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9歲圍棋少年跳樓輕生的消息,在全網(wǎng)引發(fā)熱議。
“9歲圍棋神童被家暴跳樓”,眾多網(wǎng)友都在等待這個消息被辟謠,但等來的,是越來越多讓人窒息的證據(jù):
新舊交替的傷痕、被掐、煙頭燙、鐵棍打、腳踹等等……
圖源網(wǎng)絡
據(jù)媒體報道,杭州智力運動學校9歲圍棋棋手朱宏鑫據(jù)傳“因長期遭父親家暴毆打”于杭州跳樓輕生,杭州市公安局稱已接到報警,相關部門正在調查處理。
而早在5月8日,浙江某地發(fā)生的一起家庭悲劇也在刺痛著公眾神經(jīng):一位44歲母親在教育9歲女兒時,打罵致其受傷死亡。
這樣的悲劇事件并非個案,每年都會發(fā)生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將孩子毆打致死的情況。
震驚和惋惜之余,我們不禁想問,為什么家庭教育中的暴力行為有這么多?在父母“棍棒式”教育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
1
畸形的雞娃:
已經(jīng)很優(yōu)秀了,但父親仍不滿意
“年紀小成績好”,這是朱宏鑫所在的杭州棋校的同學們給他的評價。
在圍棋這條路上,朱宏鑫也算“小有天賦”,在同年齡段的學棋少年里已經(jīng)算是很優(yōu)秀的孩子了,但父親對他仍然不滿意。
這背后固然有圍棋體系殘酷競爭規(guī)則的原因,但根本上是父親“望子成龍”式的畸形雞娃讓這個九歲的孩子感到深深的窒息。
2021年,5歲的朱宏鑫開始學棋,2年后,他便進入了沖段少年殘酷的競技圈。2024年8月,朱宏鑫破格被杭州這家知名棋校錄取,進入學校的沖段班,開始了全日制的高強度的訓練。
作為競技體育的一種,圍棋的殘酷不亞于其他運動項目,沖擊職業(yè)段位成功,繼而成為國家一級運動員,這當然是對于圍棋少年們來說再好不過的選擇。
但現(xiàn)實是,能夠復刻這條路的孩子鳳毛麟角,更多的最后只能成為“陪跑者”,即使是最后成為職業(yè)棋手,收入也差距明顯,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無疑是在用全家之力“賭”一個光明的未來。
而朱宏鑫的父親就是其中之一,有知情人表示,朱宏鑫父親生活拮據(jù),他開過小餐館,擺過海鮮攤,當過房產(chǎn)中介,但無一例外,全部失敗。
如今,他還背負著未了結的經(jīng)濟糾紛,沒有穩(wěn)定工作。
這種窘迫的生活境況也能從朱父的朋友圈窺見一斑,他經(jīng)常在朋友圈發(fā)一些“討錢”內(nèi)容: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或許正是這樣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條件,讓他對從小就有圍棋天賦的兒子抱有“望子成龍”的希望。
似乎在他眼里,兒子就是他人生翻盤的工具。
但事實或許并不像他想得這么簡單,“他是個不錯的苗子,但是談不上是天才。”這是一位圍棋協(xié)會知情人對朱宏鑫的評價。
這句話似乎殘酷地揭開了這樣一個現(xiàn)實:所謂的“圍棋天才”,既是朱宏鑫父親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翻盤“幻想”,更是他加諸在兒子身上無法承受的壓力與控制。
在他的觀念里,只要兒子沒有取得那個“天才”的成績,就是孩子沒有努力,就是不對和失敗的。
這種錯覺激發(fā)了朱宏鑫父親畸形的控制欲,因此,哪怕兒子在同齡人中已經(jīng)足夠優(yōu)秀,他也依舊不滿意。
就連朱宏鑫因升段而備受贊譽的業(yè)余圍棋六段賽決賽,父親的朋友圈也透露出令人窒息的壓力。
2025年4月6日,朱宏鑫的父親在朋友圈寫道:“整場比賽都在玩,僥幸過了6(指升業(yè)余6段),不然真真把我氣死?!?/strong>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在朱宏鑫生前最后一場圍棋公開大賽里,他未在最終的獲獎名單中,但實際上在行業(yè)內(nèi)看來,這也并不算一個很糟糕的成績。
