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時節,麥浪翻滾,機聲隆隆,空氣里彌漫著一股沁人心脾的麥香。5月26日,在克井鎮白澗村的麥田里,幾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所過之處,一排排小麥被精準卷入機倉,經過切割、剝殼、脫粒,顆顆飽滿的麥粒從出糧口傾瀉而下,滿目金黃,拖拉機緊隨其后忙著裝車運糧。至此,濟源32.82萬畝小麥開鐮,正式拉開“三夏”機收“大會戰”。
濟源小麥開鐮,拉開“三夏”工作序幕。 本報記者 王虎軍 攝
望著收獲的場景,種植戶苗寸草不禁感慨:“前期干旱時還捏把汗,多虧農技專家現場指導澆水保墑、葉面噴肥。我這200余畝小麥畝產和品質還不錯,希望能趕上好行情,賣個好價錢。”
去年麥播期間,土壤墑情適宜,播期集中,播種質量較高。麥播以來,降水量整體偏少,溫度持續偏高,去年冬季,部分小麥出現旺長,特別是今年3月份以來,長達50天無有效降雨,不利于小麥生長發育、灌漿和產量形成。濟源各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組織農技人員多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科學開展麥田管理;協調小浪底北岸灌區、引沁管理局、河口村水庫管理局、濟河灌區、廣利灌區,調度天壇山、布袋溝、王屋山等水庫開閘放水灌溉;對于嚴重缺水地區,通過二次提灌、挖坑蓄水、架設臨時泵站等進行澆灌;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下撥抗旱資金,組織開展“一噴三防”,動員一切力量開展抗旱澆麥。目前,濟源小麥總體長勢基本穩定。
當前,濟源小麥已經陸續開始收割,較往年提前5天,即日起將大面積展開,預計在6月5日前大頭落地。
“今年出動1175臺谷物聯合收割機、7835臺拖拉機,并引進300余臺跨區作業收割機,滿足濟源夏收需求。”示范區農業機械發展中心主任黃波介紹,濟源成立“三夏”農機化生產服務指導組,全面統籌、精準把控小麥機收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強化調度力度,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饋與協調機制,及時掌握小麥成熟進度;修訂農機工作應急預案,充分發揮區域農機服務中心、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的作用,如遇特殊情況,能夠迅速組織農機具和人員進行搶收搶種,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利用氣象應急短信平臺發布氣象信息,引導農機手合理安排工作;保持與周邊縣市的密切溝通聯絡,與焦作、晉城、洛陽等城市建立長效協調聯動機制,實現農機跨區作業信息實時共享,確保“三夏”生產順利推進。
春爭日,夏爭時。示范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高文紅表示,農業農村系統將實行領導分包鎮(街道)和24小時值班制度,發揮牽頭抓總作用,聯合各部門實時掌握“三夏”生產進度,加強動態研判,依據天氣變化、小麥長勢等多方面因素,科學預判收割節奏,做到“小麥成熟一塊、及時收獲一塊”,全力保障夏糧應收盡收、顆粒歸倉。
來源:濟源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