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常陷入這樣的循環:年初信誓旦旦立下各種目標,要減肥、要讀書、要學新技能,結果沒幾天就敗下陣來。
計劃表扔在角落積灰,健身卡也成了閑置物品,自己還陷入無盡的自責中,怪自己意志力不堅定,太懶惰。
但其實啊,問題可能沒這么簡單。
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想變得更好的愿望,這是我們的感性動力。
就像我們渴望擁有好身材,看到別人穿著漂亮的衣服自信滿滿,自己心里也癢癢的,這就是感性在驅動我們。
可為啥往往堅持不下來呢?
很多時候是我們沒有做好理性規劃。
拿健身來說,很多人一開始勁頭十足,一頭扎進健身房,恨不得一天練八個小時,結果沒幾天就累得腰酸背痛,堅持不下去了。
這就是只靠感性沖動,沒有理性規劃的后果。
按照《實踐論》里說的,“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蔽覀兊迷趯嵺`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健身節奏。
合理分配時間就是很重要的一點。
比如,可以告訴自己,每天下班后先花一個小時健身,再去刷手機放松。
這樣既滿足了我們對娛樂的感性需求,又能保證健身計劃得以實施。
在選擇健身內容上,也別盲目跟風。
一開始就挑戰高難度動作,很容易受傷,還容易打擊自信心。
可以選擇一些難度適當的內容,比如從簡單的有氧運動開始,等身體適應了,再慢慢增加難度。
讀書也是一樣。
我們都知道讀書有用,但有時候就是讀不進去。
這時候,就得把讀書的意義具體化。
想象一下,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拓寬視野,了解不同人的生活,在面對問題時能有更多獨特的見解。
就像《矛盾論》里講的,“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讀書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矛盾,看清事物的本質。
還可以制定一個讀書計劃,每天固定讀一定頁數,這樣既有目標感,又不會覺得壓力太大。
1、感性共情與理性溝通。
在人際關系中,感性讓我們能夠與他人產生共鳴,理解他人的情感。
當我們看到朋友傷心難過時,會不自覺地想去安慰他們,這就是感性的體現。
但僅有感性是不夠的,還需要理性溝通來解決問題。
比如,和朋友發生矛盾了,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生氣、發脾氣,用感性的情緒去應對。
這時候,我們就得調動理性力量,冷靜下來分析問題。
想想矛盾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溝通不暢還是立場不同。
就像教員說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蔽覀円攘私馐虑榈娜玻拍苷业浇鉀Q問題的辦法。
在溝通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用理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對方。
比如可以說“我理解你可能不是這個意思,但我感覺你的話讓我有些不舒服,我們能不能再好好聊聊”,而不是直接說“你這么說太過分了”。
這樣既能表達自己的立場,又不會讓對方覺得被攻擊,有利于矛盾的解決。
2、感性真誠與理性原則的平衡。
在工作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如果只靠感性,可能會因為不好意思拒絕而勉強答應,結果自己累得夠嗆,還可能影響工作質量。
這時候,我們就要運用理性原則,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接受。可以委婉地告訴對方自己的難處,提出一些替代方案。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面臨各種選擇。
比如,朋友邀請我們去參加一個可能不太合適的聚會。
感性上,可能不想讓朋友失望,但理性上,我們要考慮這個聚會是否值得去,會不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要在感性真誠和理性原則之間找到平衡,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3、該怎么實際操作呢?
其實很簡單。
在個人成長方面,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
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花十分鐘做一個簡單的拉伸,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晚上下班后,先完成工作上的任務,再看一小時書,最后再刷半小時手機放松。
把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比如吃一塊喜歡的巧克力。
在人際關系中,當和朋友有矛盾時,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十秒鐘,再開口說話。
用“我覺得”“我希望”這樣的表達方式,而不是“你總是”“你從不”。定期和朋友聚聚,聊聊彼此的生活,增進感情。
在為人處世上,遇到選擇時,拿出一張紙,分別列出感性原因和理性原因。
比如,參加聚會的感性原因是想和朋友聚聚,理性原因可能是聚會時間太晚會影響第二天工作。綜合權衡后再做決定。
所以啊,別再盲目地用意志力去壓制自己的感性欲望了,學會用“感性+理性”的方法,讓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