即便如此,朱宏鑫父親也在5月19日上午10時38分發(fā)了這樣一條朋友圈:“‘偉星杯’打得一塌糊涂,還是缺乏大賽經(jīng)驗?!?/strong>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從5歲開始圍棋啟蒙,2022年至今,朱宏鑫在近10場大型賽事中獲得組內(nèi)冠軍,這短短的四年,這個別人看來是“天才”的圍棋少年,生命將近一半的時間都在沒日沒夜的練圍棋。
一盤圍棋少則幾十分鐘,多則幾個小時,四五歲、五六歲的小孩,本該在游樂場、公園釋放天性、收獲快樂。
但對于朱宏鑫來說,他只能壓抑這種屬于孩子的天性——“坐在那邊幾百盤幾千盤地去下”。
2
棍棒式教育:
“逼他寫小結,他動嘴我動手”
很顯然,只用“雞娃”這兩個字難以完全概括朱宏鑫父親的暴力行為。
和平常我們看到的雞娃家長不一樣,因為性格本身就暴躁、易怒,朱宏鑫的父親總是把雞娃用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用周圍人的話來說就是:“做什么都做不成,就把拳頭轉向家里人?!?/strong>
而朱宏鑫父親的家暴行為,實際上并不是一個“秘密”,在他們的生活圈子乃至于圍棋圈子里,他的家暴都已經(jīng)是“眾所周知”。
早在朱宏鑫學圍棋之前,父親的家暴就略顯端倪。
2019年1月26日,他在社交平臺上發(fā)了一條視頻,畫面中還是嬰兒的朱宏鑫站在及肩高的竹制嬰童學站欄里,咧著嘴笑。朱某配文:“以后要是不乖,我就揍你。”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而朱宏鑫的媽媽,也在三年前因為家暴和朱父離婚。離婚時,朱宏鑫本有機會跟隨母親生活。但朱父堅持要兒子的撫養(yǎng)權,母親擔心堅持爭取“會被打死”。
而當母親去學校見兒子,卻發(fā)現(xiàn)朱宏鑫面對自己時恐懼不已,不敢靠近,朱宏鑫告訴她,父親說“跟媽媽見面就把他腿打斷”。因為恐懼兒子被打,母子之間的見面慢慢變少了。
從此之后,朱宏鑫的生活里就只剩下了父親和圍棋。而隨著他們搬到杭州去上棋校之后,遠離親人的環(huán)境也讓朱宏鑫難以向周圍的親朋好友求助。
2024年7月,在“福赤道”福建省青少年圍棋錦標賽上,朱宏鑫取得兒童B組第二的成績。
在比賽現(xiàn)場,他穿著肥大的粉色泉州隊隊服,隊服下,是疑似煙頭燙傷、肘部磕碰的紅色傷痕。
更觸目驚心的是,在朱宏鑫父親的朋友圈中,有一條他記錄自己逼朱宏鑫做棋局小結的日常:
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都清清楚楚地被朱宏鑫抄寫在紙上。
配文是——“逼他寫小結,他動嘴我動手”。
在板正的字體背后,透露出的并不是一個孩子的乖巧,而是令人細思極恐的暴力帶來的物理規(guī)訓。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而這,或許只是朱宏鑫日常生活中能夠被看見的極其微小的一個片段,更多的時候,這個九歲的小男孩只能默默承受來自父親的暴力與毆打。
哪怕是在比賽現(xiàn)場這樣的公眾場合上,據(jù)傳父親也能隨時對他拳打腳踢。
有知情人表示,許多人都知道朱某在棋賽中的暴力行為,“我看網(wǎng)上留言,有些時候他們看到朱宏鑫都不大敢贏他,因為怕他被打?!?/strong>
家庭暴力帶給朱宏鑫的,是本不屬于一個九歲孩子的抑郁,以及因為挨打帶來的身體上的應激反應:
據(jù)周圍人的回憶,2023年8月,朱宏鑫在和父親、伙伴合影時,仍會表露出微笑。但在2023年10月,朱宏鑫就已經(jīng)開始在做題時出現(xiàn)“吃筆屑”的現(xiàn)象了。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如果說朱宏鑫父親朋友圈里的“狠話”是一種語言暴力,那么朱宏鑫身上的這些傷痕,以及伴隨他的應激的生理反應,都在表明,父親的暴力行為對這個九歲的男孩產(chǎn)生了巨大的傷害。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補償性控制:
當一個人因為遭遇,失去了對外界的掌控感時,通常有兩個表現(xiàn):
1、依附于更大的權威。
2、過度控制身邊的人。即他要通過過度控制身邊人的關系,來彌補對生活的不確定感。
朱宏鑫的父親顯然屬于第二種。而更讓人悲傷的是,這樣的同款家長并不是個例。
每年都有不少把孩子逼上絕境的家長,他們信奉“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棍棒式教育”。
