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剛建國初期,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建設規劃,有著新老城區之間的爭論,新城區就是五棵松那一帶。上世紀30年代,北平城被小日本占據之后,于1939年這一年弄了一個城市規劃方案,這個方案主要是在五棵松一帶打造一個新城區。
到了1946年,這一年,北平被國民政府收復之后,在日偽政府當年城市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又搞出來一個新的城市規劃。具體說來,就是在五棵松一帶打造出一個新北平。
經過日偽和老蔣這兩個時期的建設,五棵松這個新城區已經發展得很好了。各種市政設施都很完善,人口也多,經濟繁華,人來人往的。于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北平的很多機關單位都在五棵松一帶。
1949年,也要對北京城進行新的城市規劃,梁思成也是當時負責制定這個新規劃的專家之一。
作為一個建筑學家,梁思成出于保護北京古城的想法,而且五棵松一帶也確實發展成熟,非常繁華。于是乎,他建議就在五棵松建立新的行政中心。倘若他的這個想法獲得批準,那么按照這個構想走下去的話,這萬人大禮堂的選址必定就落在五棵松附近了。
這里我為啥只提萬人大禮堂,而沒有提人民大會堂呢?
我就先簡單的給你講述這事的前因后果。
北平即將和平解放之前呢,原本的規劃是在北平建造一個“萬人大禮堂”項目。所以,1949年這一年在對北平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提的也是“萬人大禮堂”。所以,這里我就先不提人民大會堂,就以萬人大禮堂這個項目來說。
言歸正傳,梁思成的這個建議遭到了蘇聯專家的反對。
要知道那時候,蘇聯人在我國還是很有權威性的,說話的份量自然是很重的。在蘇聯專家看來,更應該圍繞著天安門廣場來規劃新的市政中心。這是為啥呢?答案很明確嘛,蘇聯專家想在北京看到一個翻版的莫斯科紅場。
當然,客觀的來說,蘇聯人的這個提議其實是比較準確的。從城市整體的健康發展角度來看,蘇聯人的這個建議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畢竟五棵松這個新城區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已經很繁華了,而老城區那幾十年的發展很緩慢,倘若建國后仍舊選擇五棵松進行新一輪的城市規劃,無疑會再次加劇新老城區之間的裂痕。
一個城市,新老城區之間齊頭并進的發展當然是最完美的狀態;即使做不到齊頭并進的發展,也得做到差距不大的發展,這才是最為和諧的城市生態發展。
雖然蘇聯人選擇天安門廣場作為新的城市規劃中心,這點是存在私心的,但現在咱們來看,這倒也是歪打正著,讓老城區的發展趕超了上來。
當然,蘇聯專家也并不只是動動嘴皮子而已,他們拿出了一份關于北京市未來發展計劃的報告方案,這份方案里面詳細的規劃了未來的城市發展。重點就是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向周圍輻射發展,建設一個新的首都行政中心。在這份報告里,同時也對梁思成他們就西郊新市區的規劃予以反對。
蘇聯人的這個規劃最后得到了批準,后續的規劃就是按照他們的思路來走的。
這樣一來,萬人大禮堂這個項目也就相應的坐落在廣場附近。
不過,因為當時是建國初期,百廢俱興的年代,在北京修建一個萬人大禮堂這個項目后續沒有得到持續的推進。直到1958年這一年,為了迎接1959年的建國十周年大慶典,打算在北京修建十大建筑彰顯新中國的新氣象。
于是乎,在“萬人大禮堂”這個項目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的考慮和規劃,決定把這個項目提為十大建筑之首。這也就是意味著,只是單純的修建一個“萬人大禮堂”就顯得不合時宜了,于是乎,“人民大會堂”這個項目就在萬人大禮堂這個項目的基礎上,應運而生了。
如今,人民大會堂里面就囊括了“萬人大禮堂”,除此之外,還有宴會廳、金色大廳、新聞發布廳,以及代表各省面貌的廳室等等,是一個兼具綜合功能的大會堂。
值得一提的是,這人民大會堂完全是咱們中國人自己的智慧結晶。
設計和施工方面,全都是咱們中國人自己參與,完全沒有蘇聯人的影子;除此之外,原材料的使用也全都是國產,一顆釘子、一根木頭、一根鋼材,全都是中國制造。雖然那時候,咱們國家的鋼產量不高,修建大會堂的時候也缺乏鋼材,但全國各地都在支援大會堂的修建工作。毫不夸張的說,人民大會堂是舉全國之力修建而成,是中國人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彰顯的是咱們中國人的風采,凸顯的是新中國的新氣象。
哪怕前路困難重重,于這個延續了五千年文明的國度而言,與天斗其樂無窮。
待到山花爛漫時,我們依舊佇立在世界之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