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徐賁《批判性思維的認知與倫理》第十二章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1
“心靈雞湯”這個詞在中國剛出現時,就有調侃、揶揄的意味。從話語形式來說,心靈雞湯包括那些勵志、鼓舞的格言警句,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或是一些發人深省的箴言,它們的溫馨和“智慧”總是能安撫人的心靈。
批判性思維關注“心靈雞湯”,關注的是“樂觀幻覺”對認知的影響。與抑郁現實主義一樣,心靈雞湯也是一種逆境思維。不過,前者是在逆境中悲觀,后者是在逆境中樂觀,但是一種盲目樂觀。
從心理學來看,心靈雞湯是一種期待和預測美好未來的“積極幻覺”(positive illusions):當一個人在不確定或不佳處境中覺得茫然或沮喪時,自我期許的理想來夸大對未來的可控性,獲得信心和安慰,并以這種不現實的樂觀,維護自己的自尊和希望。
▌「波麗安娜原則」——心靈雞湯為何吸引人?
波麗安娜是一個不幸的小女孩,因為失去雙親,被送到西部的親戚處寄養。她從小沒了母親,父親臨終前囑咐她要懷抱希望,好好生活,并教了她一個“快樂游戲”:不管碰到什么糟心的事情,先想想它好的一面。
父親死的時候,波麗安娜立即就有了一個玩“快樂游戲”的機會。她想,父親死了,去天堂與母親相見了,死得真好,于是她心里充滿了快樂,不再覺得悲傷。波麗安娜不管在什么困境中都能見到積極、光明和美好的一面,是一個充滿樂觀思想,并且以樂觀想法感染著身邊其他人的女孩。
她能夠不考慮現實環境對實現愿望的任何限制,不管有沒有理由,始終用內心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種種困厄和不幸遭遇。她不僅自己這么看待事物,而且還把這種看待事物的方式當作一種人生智慧傳授給他人。
這個故事來自一部美國小說《少女波麗安娜》。1978年,兩位心理學家根據該小說提出了波麗安娜原則(Pollyanna principle)。指向的就是這種心靈雞湯的“幸福幻覺”:
1.心靈雞湯有一種夸大的“非現實樂觀”心態和思維習慣。這種思維是沒有根據的,是情緒沖動的,甚至是浪漫情調的。
2.經常借助反常態思維或逆向思維,就是把難以接受、不能接受的事變得可以接受,甚至值得歡迎。于是常給人一種“大智”的感覺。
3.心靈雞湯不負責提供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其效果是勸解、開導或寬解。聽眾也不會期望從導師那里學到解決方案。
4.心靈雞湯常用故事傳遞樂觀情緒,以修辭和感情代替理性和邏輯。它有很強的情緒感染力,但不會提供論證支持。
加拿大暢銷書作者丹妮爾·拉波特,就是一位著名的勵志演說家和博客作者。她的博客曾被福布斯評選為100個最受歡迎的博客之一,被人們稱為“逆向自助導師”。
這是她的一則人生建言:“你死不了。這是火熱的真理。就算你破產,你還是OK。就算你事與愿違,失去愛人、流落街頭,你還是OK。就算你荒腔走調、競爭失敗、心灰意冷、被開除解雇……你也死不了。不信你就去問問經歷過這種事情的人。”
這話聽起來挺牛氣,其實是個詭辯,你能問到的當然是還沒有被折磨死的活人,你能到哪里去問死人呢?像這樣的雞湯建言,充其量是善意的謊言,卻特別有人氣。
▌會傳染的精神疾病:雞湯導師的最愛
“心靈雞湯”在中國聽起來像是本土說法,其實是從英語的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來的。在美國,心靈雞湯是個正面的,至少是不壞的說法。
“心靈雞湯叢書”的成功經歷本身,就是一個勵志的故事。美國的第一本心靈雞湯書是由杰克·坎菲爾德)和馬克·漢森編纂的,兩人都以“勵志演講人”(motivational speakers)為業。在美國這是個不錯的正規職業,2013年的平均年薪約為9萬美元。
坎菲爾德他們把從聽眾那里收集來的一些真人真事的感人故事編成了一本書。多次投稿后終獲出版,第一年就賣出800萬冊,名利雙收。之后,他們出版了250種不同的心靈雞湯書,有40種語言,僅在美國的銷售就達一億冊”。
今天,心靈雞湯的銷售商不僅經營勵志讀物,還銷售狗糧、電影、音像制品,其經營口號是“改變世界,從每一個故事開始”。
他們的同名網站介紹說,“心靈雞湯是當今世界最受歡迎,最被賞識的故事書系列。”該網站推薦的圖書通常如下圖——《痛苦的人仍在痛苦,但痛苦的日子很快就會過去:101個人生勵志故事》。