也有父母試圖給孩子套上“天才少年”的枷鎖,并以此來控制他們。
而越是天才少年,越容易活在家庭的高壓下,他們的抵抗方式也會越激烈。
上個月那個16歲跳樓的信奧高中生也是如此,當他選擇結束生命時,父親沒有絲毫愧疚。
當父母給自己畫著“望子成龍”的餅時,他們從不去想孩子的痛苦,在他們眼里,孩子仿佛不是一個人,而只是自己的一件所有物。
似乎只有在控制孩子的過程中,他們才能獲得一種滿足感。
但在這種家長單方面的滿足背后,卻是屬于孩子的一個個血淋淋的悲劇。
3
“可以不站上領獎臺,
但絕不能站上天臺”
9 歲圍棋少年朱宏鑫的悲劇,是畸形教育與家庭暴力共同釀成的人間慘劇。
他在本該肆意奔跑的年紀,被父親用“望子成龍”的枷鎖困在棋盤前,又在“雞娃式”的家暴中失去了生命的溫度。
許多人在看了圍棋少年朱宏鑫的故事之后,都表示憤慨,也有少數(shù)網(wǎng)友對他被家暴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共鳴。
在他們的故事里,自己曾經(jīng)承受著來自父母的或多或少的語言暴力、身體暴力。而當他們向外界尋求幫助時,收到的也常常是不理解、不相信。
這些窮盡一生都無法和解的傷痛,不僅切切實實地對幼年的他們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更重要的是,這些傷痛會隨著時間的遷移越來越深,進而對今天已經(jīng)成年的他們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
“想起來就會害怕”“半夜想起父母的臉就已經(jīng)瑟瑟發(fā)抖”“開口和父母說話都很艱難”......
幸運的是,他們的生命依然延續(xù)著,并且在今天和未來的生活里正在慢慢被治愈,但對于朱宏鑫來說,他的生命卻再也沒有被治愈的那一天。
當然,朱宏鑫的故事只是一個個例,但我們卻依然能從中看出當下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容易走入的誤區(qū)。
一位研究兒童保護制度的學者表示:
兒童心智并不成熟,更敏感小心,一旦遭受暴力侵害,難以排解痛苦與壓力,十分依賴父母等親屬。
但這也意味著,當施暴的一方是父母,孩子往往出于對父母的過分信任和依賴而不敢反抗。
的確,在脆弱的年紀遭受到的傷害會給孩子帶來一生都不可磨滅的陰影,而如果傷害來自于父母,這種陰影就更加深刻。
和朱宏鑫一樣,今天大部分的孩子都身處高度內(nèi)卷的生長環(huán)境中,每一個孩子都承擔著超出他們年紀的壓力,而父母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就極為重要。
是給孩子繼續(xù)施加壓力?還是作為一種支持的來源,成為孩子在壓力之下暫時??康谋茱L港?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圖片來源:紀錄片《在鶴崗安家》
有父母表示:“他可以不站上領獎臺,但絕不能站上天臺。”
也有父母反思自己日常的言行:“你現(xiàn)在覺得孩子滿足不了你的期待,但ta剛出生的時候,你明明說健康平安就好。”
是啊,育人的初衷,不過是讓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而已,這本不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只是父母在雞娃的過程中,逐漸忘記了這一點。
如今,朱宏鑫的生命永遠定格在 9 歲,但這場悲劇留下的疑問卻仍在延續(xù):
父母該如何在望子成龍與讓孩子健康長大間找到平衡?社會又該如何為身處暴力中的孩子筑起保護屏障?
或許答案就藏在每個成年人的反思里 ——讓教育回歸 “育人” 的本質,讓家庭成為溫暖的港灣。
不要讓語言和身體上的暴力在孩子的心里種下陰影,也不要讓 “雞娃” 變成 “毀娃”。
唯有如此,才能讓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成為ta自己。
參考資料:
[1]Sir電影-就這樣,合法綁架一個國產(chǎn)天才
[2]風聲OPINIO-浙江母親打罵女兒致死,雞娃過度就是暴力違法
[3]南風窗-9歲圍棋少年之死,至親,至毒
[4]新聞哥-9歲圍棋天才自殺,敲不醒裝睡的家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