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到577.62萬人,占總人口的37.6%。一邊是日益加深的老齡化,另一邊是以60后、70后為代表的新一代活力銀發族正逐漸成為銀發消費市場的主力軍,與之緊密相關的“銀發經濟”,話題度也不斷攀高。
今年以來,一種名為“百元一日聚”的銀發經濟模式在互聯網上悄然走紅——在上海市中心的飯店里,人均消費100元出頭,包了中午和晚上兩頓正餐,每頓有近20道菜,吃完了還能唱卡拉ok、跳舞、走秀,或是打牌聊天,老同學老同事們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度過充實的一天。
這類精準卡位中老年人的社交模式,以近乎極致的性價比吸引來一大撥銀發消費客群。并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傳統認知——老年人不再是“節衣縮食”的代名詞,而是愿意為情緒價值付費的消費新勢力。
記者觀察發現,這兩年,“百元一日聚”演變的商業模式正在上海的消費市場上加速裂變,入局者不斷涌入,上下游產品線與衍生玩法也持續推陳出新,旨在以更多元化、個性化的銀發社交服務提升銀發族的消費意愿。
火熱背后也引發思考。比如,百元單價的薄利模式能否跑得通,實現商業閉環?在同質產品競爭激烈的市場上,靠什么提升競爭力?銀發消費者的群體構成復雜多樣,產品受眾如何進一步打開?
“一日聚”產品豐富多樣,選擇廣泛
一個工作日中午,在徐匯區宜山路一家“百元一日聚”餐廳,記者遇到了正和老同事們聚餐的王慧珍。她們一桌12個人,早晚兩頓飯38道菜不重樣,平均下來每個人只分擔110元左右。吃完午飯后,老伙伴們還準備打打棋牌,上臺跳跳舞,吃過晚飯便各自回家。對當天的餐食安排,她們覺得挺滿意,“分量大,品種多,味道蠻好。”
王慧珍今年78歲,家住閔行區,老同事間關系好,但彼此住得很分散,因此每個月都會有好幾天都要約在一起吃飯聊天,聯絡感情。“‘一日聚’不稀奇,很早就有了。”王慧珍說,過去兩三年里,她和老伙伴們幾乎把上海市面上的“一日聚”都玩遍了,精準地摸清了哪家最好吃、最實惠,哪里交通最便利、玩法最多。
比如,在黃浦南京東路上,2號線地鐵口出來就能拐進一家定位“老克勒”的上海菜餐廳,交通便捷,區位核心熱鬧,坐在包間俯瞰南京東路的街景,聚會“老有面子”。虹口四川北路有家江南水鄉風格的“一日聚”餐廳,除了基礎的用餐、棋牌和唱歌外,內部裝修更是有意境,小橋流水、荷花、烏篷船,拍照打卡很出片,讓阿姨們很滿意。
江南水鄉風格的“一日聚”餐廳。
在普陀區上海亞新生活廣場,同樣有家精準捕捉老年人“打卡拍照”心理的“一日聚”,大廳不設桌椅,幾千平空間全是不同主題的拍照布景,摩登復古的百樂門、霓虹燈閃爍的墻面、古早的大哥大手機……阿姨爺叔們穿著旗袍和西裝走到墻邊拍照,“發朋友圈,腔調哈濃”。
不同主題的拍照布景的“一日聚”餐廳。
不同主題的拍照布景的“一日聚”餐廳。
還有些開在商場中的“一日聚”餐廳,雖門店空間有限,但好在與商場內其他娛樂服務機構實現資源共享,顧客們在餐廳吃完飯,下個樓或走幾步就能到KTV或中醫養生館開啟下午的安排,十分便利。
王慧珍總結,中心城區的“一日聚”主打餐飲和棋牌、唱歌跳舞等娛樂方式,雖風格上有所差異,但總體玩法給人的感覺差不多。相比之下,郊區“一日聚”的消費模式會更豐富些。
她舉例,在寶山美蘭湖景區附近有家主打“一日聚”模式的農家樂。契合老年人出門早的習慣,那家店早上八點半就可開始唱歌或打牌,中午用餐時,包廂或者棋牌室還會為客人保留,吃完飯還可以繼續用。
嘉定馬陸鎮的一家“一日聚”則更是實惠,不定期推出優惠套餐,力度最大時,人均單價僅不足70元,火爆到每次都要蹲點“秒殺”,是王慧珍心中的“性價比之王”。
一家位于寶山的“一日聚”餐廳,包間外還有石子路和涼亭。沈思怡/攝
奉賢南橋鎮江海村也有類似的農家樂,不僅配備了農家菜、KTV、棋牌等,還有垂釣、采摘等活動,田園風光、應季果蔬,給久居城市的老年人帶來別樣體驗。農家樂的老板還將大廳中庭改成了巨大的舞臺,音樂響起,聚光燈閃耀,就能化身鄉村版“百樂門”,跳舞、走秀,四射的燈光與掌聲給足老年人情緒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因地理位置相對偏遠,這家“一日聚”還安排了免費的接駁大巴車,除了往返市郊,兩餐之間還能將老人們帶到奉賢一些旅游景點參觀,如海灣旅游區的漁人碼頭、東海觀音寺等。
