手煙、油煙、粉塵等環境中,本身就會增加肺結節發生風險。
健康意識提高
現在更多人意識到體檢的重要性,也會選擇主動接受肺部檢查,檢出率因此有所提高。
哪些肺結節要考慮切?
多數肺結節為炎癥、鈣化灶等良性結節,可能是陳舊性炎癥導致的,并非所有結節都是癌前病變或有癌變可能,也不是數量越多就越危險。
數據顯示,在重度吸煙人群中,6毫米以上肺結節的惡性概率約為4%;不吸煙人群中,5毫米以下肺結節的惡性概率極低。
有些患者檢出肺結節后,認為自己的肺部健康出了問題,總擔心會不會得癌,導致嚴重心理負擔。醫生強調,檢出肺結節后,不要過度焦慮,按需到呼吸科、胸外科等科室就診即可。
從結節大小來看,直徑在1厘米以下的,尤其是小于5毫米的微小結節,情況不嚴重者一般無需處理,有惡變風險者密切觀察。
普通健康人群:5毫米以下的結節定期觀察,無需干預;5毫米~1厘米,尤其是8毫米以上的結節,按照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周期規律復查。
重度吸煙等高危人群:8毫米以上的結節應引起警惕;1厘米以上的結節需密切復查,如不能排除惡性,建議積極進行活檢或手術治療;疑似炎癥的結節,遵醫囑短期服用抗生素觀察即可。
最常見的炎性肺結節多是由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等病原體引發肺部急慢性小感染造成的,比如結核感染、新冠病毒感染、過敏性肺炎。
此外,免疫力低下時,上呼吸道病原體可下行至肺部,引發炎癥反應;急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鼻炎、鼻竇炎等炎癥也可牽連肺部,并發肺結節。
這類結節大多是良性的,直徑大多小于3厘米。如果是感染急性期的炎性結節,隨著炎癥反應減弱,結節也會明顯縮小,甚至完全消失,但較大的結節可能會長期留存。
查出肺結節,最好的治療是按時隨訪,一般不建議馬上開始用藥或者使用中醫等其他療法。
2024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李為民教授團隊在英國《自然醫學》雜志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以中國人群數據為基礎,對肺結節惡性風險進行了精準分級和個性化管理,大家可以參考:
養肺,生活中做到3件事
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培養幾個健康習慣來護肺:
避開污染
戒煙限酒,遠離二手煙、三手煙;在有放射性或污染環境中的工作者,做好職業防護;霧霾天減少外出,必要時佩戴N95口罩;廚房保持通風,減少油煙吸入。
均衡飲食
多攝入深色蔬菜、水果、堅果等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適量補充優質蛋白。
規律生活
每周進行3~5次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有助提升心肺功能;保證每晚7~8小時優質睡眠,避免熬夜,維持免疫系統穩定;保持平和心態,適當進行自我心理調適;若有肺部疾病家族史,須定期體檢。
(生命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