心靈雞湯成功故事的勵志教諭,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或者“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們需要這樣的勵志教諭,哪怕坎菲爾德他們的成功只是因為運氣好,人們也愿意相信那是可復制的經驗。
喜歡心靈雞湯的人不關心故事的真實性,關心的是“復制性”。因為故事里有讀者熟悉的情境,很容易就能讓聽眾發生“敘述轉移”,進入故事的場景。
就像買彩票的人看到別的幸運兒發了財,自己一次次去碰運氣,一次次失敗,仍然前赴后繼、樂此不疲。倘若有人揭破了他們的樂觀幻覺,他們反而覺得此人殘忍晦氣。
心靈雞湯并非一無是處,它可能有一些營養成分。例如對于很多生活失敗的美國人,美國夢或許已是不現實的妄想,但是雞湯仍可以激勵他們不消沉、不懈惰、不破罐破摔、不敵視社會。
樂觀幻覺是一種對現實有錯誤判斷的不真實想法,是一種自我欺騙。但這種幻覺或錯覺有時候是有用的,甚至是必須的,因此被稱為“必要的謊言”(vital lies)。
心靈雞湯的感染力經常不是來自它的思想營養,而是來自它富有變化的表述和呈現方式。動情和抒情經常沒有節度,因而流于濫情。由于過度訴諸情感,降低了接受者的思考和判決能力。
自欺欺人的幻覺如果不損害他人,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以這種思維定式,去誘使或引導他人逆來順受、聽天由命、接受“命運”的擺布,甚至靠著混淆是非黑白來獲利,那就是一種道德缺陷了。
例如前些年,面對重度霧霾,有人說:“天昏地暗一座北京城,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出門,不去跟它較勁。關上門窗,盡量不讓霧霾進到家里;打開空氣凈化器,盡量不讓霧霾進到肺里;如果這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里”。
用主觀臆想來重新解釋生活中的壞事或災禍,在精神疾病心理治療中稱為“認知行為主義”(cognitive behaviorism)——通過認知重建,增強病人的信心,對焦慮和不安建立起能夠控制的信念。
這已經不是一湯勺一湯勺地給病人喂飼雞湯,而是教他們自制雞湯。對于精神疾病患者,這或許是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因為幻覺可能有利于精神病人恢復健康。
但是,社會不應該成為放大版的精神病診療室。在社會適應的過程中,幻覺會讓讓正常人罹患心理疾病。如果用灌雞湯的方式來對神志健康、頭腦正常的人進行誘導或教化,就有愚民、洗腦之嫌。
▌心靈雞湯:社會失序的麻醉劑
對心靈雞湯利弊的評估,不能脫離具體的社會環境,尤其不能脫離特定的權力和責任關系。心靈雞湯之所以被詬病,最大的原因是它用錯了場景——讓老百姓接受“認知行為主義”的精神幻覺治療,究竟對誰有利,對誰不利?
心靈雞湯的制作者似乎都有良好的動機,勵志往往是他們的廣告詞。但是,他們的言說方式卻在制造一個假象:他們參悟了人世間的真理,有了指導別人的資格和能力。他們也許并不知道,自己溫馨、柔美的詞句,由于太過言之鑿鑿,反而成為《美麗新世界》中人手一支的麻醉劑。
溫馨、親密、偏愛的私人情感一旦進入公共領域,就非常容易被權力操縱和利用,成為不正當的控制手段。在這種情況下,自我欺騙就成為一種“衍生性的罪過”,使別的嚴重罪過(強制服從、欺騙性宣傳、洗腦、脅迫感恩等等)成為可能。
心靈雞湯可以誘使個人去熱愛不值得熱愛的人,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也能用它的道德和勵志教誨把制度的罪惡轉嫁到制度受害者的頭上,讓他乖乖接受自己的命運。美國蓄奴時代對黑人的道德教誨中就有許多勸導忠心、感恩、本分做人的心靈雞湯:只要你心中歡喜,世界就充滿快樂。
人們時常批評宗教的愚民作用,但是心靈雞湯的快樂幻覺,何嘗不是如此?它的慣用句式如下: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只要你光明,世界就不陰暗;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絕不是無味的,我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我決不氣餒;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來的人!”