位于奉賢江海村的“一日聚”農家樂。
位于奉賢江海村的“一日聚”農家樂,穹頂配上燈光,儼然化“鄉村版百樂門”。沈思怡/攝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滬郊許多農家樂針對銀發群體推出的低價“一日游”“兩日游”等吃喝玩樂一站式的模式就已在老年社群中風靡。
在王慧珍看來,如今市區“一日聚”的興起,本質就是將郊區農家樂的消費場景和模式在市區成功復刻,盡管因物理條件受限,在場景和服務內容上有些讓渡,但大體上能滿足老年群體的社交需求,且大多選址在交通便捷的地鐵上蓋。隨著年紀增大,她也更傾向于后者。“交通便捷是最關鍵的。我們這把年紀了,去太遠的地方不方便,太折騰。市中心、地鐵直達的地方最好。”王慧珍說。
眼下,上海中心城區的“一日聚”多點開花,在風格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也讓王慧珍和老伙伴們有了更多打卡的好去處。她手機里有好幾個人數接近500的老年人社群,大家在里面分享滬上各類針對銀發族社交游玩的最新動態,挖到“寶藏”就約著去打卡探店,價格不貴,卻能讓退休生活多姿多彩。
聚焦“情緒價值”,不斷拓展服務范圍
定價低、性價比高,這是“一日聚”在銀發族中走紅的主要原因。行業普遍認為,老年群體對消費價格相對敏感,“一日聚”的模式精準戳中了部分活力老人在生活剛需外的社交和娛樂需求。
作為服務提供方,多數“一日聚”場所為場地大、閑置空間多的酒樓、餐廳,在餐飲市場的迭代下,它們本就面臨轉型的難題,如今卻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開辟了新賽道。
一位從傳統餐廳轉型“一日聚”的從業者老徐告訴記者,全年齡段餐廳需兼顧多元口味,還要隨時緊跟市場變化推出新品,相比之下,老年人對菜品口味的挑剔度并不高,且更關注社交氛圍而非菜品精致度,與其在紅海市場“廝殺”,不如深耕銀發客群的確定性需求。
而“百元”背后的邏輯也不難理解。記者了解到,大部分“一日聚”只接受套餐預訂不接散客點餐,食材都被精準計算,極大降低采購成本。中午到晚餐時段,本就是餐飲行業的“淡季”,服務老人并不會增加太多成本。感受到實惠的老人反過來成為“自來水”,加上會員群運營降低了獲客成本,導致復購率在50%以上。“薄利多銷有得賺,保持微利。”老徐說。
不過,同類型的產品持續增加,比拼的往往還是“價格”。采訪過程中,許多老人都提到,自己不會在一家店反復吃,而是多方比較,在口味不出錯的情況下,價格高低是決定是否復購的最關鍵因素。
魚曉輝是“馨樂匯一日聚”品牌的創始人,自2023年底起,他在上海已開設和正在籌備的有5家門店,會員超5萬人。他坦言,盡管眼下生意火熱,但在這種薄利的市場驅動下,企業要實現長期盈利發展,光靠菜品肯定不夠,不僅要提升軟實力,用歸屬感制造感情溢價,還要針對老年人個性化的需求,延展“一日聚”的業務鏈條,創造新的增長點。
比如,在“一日聚”的客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幾十年沒見的老同學、老戰友,相逢難得,馨樂匯便會請來專業攝影師為其免費拍照留念。門店服務員還會為那些愛好跳舞、熱衷舞臺的阿姨爺叔們拍攝小視頻,既能給足情緒價值,也可以借助老年群體的社群傳播,實現裂變式獲客。
后端服務同樣豐富。魚曉輝還收購了一家婚戀機構,為有婚戀社交需求的老年會員提供系統性服務。在最新開出的寶山門店,他專門打造了幾間教室,在下午時段為老年人提供如舞蹈、繪畫、攝影等興趣班課程。一個學時的課程結束后,學員們還能在店內進行成果展示。最近,他還在與崇明一家農業合作社達成合作意向,計劃打造馨樂匯聯名的優質農產品品牌,未來在門店和線上社群進行出售。
“馨樂匯一日聚”興趣班結課展示。
“馨樂匯一日聚”興趣班結課展示。
“所有這一切服務,都將建立在先免費體驗后自愿付費的基礎上,且主打一個物美價廉,保持微利。”在魚曉輝看來,這些附加產品帶來的體驗感和歸屬感能夠有效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復購率,讓品牌的競爭力更強,盈利模式也更加多元。“我們希望細水長流,十年二十年后還能陪著爺爺奶奶們,小心翼翼守住他們的信任。”
