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扎西德勒”西藏網絡影像節征集活動期間,中國網策劃推出《我的光影西藏》系列專訪節目,邀請西藏影像領域資深從業者,跟隨他們的視角,探尋光影之中的魅力西藏;并請其分享創作心得,為廣大攝影愛好者在西藏的攝影創作提供參考。
本期嘉賓王守明,戶外風光攝影師。過去十年間,他深入祖國西部,拍攝了大量的自然景觀,對西藏有著非常獨特而深刻的情感與見解。
以下為采訪實錄——
王守明作品《列車在青藏鐵路行駛》(受訪者供圖)
中國網記者 :王老師,您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是什么讓您對西藏情有獨鐘,十年間不斷深入西藏進行拍攝嗎?
王守明:西藏吸引我的地方很多,雪山、冰川這些大美景色自不必說,但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這些年親眼看到的變化。以前進藏,路不好走,只有越野車能跑,現在小轎車基本都能到。以前牧民大叔們語言不通,交流困難,現在不少人都開起了民宿,熱情地招待游客。這些細小的變化讓我覺得親切,也讓我看到西藏在慢慢變好,我就想把這些都記錄下來。
王守明作品《雪山下的溪流--波密溪318國道旁》(受訪者供圖)
中國網記者 :您的自我介紹里提到最早進藏的身份是戶外領隊,那段經歷對您之后的攝影創作有什么影響呢?
王守明:十年前我確實是戶外領隊,帶著自駕團走 318 國道進藏。那時候進藏可不像現在這么方便,條件艱苦得很。為了拍日照金山,得徒步十幾公里,一路翻山越嶺,累得氣喘吁吁。而且語言不通,跟當地人交流全靠比劃。不過正是那段日子,讓我對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哪里的日出最壯觀,哪里的風景最具韻味。這些經歷讓我在后來的攝影中,能更準確地捕捉到西藏的美,也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拍攝的機會。
王守明作品《雪山帽子云--林芝波密縣境內的路邊》(受訪者供圖)
中國網記者 :這么多次進藏,您的拍攝足跡遍布了西藏的哪些地方呢?
王守明:西藏太大了,每次去我基本都集中在一個區域拍攝。像藏東南的冰川,我在那兒待過好幾次。早上天剛蒙蒙亮,我就守在冰川附近,就為了拍到冰川在晨光中的樣子,看著太陽一點點升起,冰川被照得閃閃發光,那景象美得能刻進心里。還有日喀則的日照金山,等山峰被陽光染成金色的那一刻,感覺所有的等待都值了。去年春節在山南過年,還去了哲古草原,以前只在書上看過那樣的地形,真的到了才發現,草原、湖泊和雪山搭配在一起,就是大自然最美的樣子。
王守明作品《雪山秘境--嘎瑪溝珠峰東坡》(受訪者供圖)
中國網記者 :在您看來,阿里地區有什么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您去拍攝呢?
王守明:阿里地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我見過藏羚羊在草原上奔跑,像風一樣快,野牦牛在山間漫步,氣勢十足。在那里待得越久,越能感覺到人和動物相處得特別和諧。牧民們對這些動物就像對老朋友一樣,從不打擾它們。我就想,得把這些都拍下來,讓大家看到西藏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這么和諧的生態,也讓人們更懂得保護這些珍貴的生靈。
王守明作品《哲古草原的野生動物》(受訪者供圖)
中國網記者 :現在很多攝影愛好者都向往去西藏拍攝,但真正深入了解藏文化的并不多。對此,您有什么建議嗎?
王守明:西藏的壯美山川、獨特文化和淳樸人民深深吸引著我,每一次踏入這片土地,都是一次心靈與視覺的震撼之旅。我建議大家別趕路,挑幾個有特色的地方,慢慢待、慢慢拍。比如去當地人家坐坐,喝喝茶,聽聽他們的故事,了解他們的信仰和生活習慣。知道得越多,拍出來的照片越有味道。而且一定得尊重當地的規矩,不能亂來。只有這樣,才能拍出有質感的照片。
王守明作品《冬季藍調星空--昌都然烏湖》(受訪者供圖)
中國網記者 :王老師,您十年間用鏡頭記錄下了西藏的日出日落,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變遷。這些經歷對您個人來說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嗎?
王守明:這十年,西藏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樣,看著它一點點變好、發展,我心里特別高興。每一次拍攝,我都能從這里汲取新的靈感,自己的攝影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我希望通過我的鏡頭,把西藏的美好展現給大家,讓更多人了解它、喜歡它。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為記錄西藏的發展出一份力。
《我的光影西藏》第五屆西藏網絡影像節系列專訪
出品人 王曉輝
總監制 薛立勝
策 劃 蔚 力 鄭 偉
制 片 鄭 偉
采 編 楊俊康 蔡 彬
攝 制 王肇鵬 劉 昌
后 期 王肇鵬 鄭 偉
視 覺 王瑞娜
推 廣 孟 超 王雁青
實習生 張海赫 章雯珂 徐 暢
【責任編輯:孫靈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