在制度性不平等、歧視對待、身份固化等問題泛濫成災的社會里,沒有語境的心靈雞湯,實際上起到了為不公正秩序漂白、美化和推卸責任的作用。
你落入貧困,是因為你沒有抓住機遇;你覺得世道不公,是因為你心理陰暗;你覺得生活充滿了苦澀和憋屈,是因為你自己氣餒;你不富有,是因為你跌倒的次數還不夠多;你碌碌無為,是因為你自己消極倦怠;你蝸居地下室,是因為你自己不夠優秀……
毋庸諱言,心靈雞湯的消費者往往是一些缺乏知識和主見的人,也是最容易找到幸福感、成就感的人。他們因為對自己或現實缺乏足夠的認識,所以才彷徨地求助于“導師”。
心靈雞湯的提供者也許更應該問問自己,我真的能對他們的生存困境感同身受嗎?我真的是在為他們提供有用的建言嗎?我有沒有在欺騙他們?
從古到今,在現實的逆境面前,無知讓人勇往直前,知識使人猶豫不前,幻滅使人一蹶不振。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生活的某一時刻感到沮喪、失望,甚至意氣消沉。不接受心靈雞湯,難的也許不是洞察心靈雞湯希望中存在的幻覺或錯覺,而是如何“在幻覺或錯覺之外找到真實的信心和希望”。
平心而論,與其他為數眾多的“精神食品”(宣傳、教育、指導、熏陶)相比,心靈雞湯并不是最糟糕的。人們如此嘲諷心靈雞湯,是因為它無視現實世界的苦難和不公,用“樂觀幻覺”麻醉他人、自我麻醉。
心靈雞湯提供的是一種未必真實的快樂生活觀,對于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選擇真實的人們來說,是一種方便的選擇。但是,這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人心當然需要勵志,但勵志不是心靈雞湯的專利。文藝作品如此豐富,為什么非要靠雞湯來勵志呢?
許多優秀的作品很勵志、很有智慧,照樣受到大眾喜愛。它們不會像雞湯那樣軟性、溫柔、膚淺、自以為是,它們發人深思,卻不以真理自居。勵志不是它們盈利、操控的工具,而是追求文藝的副產品,例如鮑勃·迪倫(Bob Dylan)的《飄零在風中》(Blowing in the Wind)。
▌批判性思維:破除心智迷障的利器
一個人、一個族群,要想破除心靈雞湯、心智迷障的毒害,必須先使自己和身邊人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認知與倫理”。
越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越會把別人的批評視為“惡意批評”“蓄意侮辱”,以此作為思維懶惰的借口。越是對自己的思考方法盲目自信的人,就越習慣把批判者視為敵人,無論對方說得多么正確、深刻。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關于思考的思考”,是“對自己的思考方法進行反思”。 一個人能夠獨立思考、鑒別真相、明辨是非,首先不是因為他懂得很多知識,而是因為他常常拷問自己、進行反省式思考,“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其次,批判性思維的目的不是尋求標準答案。而是依靠穩妥的知識和是非判斷,作出明智審慎的選擇,預估合情合理的后果。
一個清醒的現代人,必然會追問世界,探尋認知謬誤、道德失序之根源:為什么越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越喜歡假裝什么都知道?人們為何寧愿相信輕浮的謊言?……
批判性思維是我們打破心智迷障的利器,是獨立思考、辨明是非之必須。然而,要使批判性思維從“個人反思”上升為“公共倫理”,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打破“沉默的合謀”的勇氣。
日本有一個“三不猴”的形象,它們不看、不說、不聽。面對公共生活中的種種荒誕和不公,所有視而不見、保持沉默、充耳不聞的人,就像這三只猴子一樣,成為荒誕與不公的合謀。
有美國人畫過一幅諷刺尼克松水門事件的漫畫,給“三不猴”添上了第四只猴子。這只猴子手拿電話,正在和調查記者通話。有作家評論說:“這張漫畫告誡我們,盡管遮掩真相的力量異常強大,但它同樣會被揭露真相的愿望所淹沒”。
可見,任何一個沉默的合謀,都可能被某個潛在的發聲者打破。要結束沉默的合謀,不需要消滅或喚醒所有的沉默者,只需改變“沉默者占大多數”的狀況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