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吳淞江突發險情,一艘貨船因漏水側傾,隨時有沉沒風險,而報警船員曹某無法描述具體位置,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派出所(以下簡稱“開發區派出所”)迅速啟動“空域智治”機制。
搭載紅外設備的無人機升空后僅12分鐘便鎖定熱源,指揮中心同步將坐標推送至海事救援船,配合救援人員展開“空水聯動”,最終化險為夷。
這場高效救援的背后,正是開發區派出所以“空域智治”機制賦能基層警務的生動實踐。該機制以無人機為核心載體,結合大數據應用構建“空域動態管理、警情實時響應、資源智能調度”的立體化防控體系,在應急救助、巡邏防控、隱患排查、協同指揮四大場景中充分發揮科技效能。
在河道交織、廠區林立的復雜轄區環境中,無人機化身警務“神經末梢”,突破復雜地形困境助力搜尋工作。今年3月某日深夜,一名兒童在樹林茂盛的運河附近走失,搭載紅外熱成像鏡頭的無人機升空后,12分鐘內便完成了3平方公里范圍的掃描,通過體溫信號精準定位到蜷縮在綠化帶中的孩子。“過去需要動員大量警力開展長時間搜索,現在依靠無人機賦能,效率大大提升。”社區民警沈建感慨道。
這種技術賦能的變革同樣延伸至安全監管領域。“消防高地禁止堆放貨物!”“前方施工人員請戴好安全帽!”一架無人機停留在某建筑工地上空,這是民警正在開展對轄區重點工地、企業的月度立體巡檢。據統計,原本平均耗費1小時的人工排查現壓縮至20分鐘內完成,隱患死角發現率顯著提升。
在治安防控戰場,通過無人機高空紅外掃描生成的人流熱力模型,指揮中心可實時感知警情趨勢——當三里橋夜市進入人流高峰期,熱成像畫面顯示某區域人員密度極高,指揮中心立即調度地面警力前往該區域進行駐點防控。機制運行以來,轄區重點區域警情量同比下降12%,警力投放精準度提升28%。
“美食街路口有人員聚集爭吵,請迅速處置!”指揮中心大屏上,無人機傳回的4K畫面清晰標注涉事人員位置,值班長點對點高效調度警力。“過去靠人力巡查難免存在盲區,現在無人機應用讓指揮中心有了‘千里眼’,既能第一時間發現警情,又能全程監控處置過程。”開發區派出所綜合指揮室主任朱奧表示。
文/張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