“一日游”產品的跨品類延伸,能成功嗎
這種思路聽起來可行性高,但深耕滬郊銀發“一日游”市場十多年的“老兵”黃海榮對此態度卻更為審慎,“老年消費品牌跨品類延伸的成功,其實并沒有想象中容易。”
一方面,老年人群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決定了這一產業的發展上限。據黃海榮觀察,人均100-150元是“一日聚”客戶普遍能接受的價格區間,一旦價格走高,銀發族的消費意愿就會受到限制。尤其是當本就勤儉節約的老年群體面對在“一日聚”中衍生出的額外付費項目,他們往往會持有天然警惕和抵觸情緒,有時甚至還會讓好不容易從“一日聚”線下場景中積累起來的信任被擊潰。
他舉了個例子,早年間,市面上有不少針對老年人的低價“一日游”旅行團,參團價格低,還會附贈雞蛋、米、油等來吸引客戶。這類產品往往并不靠團費盈利,而是將老年人引導至景區和商店消費進行間接獲利。從他的從業經歷來看,這類產品的轉化率其實不高,老年人的興趣點在于“游玩”而不在“購買”,而一旦強制消費的意圖太明顯,這種模式很快就會推行不下去。"他們不是不愿花錢,而是不花預期以外的錢,更準確地說,是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反過來,一條全新的產品線意味著額外的成本和支出,轉化慢、投入大,會擠壓“一日聚”本就薄利的盈利空間,最終迫使經營者對主打產品進行成本削減,如使用預制菜等,盡管收割了“流量”,但卻不利于品牌和口碑的沉淀和長期發展。
也就是說,低價引流配合高毛利轉化的互聯網“打法”,在銀發市場可能適得其反。在這個賽道,所有的商業創新都必須要在普惠性與盈利性之間走鋼絲。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看來,像“一日聚”這樣針對老年人的低價定制服務,利潤空間有限,以盈利為目的引入其他商業項目貼補無可厚非。但關鍵在于產品能否精準匹配老年群體的真實需求,以及確保引進的產品和商業流程透明規范、受到充分監管,才能在這片藍海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周海旺曾做過調研,數據顯示,中國老年人70%的消費支出用于吃穿等剛性需求,15%左右用于醫療服務,精神文化方面則相對更少一些。在此背景下,他建議“一日聚”可以嘗試與專業的醫療健康服務、金融理財和法律咨詢、適老化產品等項目結合,從老年人普遍關注的兩個領域切入,也讓老人與好產品面對面,成為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的契機。
除了“一日聚”本身,記者還注意到,除了餐廳,上海一些商場也開始以此為基礎,進行適老化轉型。比如,今年4月底,上海首個商業企業自營的銀發主題體驗空間百聯“繁花里”在第一百貨商業中心七樓開幕,產品涵蓋適合銀發族的食品、廚房用品、養生保健、日用品、服飾、適老化家居等多個品類。在社交功能方面,還提供茶飲咖啡、線下沙龍會、養生活動、素描體驗、視頻剪輯、音樂學習等主題課程。
百聯“繁花里”銀發主題體驗空間。沈思怡/攝
百聯“繁花里”銀發主題體驗空間有各類針對銀發群體的產品。沈思怡/攝
“繁花里”主理人姚天辰告訴記者,“繁花里”樓上就是一家老年群體聚餐首選的上海本幫餐廳,每天客流旺盛。打造這個銀發主題體驗空間,也是為了承接“半日聚”后的流量溢出,為老年群體打造“一站購”場景,增加其消費停留時間,提升衍生消費的概率。
在“繁花里”樓上用完餐拍集體照的銀發族。沈思怡/攝
不論這種經營模式是否走得通,但可預見的是,未來針對老年人的線下服務場景和空間都會大幅增加。在上海布局“一日聚”的從業者徐健哲還向記者透露,他計劃在滬郊盤下一處閑置的商場,將其改造成銀發群體的專屬消費空間,將老年人的餐飲、休閑娛樂、護膚保健、康養醫療、適老化產品、養老照護服務等多維度產品都囊括在內,為老年人創造更多功能場景豐富的“一日聚”空間,使其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