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第一季,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的20%多。其中,超過90%都是冬小麥。截至昨天(26日)17時,各地已收夏糧小麥超7000萬畝,日機收面積連續3天超過400萬畝,全國“三夏”大規模小麥機收全面展開。當前麥收進度已過兩成,其中西南地區及湖北麥收進入尾聲,河南進度過三成,安徽、江蘇等地已開收。
我國有四大小麥主產區,分別是西南麥區、長江中下游麥區、黃淮海麥區和西北麥區。“國家精準農業應用項目數據服務平臺”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從5月15日,西南麥區正式開鐮收獲,到5月26日全國小麥大面積機收全面展開,小麥機械化收獲的重心由四川、湖北逐步向河南、安徽和江蘇轉移。
今年“三夏” 農機跑出新速度
這是結合2024年小麥機收數據制作的全國收割機路線圖,冬小麥收割從在西南麥區云南、四川等地,向長江中下游麥區湖北、浙江等地推進,之后兵分兩路,一路北上到達北京,一路直達河南,兩路農機群大軍匯合后,向西北麥區的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出發。
我們也追蹤到了今年的麥收軌跡圖,與去年對比,我們發現今年夏收農機跑出了新速度。以湖北為例,截至5月22日,湖北已完成大面積收割,2024年作業周期21天,2025年作業周期17天,同比縮短19%。
農機是如何跑出加速度的?
我們將小麥主產區的農機軌跡、重點農機企業的訂單、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糧油市場小麥成交量等數據輸入“三夏”AI智能體。去除天氣因素后,我們得到了三個關鍵詞:大馬力農機、高標準農田、精準調度。通過拆解每個關鍵詞,我們看到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加速度。
“大馬力”+“連片田” 跑出夏收加速度
三夏期間,總臺記者在一線采訪時,都會有個非常強烈的感覺:田野里奔跑的農機越來越大,種類也越來越多,從每秒收割量達到10公斤、12公斤的大馬力收割機,到秸稈打捆機、旋耕機,都在提升夏收的速度。
在湖北省棗陽市七方鎮,農機手宋德田正駕駛著今年新買的12公斤大喂入量收割機。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個收割機收獲10畝地用20分鐘,比過去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購買時還有4萬元的補貼,兩年之內就能回本。
記者找到宋德田使用的這臺收割機的生產廠家,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將收割機前面割臺中的絞龍直徑從400毫米增加到610毫米,絞龍上輔助將小麥喂入收割機的伸縮扒尺也由直排式變為螺旋式。
收割機的迭代升級,也使得這家企業的大馬力收割機的訂單量不斷增加。企業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自今年1月開始,12公斤大喂入量小麥收割機的銷量已占他們小麥收割機整體銷量的40%以上。
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營銷總公司小麥機銷售高級主管 梁兆銘:用戶從以前的散戶逐步升級到現在以這些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的組織客戶。這部分用戶的需求正在向大喂入量、高效率、高可靠性、智能化、高舒適性等方向發展。
農機收得快,不僅因為市場上大喂入量的收割機增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前“巴掌田”的小地塊變成了“連片的高標準農田”。
農機手 肖洪力:以前地塊小,障礙物多,每天都在反復倒車,一天收90-100畝地之間。現在高標準農田,地塊大,障礙物少,每天能收200畝地左右。
高標準農田助力機收開啟新速度
從近五年小麥主產區河南、山東、安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數據中發現,這三個省的高標準農田的增幅都超過了25%,其中小麥生產第一大省河南的增幅最快,接近30%。
那么高標準農田是如何助力機收開啟新速度的呢?
總臺央視記者 田琪永:這是河南省遂平縣常莊鎮的一片高標準農田,聯合收割機正開足馬力,在田間穿梭收獲小麥。從畫面中,可以非常直觀地感受到這片田非常平整,平整是高標準農田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當地通過把各家各戶的小田經過土地流轉等方式變成大田,平整土地,帶來了很多好處。第一個好處就是非常有利于收割機作業,同時地塊大也可以減少機器掉頭的概率,節約了時間。另外地面平整還有利于機收減損。
大馬力收割機 收割速度快
我們發現大馬力收割機的身影越來越多,同樣是100畝地,大馬力收割機的收割時間能比一般的收割機快1個多小時。今年“三夏”期間,河南預計投入超過20萬臺收割機進行作業,其中大馬力農機占比有所提高,為了更高效地保障顆粒歸倉。
多種農機協同作業 農機大會戰 跑出加速度
高標準農田在“三夏”期間還方便多種農機協同作業。現場不僅有聯合收割機,還有摟草機、打捆機、玉米播種機等等。這家農機服務隊的負責人表示,以前一片地從夏收到夏種至少要五六天。但現在,前腳麥子剛剛收完,后腳播種機就可以把玉米種子播種進去。
智能播種機 更加智能 更加精準
這些智能播種機可以做到精準播種,每次在一個位置就播下一粒種子,而且間隔是一定的,這樣就避免了種子有的地方稀疏、有的地方過于稠密,能節省下大約30%的種子成本。
不僅如此,這些農機逐漸都配有駕駛輔助系統,既可以減少駕駛員的疲勞度,還可以精準走直線,在固定的寬度里作業,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為后續的機械化作業提供條件,讓夏收、夏種、夏管都更加高效。
AI助力農機跨區作業精準調度
除了大馬力農機和高標準農田的助力,“三夏”AI智能體還有一個新發現,就是越來越多的AI大模型在跨區作業的使用,實現精準調度。
80后李樹偉已經做農機手十多年了,他平常在工廠上班,農忙時就開著農機,跨區收割小麥。李樹偉今年用上了一款新升級的農機跨區APP,這款APP運用遙感衛星檢測小麥種植區域、種植時間、小麥長勢以及成熟程度,利用AI處理這些龐大的數據。再疊加多年的農機跨區作業歷史軌跡數據,預測出小麥最佳收獲時間,為機手提出跨區建議。
濰柴雷沃智慧農業研究院平臺架構師 劉鵬:現在可以提前合理規劃我們的下一站作業軌跡、作業路線,精準度在80%以上,提升了機手的作業量,平均在5%左右。
研究人員告訴記者,有了AI的加持,今年他們將小麥收獲進度預測范圍擴大到了華北、西北等冬小麥主產區,精度也精確到了鄉鎮一級。
農機維修也是夏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黃龍鎮潘明村的1000畝大田里,6臺收割機正趕在雨前搶收。突然,一臺收割機出現故障止步不前,機手撥打維修電話20分鐘后,農機服務車趕到了麥田旁。經過檢修發現,這臺收割機刀條發生了斷裂。
30分鐘后,修好的收割機再次發出轟鳴聲。機手告訴記者,如果農機壞了,1小時他們就要少收割20畝地,損失近千元。
這個維修隊是由后方的農機維修平臺5天前調度過來的,他們原先在河南駐馬店,因后臺預測今年湖北襄陽提前進入收割高峰期,將有1300臺農機進入,這個維修隊就被緊急調度了過來。而能實現這樣的精準調度,正是因為今年,農機維修服務平臺接入AI大模型,根據遙感監測到的農機收割進度、跨區農機數量、機手報修工單量,自動生成農機維修車調度建議,保證湖北、河南等麥區每一站都有充足的農機維修服務資源。
濰柴雷沃服務調度人員 田野:客戶維修等待的時間大約減少了一個小時,調度維修車數量同比減少8%,維修人員人均的工作量每天提高12%左右。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張琪 田琪永 崔麗鑫 宋建春)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