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虹口區成為上海唯一入選2024年國家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的區域。截至2025年4月底,虹口區已有800戶老年家庭完成了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平均每戶消除了十余處安全隱患,照護效率更是提升了40%,通過有溫度的適老化改造和科技賦能智慧照護,為虹口的老人打造了溫馨、安全的居家環境,讓老人可以居家安享幸福晚年。
01
科技賦能“小老人”照護,“智慧護理”架起親情橋梁
在曲陽路街道的老舊小區里,68歲的王叔叔每日都在為照料94歲臥床的老母親而奔波忙碌。那老舊的木架床,簡直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母親每一次翻身,都需要王叔叔拼盡全力,常常累得他腰酸背痛,狹小的臥室空間更是讓他施展不開。王叔叔無奈又心酸地說:“最怕深夜老媽叫,腰椎間盤突出讓我實在力不從心,感覺自己特別無助。”王叔叔的艱難處境,正是上海“低齡老人照護高齡老人”家庭的真實寫照。
改造后,王叔叔指著護理床說:“現在母親起臥角度能手動調節,我幫她翻身、喂飯省力多了,晚上也不用一直盯著,床頭呼叫器讓我心里踏實。”
02
用電安全煥新生,老房重拾“安心感”
在廣中路街道,近百歲的李爺爺和老伴在一套老房子里度過了漫長的幾十年。歲月在墻面留下斑駁,也在電路上刻下危機:老化的電線裸露外皮,插座面板松動開裂,燈光昏暗,一旦用電負荷稍大,就會發出“噼啪”火花,仿佛一顆"隱形炸彈"。作為典型“純老家庭”的老兩口而言,每一次開燈、每一次用電,都像在與風險賽跑。
李爺爺撫摸著光潔的插座面板,露出久違的笑容:“過去總擔心電路‘爆炸’,現在心里特別踏實。”這場以“防短路、防漏電、防火災”為核心的升級,讓30年的老房徹底告別安全隱患,也讓兩位老人重拾安心與舒適。
01
獨居老人的“防滑生命線”,智慧適老設計顯匠心
江灣鎮街道的張阿姨獨自居住,膝蓋骨損傷讓她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家中衛生間和廚房地面濕滑,曾多次讓她險些摔倒。張阿姨回憶起上個月那次驚險的經歷,仍心有余悸:“當時洗手后沒擦干手,扶欄桿時突然打滑,差點就摔在門檻上,現在想想都后怕。”
“現在起夜不用摸黑,洗澡抓握穩當,連晾衣服的陽臺都裝了扶手。”張阿姨展示手機里的改造前后對比圖,“這些細節不是隨便裝裝,都是按照我的身高、步幅設計的。”
01
智慧健康守護:老人的“全天候保鏢”
涼城新村街道李阿姨獨自居住,患有高血壓和關節炎,子女定居國外。一次凌晨起夜時,頭暈目眩的她只能扶墻慢慢挪到床邊,無助地等待癥狀緩解。“那時就怕自己暈倒,連求救的機會都沒有。”傳統養老中,獨居老人的緊急救助依賴鄰居或定時探訪,遠程照護缺乏實時響應,成為子女的“心病”。
李奶奶向記者展示她的腕表:“女兒能隨時看我的健康數據,洗澡時把呼叫器帶在身邊,心里踏實多了。”這套組合不僅筑牢“即時響應”防線,更讓子女通過APP實時掌握母親動態,破解“遠程照護難”。科技的溫度,讓獨居老人的晚年更有尊嚴、更有保障。
01
從硬件堆砌到精準適配,適老改造進入3.0時代
此次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涵蓋適老化改造、智能化改造、輔具適配等三大類別。每戶方案均經過“入戶評估——三維測繪——個性化設計——入戶施工——驗收回訪”五步流程。虹口家庭養老床位建設項目負責方“華齡佳年樂”負責人介紹:“我們發現70%的適老事故源于動線設計缺陷,比如傳統扶手安裝高度偏差5厘米就可能導致抓握失效,所以我們適老化改造融合康復醫學理念,讓每個改造細節都符合老年人運動生理學特征。”在張阿姨的驗收單簽字后,她向驗收專家表示:“你們裝的不是扶手,是我的‘安心拐杖’。”這句樸實的評價,正是適老化改造從“功能疊加”到“尊嚴守護”的最佳注腳。
虹口區通過總結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試點經驗、開展研究論證,形成了《虹口區家庭照護床位服務配套指南》。《指南》包括業務流程說明、照護等級評估表、居家安全風險評估表、環境適老化改造評估表等多個綜合模塊,幫助服務機構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家庭照護困境和目標,確保精準匹配和滿足家庭多樣化、個性化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記者:曲姍姍
圖片:區民政局
編輯:曲姍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