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亳州,五禽戲深受大家歡迎 受訪者供圖
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日常化習練華佗五禽戲工間操;亳州市華佗五禽戲推廣中心常態化組織開展五禽戲展演進景區活動;亳州學院舉辦教職工華佗五禽戲比賽……近日,華佗五禽戲推廣交流活動在安徽亳州市密集開展,引發大家對五禽戲保護傳承的關注。留存千年的華佗五禽戲為何廣受歡迎?其保護傳承狀況如何?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一套養生健身功
華佗五禽戲是東漢醫學家華佗依據中醫法則,觀察禽獸活動姿態,用虎、鹿、猿、熊、鳥等動物形態動作創編的一套養生健身功。
華佗創編五禽戲最早記載于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華佗傳》,南北朝名醫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介紹了五禽戲的具體動作。隨著唐、宋、元時期的流行,孫思邈、柳宗元、陸游等對其操練情景均有論述或描述。上世紀以來,劉時榮等各代傳人不斷將其發揚光大。2011年,華佗五禽戲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亳州市華佗五禽戲推廣中心主任陳靜為華佗五禽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她師從劉時榮學習五禽戲30多年,對其內涵、功效深有研究。在她看來,五禽戲有非常好的養生保健功效。虎戲剛猛有力,鹿戲靈動輕盈,熊戲沉穩厚重等,其每個動作鍛煉不同部位,長期堅持可增強肌肉力量,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提升身體素質。五禽戲還能調節人的心理狀態。“五禽戲的動作緩慢而有節奏,配合自然的呼吸,能讓身心充分放松,達到緩解壓力、改善睡眠質量、調節心理狀態的效果。”陳靜說。
“華佗五禽戲在孕育、發展、演變的進程中,不斷與哲學、文學、美學等交融。”安徽省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它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蘊含著順應自然、平衡和諧的養生智慧。
推動保護傳承
安徽省非遺保護中心一直推動華佗五禽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安徽省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對五禽戲的保護利用設施及傳承基地進行專項調研,并積極組織各類非遺展演活動展示五禽戲的魅力。還將五禽戲作為數字化試點項目,為五禽戲傳承人的技藝留存珍貴資料。在記錄過程中,工作人員深入傳承人生活和工作的場所,拍攝五禽戲傳承人的技藝展示、學藝經歷、傳承心得等,這些記錄成果為人們學習、研究五禽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作為華佗五禽戲的發源地,亳州市多措并舉,加強其推廣普及,包括制定《亳州市五禽戲推廣普及工作方案》,對五禽戲的保護傳承進行規范。采取市、縣、鎮三級聯動的五禽戲推廣模式,建立五禽戲晨練點,滿足廣大居民就近學練需求。推動體文旅融合,在3A級以上旅游景區常年開展五禽戲展演及教學體驗活動,通過“健身+養生+體育+旅游”的方式,進一步傳承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華佗五禽戲傳承人也盡力促進其保護傳承。傳承五禽戲30多年來,陳靜以多種形式推廣普及華佗五禽戲,通過送技術、送教練、送教材“三送”舉措,到基層定期進行輔導,并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隨時可學的“五禽戲課堂”。開展專項培訓班300多次,并在培訓中挖掘和發現五禽戲后備人才,打造傳、幫、帶的傳承機制,讓五禽戲代代傳承。目前,全市646萬人中五禽戲習練者有114萬人,推動五禽戲成為獨具亳州地方特色的群眾體育健身品牌。
滿足多樣化需求
在多年對五禽戲的研究中,陳靜意識到現代人與古時人的生活方式、作息習慣不盡相同,人們的身體狀況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因此傳承應該在掌握其核心理念的基礎上做到因時而變、因人而異。于是,她參與國家體育總局根據華佗五禽戲創編健身氣功五禽戲的課題,編制適合不同人群練習的健身氣功五禽戲動作。
“針對不同受眾群體,推出專屬推廣方案,如高強度、競技性的五禽戲版本,專為老年人設計的動作舒緩、側重養生保健的課程,也有面向社交媒體平臺宣傳推廣的傳統五禽戲,滿足多樣化需求。”陳靜說。
為讓廣大青少年認識和熱愛五禽戲,亳州市大力推進五禽戲進校園。陳靜參與了創編校園五禽戲工作,主編校園五禽戲(小學版、初中版、高中版),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專門定制了五禽戲動作。如今,在亳州中小學校,五禽戲習練展示成為常態,早已種下五禽戲傳承的“種子”。
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李佳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