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趙稀方教授歷時三十余年撰寫的學術著作《香港:報刊與文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本書以香港文藝報刊為研究對象,首次建立香港文學史的一手文獻基礎,并借此建構香港文學的內在脈絡,展現(xiàn)舊文學與新文學、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本土文學與南來文學等的多重維度。
《香港:報刊與文學》 趙稀方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25-4
5月24日,以“香港視域:歷史建構、文學記憶與未來”為題,《香港:報刊與文學》新書分享會在北京三聯(lián)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舉行。該書作者趙稀方,文學評論家施戰(zhàn)軍,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期刊史研究專家李頻三人展開對談。分享會由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香港文學研究學者樂琦主持。
趙稀方的前作《小說香港》,2003年在三聯(lián)“哈佛燕京叢書”出版后,在海內外頗具影響,成為香港文學研究的奠基性著作。《小說香港》完成后,作者深感香港文學缺乏報刊史料建設,從此投入香港報刊整理工作。“香港報刊多不存國內,而是在香港及其他地方,因此這項工作特別辛苦。我去了大英圖書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荷蘭萊頓大學圖書館、以及臺灣和香港等多家圖書館,積累了大量的內地學界看不到的一手報刊史料。”趙稀方說。
現(xiàn)場圖,從左至右依次為樂琦、施戰(zhàn)軍、趙稀方、李頻。
《香港:報刊與文學》通過系統(tǒng)梳理1843年《遐邇貫珍》至當代《香港文學》等香港文藝報刊的流變,以“文化考古”視角還原香港文學百年發(fā)展脈絡,糾正了香港文學史史料上大量的錯漏,為理解香港文化身份提供了全新方法論。“這本書并非是單純報刊史料介紹,而是一本香港報刊文學史。它的出版面世,將會為香港文學學科建立一個實證的基礎,對于香港文學乃至華文文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遐邇貫珍》
趙稀方在開場白時表示,自己對香港文學的研究始于2003年《小說香港》(博士論文),之后轉向后殖民理論研究,并持續(xù)由香港文學觀照香港文化身份與城市特征的梳理與探討。受前輩文學理論家唐弢“一手史料”治學理念的影響,在《香港:報刊與文學》成書過程中,他強調從原始報刊出發(fā),歷時多年在全球搜集史料。
趙稀方認為新書《香港:報刊與文學》的特點,是突破傳統(tǒng)文學史以作家作品為中心的研究框架,改以報刊為載體重構香港文學史,進而揭示出諸多被忽視的史實。比如通過查閱香港淪陷時期的原始報刊《大眾日報》,他發(fā)現(xiàn)葉靈鳳曾在該報發(fā)表過大量親日及媚汪文章。這一發(fā)現(xiàn)顛覆了學界對葉靈鳳的傳統(tǒng)評價,不僅挑戰(zhàn)了既有文學史敘事,也揭示了“邊緣文本”的關鍵價值——歷史的真實往往藏匿于被忽略的報刊褶皺之中。
《循環(huán)日報》
趙稀方強調,這一發(fā)現(xiàn)凸顯了原始報刊研究的重要性,“文學史論述必須以一手史料為基礎,避免依賴二手研究導致誤判。”再如,他曾通過考證《循環(huán)日報》膠卷,證明其創(chuàng)刊初期并無副刊,由此糾正了劉以鬯關于香港文學“1874年起點說”的錯誤結論;通過還原文學現(xiàn)場,他發(fā)現(xiàn)1975年港大“香港文學四十年學習班”的未刊講義,首次系統(tǒng)梳理香港文學分期并附報刊摘編,展現(xiàn)了其早期的學術嘗試。
《香港:報刊與文學》一書中提到香港文學最迷人之處,在于它的雙重特質:它是“最中國的”,身處多元文化語境中,需要強化中國文化認同;同時它又是“最世界的”,當1949年后中國內地轉向“反現(xiàn)代性的現(xiàn)代性”,香港依然擁抱存在主義、魔幻現(xiàn)實主義等現(xiàn)代文學潮流,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重要中心。現(xiàn)場,趙稀方還介紹了書中的“兩種左翼”、“兩種香港意識”“三及第文體”等關鍵概念。
《盤古》雜志封面
傳統(tǒng)左翼即南來作家左翼,主要由1949年后南遷至香港的內地作家構成,受中國左翼文學傳統(tǒng)影響,強調革命與階級敘事。作品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與內地主流文學思潮緊密關聯(lián);新型左翼即本土左翼,在上世紀70年代全球左翼思潮興起背景下,香港本土知識分子結合在地社會運動形成,以《盤古》雜志為陣地。 “應該說香港左翼不僅是內地左翼的延伸,更是冷戰(zhàn)背景下本土與全球互動的產物。”趙稀方說。
而所謂兩種香港意識,即本土認同意識與多元融合意識。前者產生的背景是1949年后,香港的新生代在70年代長大成人,逐漸形成對“香港是我城”的在地認同。標志性事件是作家西西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我城》,首次發(fā)表于香港《快報》副刊的1975年1月刊至6月刊;后者的代表是黃國彬主導的《詩風》社及詩探索群體,他們主張香港文化的獨特性源于中西交融,既非純粹本土亦非簡單移植,而是多元混雜的產物。
談及香港文學語言中的三及第文體,這是一種融合文言、白話及粵語方言混合的書面語文體,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的說唱文學,晚清時發(fā)端成型。該文體在20世紀香港通俗文學中尤為突出,表現(xiàn)為文言句法與粵語口語的結合,成為香港書面語集體無意識的重要特征。以2014年,獲第五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首獎的《烈佬傳》為例,作家黃碧云用三及第語言還原了香港底層的社會生態(tài),凸顯出地方性特征。
趙稀方發(fā)言
趙稀方認為,三及第文體不僅是香港文學的地方性符號,更是其抵抗文化同質化、保持主體性的關鍵。通過《香港:報刊與文學》的史料挖掘,他展現(xiàn)了此類文體如何從報刊副刊、通俗小說中生長,最終成為香港文學“多元共生”生態(tài)的縮影。
在趙稀方看來,香港文學繼承并發(fā)展了20世紀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如五六十年代現(xiàn)代主義、通俗小說等。他特別指出,除了現(xiàn)代性的差異之外,冷戰(zhàn)的因素對內地和香港文學的影響并不一樣。
現(xiàn)場互動環(huán)節(jié)針對讀者提問,文學評論家施戰(zhàn)軍還推薦了香港年輕一代作家的代表作品,分別是馬家輝的《龍頭鳳尾》、葛亮的《燕食記》、吟光的《天海小卷》。“90后女作家吟光是一個‘港漂’。2021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東方幻想小說《天海小卷》,這是一個科幻類非常復雜的文本,甚至在掃碼過程中就能進入到另外一個文本里面去,吟光采用了一種非常先進的寫作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