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29歲的梁啟超在《新民說》中寫下“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
或許他自己也不曾想到,這句震撼人心的呼吁后來竟成了他教育實踐的真實寫照。作為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通過家書為9個子女開辟了一片精神凈土。
在這些保存下來的2000多封家書中,可以發現這位“最佳父親”的對孩子獨特的教育智慧:他既不是那種傳統嚴格的教導方式,也不是完全西化的放任自流,而是通過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育方法。
在那個科舉制度影響還未完全消失的年代,梁啟超一直告訴大女兒梁思順:“學習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里也可以學習學問。這位從傳統士大夫轉變而來的改革家,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一樣有著令人驚訝的先進眼光。
他讓孩子們既要認真學習《論語》《孟子》等經典書籍,也要深入研究西方科學知識,即便在清華學堂這樣的現代學校里接受教育,每個月還要用文言文寫家信來報告學習情況。
這種看起來有些矛盾的教育方法,其實反映了梁啟超對于如何傳承文化的深刻理解。當二兒子梁思成在清華園接觸到西方建筑時,梁啟超特意給他寄去了一本宋代的《營造法式》,并告訴他:中國建筑的靈魂,都藏在這本書里。
這種跨越中西文化界限的教育方式,讓梁家的孩子既能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傳統,又擁有了看向世界的國際視野。后來梁思成能夠開創中國建筑史這一門學科,其實正是這種教育理念培育出的結果。
在家庭教育里,梁啟超創造了一種“生活就是教育”的獨特方式。他經常在信中和孩子們一起探討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戲劇有什么不同,也會讓小兒子梁思禮用物理學的知識來解釋風箏為什么能飛起來。
這種把學習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法,打破了當時舊時私塾里那種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讓孩子們都養成了一生都好學的習慣。
梁啟超經常在家書里這樣說:一定要在社會上多多盡力,這樣才配做我的好孩子。而他的孩子們也真的做到了。例如三兒子梁思永,他放棄了本可以舒服的日子,卻選擇了去搞考古。
在安陽殷墟挖掘的時候,即使生病了也沒停下來。小兒子梁思禮回國后,參與了“兩彈一星”的工程,在西北的大沙漠里默默工作了20年。他們這種對國家、對社會的關心和付出,其實是繼承了梁啟超一直想要培養的“新民”精神。
1923年,梁啟超在給兒子梁思成的信里講了個“趣味生活”的想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他讓孩子們多發展些愛好,比如音樂、畫畫這些。
就像他的五女兒梁思莊,小時候跟著爸爸一起看古書,長大后又去國外學習怎么分類書籍,最后成了很有名的圖書館專家。
孩子們在?面臨人生選擇時,梁啟超也?表現出了一個開明家長的智慧。當梁思成和林徽因決定學建筑時,梁啟超雖然不是?太明白和?理解?,但還是全力支持他們。
后來梁思永堅持要去做考古,梁啟超還開玩笑說:做個“有文化的挖土人”也不錯嘛。這種不強迫、只包容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們有了自由成長的空間。
在那個軍閥混戰的1920年代,梁啟超寫的家書就像是穿過戰火的精神橋梁。他會在信紙上用毛筆小楷畫出化學實驗的示意圖,也會把最新的考古發現剪下來,隨信一起寄出去。
這種把新鮮事兒融入到家書里的方法,讓孩子們就算身在國外,也能感受到祖國的變化,心理一直和祖國緊緊相連。
“遇到困難其實是好事,它能讓人精神振奮,意志更堅定。”梁啟超在逆境中的這種樂觀態度,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兒子梁思成。
1928年,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去調查古建筑時,梁啟超當時?雖然病重在床,但還是寫信指導他們怎么研究。這種就算在困境中也不放棄學術追求的精神。
梁家的家風最讓人感動的是,作為知識精英,他們全家都心系國家。9個孩子中,有3個都成了院士,但他們都不是那種追求名利的人。
梁思禮晚年?回憶曾說:爸爸以前總講,學習不是為了那張文憑,而是為了學會做人。這種不看重利益,只注重品德的教育觀念,放到現在來看也?越來越覺得它有著超越時間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