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人民日報微博、新京報官微】等(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前言
這段時間娛樂圈可謂熱鬧非凡。
“錄音事件”、“高價耳環事件”各種大瓜是一個接著一個。
不過,娛樂圈的紛擾繁雜,也間接表明我經濟發展“繁華”。
但是,隨著市場的發展一些行業亂象也是頻頻爆發,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而最近幾年,人民日報曝光的6個行業亂象就曾揭示了各大行業的典型騙局。
甚至其中部分案例簡直是觸目驚心。
網絡亂象
直播帶貨這幾年可謂是火得一塌糊涂。
但當無數消費者懷揣著“撿漏”的期待涌入直播間時,卻不知有些商家早已布下“天羅地網”。
就拿被央視曝光的北京萱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來說。
在直播間被他們吹上天得的“減肥神品”,其實就是一款普通果凍。
但架不住人家套路玩得好。
彈幕里"瘦了20斤""夜宵照吃還掉秤"的留言如潮水般涌現。
仿佛這小小的果凍真的擁有魔法。
可誰能想到,這些所謂的“真實體驗”全是花錢雇人編造的。
不過,他也受到了自己應有的懲罰。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不僅揭開了這場“表演”的真面目,還對其進行了10萬元的罰款。
這些直播帶貨的亂象,說白了就是利用消費者對網紅和主播的信任。
用虛假宣傳和假冒偽劣產品來割韭菜。
消費者滿心歡喜以為買到了實惠,結果要么用了沒效果,要么用出安全問題。
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過,說起行業中的各種亂象,自媒體圈比起直播行業那也是“不遑多讓”。
陜西的白某某為了牟利,將敲詐勒索包裝成了"輿論監督"。
專門盯著企事業單位的痛點下手。
他先是在多個平臺賬號發布企事業單位的負面信息。
然后以“有償刪帖”為要挾,短短6起案件就非法獲利10萬余元。
這種“先抹黑再勒索”的套路,哪里是什么正義使者,分明像極了舊社會的黑幫敲詐。
最終白某某被公安機關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了代價。
然而,在這個流量至上的年代,有些人為了那“博眼球”,真是什么都干得出來。
鄭州自媒體賬號“億范風順”,為了博流量,引關注。
竟然無中生有的編造“燒烤攤火情致4死1傷”的虛假不實信息。
而當地地消防部門不得不連夜辟謠,但恐慌已經傳播,信任已經受損。
不過,比起撲風捉影的造謠,實打實的食品安全則更讓人心驚。
令人“心憂”的食品安全
都說,食品安全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但總有人敢在這上面“玩火”。
就說罐車運輸植物油這事兒,有好多公司都被曝光過。
同一輛罐車,前一趟拉的是煤制油等化工產品,后一趟裝的卻是食用植物油。
甚至中間連基本的清洗步驟都省了。
殘留的化工液體混進油里,想想都惡心。
最終,國務院食安辦成立聯合調查組徹查。
7家企業被行政處罰,相關責任人被嚴肅處理,讓食品安全“邁出了一大步”。
不過,近些年,上門維修竟然也成了一個“大坑”。
重慶啄木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這家號稱國內最大的家電維修平臺。
被曝光存在亂收費、誘導消費等問題。
他們的維修師傅簡直是“套路大師”,開個水龍頭收費100多,換個20元的點火器敢要250元。
而且全是“小病大修”,就僅僅他們公司的投訴量就超了6000條。
不過,最讓人不齒的是,有些人上門維修人員竟然將手“伸向”了老年人。
這些騙子們瞄準老年人愛占小便宜的毛病,到處宣傳"免費清洗油煙機"。
可進門后就立刻變臉推銷高價清潔劑或損壞設備索要維修費。
此外,"免砸墻堵漏"騙局也是把科技包裝發揮到了極致,連不少年輕人都上當了。
成本2元一斤的普通膠水,經過一番包裝后搖身一變成了"高科技產品"。
售價飆升到200多元一斤。
可因為這些所謂的“黑科技”,根本就是假的,所以修完之后依舊漏水的案例比比皆是。
這些維修人員利用大部分人對技術的不了解,將“便民服務”變成了“宰客利器”。
而這也不禁讓人想起了今年2月份的“成都導游事件”。
“變味”的 “心靈港灣”
旅游本該是輕松快樂的事,可在某些導游手中變成了“折磨”。
成都導游何某某,帶團時以“不購物就滯留”相威脅,強迫游客購物。
甚至當游客表示不滿時,他毫不客氣地辱罵游客是"小人"。
這場“雪天逼購”的鬧劇最終驚動了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何某某被行政處罰,旅行社也付出了代價。
而無獨有偶,在去年同樣發生過“300多名旅客旅游機票事件”。
涉事公司不僅涉嫌違規經營,就連海南地接社聯系人都是冒名頂替的。
不過,這件事最終也得到了妥善解決。
290余名游客被安排返家,旅行社被立案追責。
旅游行業的這些亂象,不僅損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抹黑了整個行業的形象。
游客本想開開心心地旅游,結果卻被坑得苦不堪言。
不過,隨著這些年人們生活壓力的睜大,心理咨詢也成了熱門行業,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個心靈的“避風港”,竟然在某些機構眼中成了斂財的“金礦”。
山東濟南的小凱(化名),本想通過心理咨詢解決自己的問題,卻遇到了完全不專業的咨詢師。
花了大價錢,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加嚴重。
這種雪上加霜的傷害,對一個本就處于困境中的人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
更有甚者,竟然將“魔爪”伸向了學生。
濟南某家庭教育心理機構,宣傳得天花亂墜。
什么“千余位全職咨詢師”“專家教授坐鎮”,結果課程就是每天十幾分鐘的語音聊天。
但最令人憤怒還是發生在一對夫婦身上的案例。
4年時間,他們在心理咨詢上花費了40萬元,但沒有顯著的效果。
可當他們想要退款時,卻遭到了咨詢師的威脅。
"敢捅出去就曝光所有錄音"這樣的話,從一個本該治愈心靈的咨詢師嘴里說出來,簡直是對這個行業的最大諷刺。
當商業利益凌駕于基本誠信之上時,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都在不斷下移。
人民日報多次的曝光,也不過是行業亂象的冰山一角。
因此在監管部門的重拳出擊的時候,我們消費者也要提高警惕,謹防上當。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人民日報微博、新京報官微】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