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低音炮調好,影院就成功一大半了。這是發燒友們花了無數時間和金錢總結出來的。高頻不理想可以布置吸聲、擴散模塊解決,或者使用功放自動校正,但是超低頻這一塊,很難搞定。
那么低音炮調不好,會有什么后果呢?
本來應該地動山搖、拳拳到肉、來去如風的低頻,變得就像前列腺造反,連綿不絕、拖泥帶水、綿軟無力……影片該有強烈打擊力的地方卻很平淡,大動態場景低音轟轟作響(bass booms),聽起來很奇怪,搞得人頭暈腦脹,甚至想趕快逃離影音室,這電影還怎么看……
當然這不僅僅是低音炮的問題,主要還是“房間共振”這個罪魁禍首,而且讓人頭疼的是,只要是影音室,就一定會有駐波,更可氣的是你還干不掉它,惹不起躲得起,只能想辦法盡量避開,或者盡量不要惹毛它。
到底什么是駐波?
一般來說,駐波(room mode)是因為聲波在密閉的室內的對立面間反射(對立面指相對立的兩堵墻,包括左右、前后以及天花板與地板)多次反射后出現的一種既無法消散又無法停止震動的駐留聲波,當駐波所造成的能量增益過強時,不僅會讓人不舒服,同時還會蓋掉其它聲音細節。
也就是說某些頻率的聲音剛好波長等于房間尺寸或者是整數倍時候,就可能會激發強烈的共振,而這種波長只可能發生在低頻部分。
具體的就不展開說了,可以參考老丁的科普帖子:《》。
或許多炮配合聲場管理,是個不錯的甚至可以說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
下面文章轉自外網,作者
Floyd Toole博士,原文鏈接:
audioholics.com/room-acoustics/history-of-multi-sub-sfm。有部分刪減,如果感覺讀起來有難度,可以直接拉到結尾看新手入門。
這些年來,音響發燒友和專業人士試過各種招數來對付這些房間共振,比如調整房間尺寸、改變系統布局等等,但最后靠譜的,通常也是唯一實用的解決辦法就是低頻吸收器(low-frequency absorbers),現在大家更熟悉的叫法是"低音陷阱"(bass traps)。
這些玩意兒很大,而且得覆蓋房間內部相當大一部分面積才有效。
它們通過從聲場中吸走能量來抑制共振,減少相長干涉(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的峰值,減少相消干涉(destructive inteference)的谷值,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讓頻率響應更平滑,還能抑制時域上那些不良的振鈴效應(ringing)。
在專業環境里,這些都是標配了。但在家里,情況就沒那么簡單了。HiFi發燒友對這些大陷阱接受程度很高,甚至覺得很酷,哥們兒這是專業的。
但是大部分人的接受程度明顯不高,而且也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房間放這些東西。為了效果最好,這些大家伙需要放在特定位置來應對有問題的房間模態,而這些位置可能正好擋著門、窗戶、壁爐或者任何其他東西,所以這里面有很實際的考量因素。
尋找解決低音問題的實用方案
我講講我跟低頻問題較勁的故事。你會發現,當涉及到自己的音響系統和房子時,這事兒就變得很個人化了。那句老話說得好:"需求是發明之母",這也是很多研究的源頭。
我在新家里遇到了一個低音轟鳴讓人完全受不了的房間。常規解決方案是安裝低頻吸收器,但分析情況后發現,要減弱這些討厭的共振,需要不少低頻陷阱,而且因為房間已經建好了,不可能像新建筑那樣把它們直接融入結構中。我和妻子都喜歡藝術、繪畫和雕塑,所以視覺美觀對我們很重要。我們還有很棒的全景視野,而一些吸收器最合理的位置偏偏有落地窗。這方案行不通啊。
多低音炮已被證明是低頻低音陷阱的替代方案
我把這當成了一個挑戰,找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我做了分析,找到了出現問題的模態,應該可以通過合理擺放低音炮解決掉。這在我書里的圖13.22中有展示(見下文),包括處理前后的穩態頻率響應和瀑布圖。通過把同相的低音炮放在問題模態的相反極性波瓣處,它們基本上就被抵消了。只留下了一個窄窄的干涉谷值,"轟鳴"聲沒了,留下了非常緊湊的低音效果(tight bass)。注意看(e)中,瀑布圖顯示有兩個很接近的模態(寬度和長度),從(a)中可以明顯看出,其中一個從T=0開始就衰減得很快,另一個在衰減得稍慢之前先被減弱了10多分貝。瀑布圖的頻率分辨率是25赫茲,時間分辨率是40毫秒,這樣就能看到衰減過程。不過,測量的最低頻率也是25赫茲,再加上低頻背景噪聲,意味著圖中極低頻的信息不太準。說到20赫茲低音的"瞬態"概念,最好是喝幾杯你喜歡的酒再來討論吧。記住,疊加在這些衰減上的還有樂器本身的衰減特性。鼓和貝斯吉他的聲音本身就有明顯的持續時間和ringing。不過,真正重要的信息在(b)中,它顯示當兩個低音炮都工作時,問題模態消失了。
我對結果既滿意又自豪,因為"發現"了一種替代方案。這些數據在1990年AES第八屆國際會議上以“Loudspeakers and Rooms for Stereophonic Sound Reproduction”(論文編號8-011)為題發表了。據我所知,這是有人首次用多個低音炮來減弱房間模態。
圖13.22:Floyd Toole家庭房間低音炮定位及相應測量
但問題來了,模態真的被消除了嗎?是的,但僅限于音響系統運行時,而且僅對它發出的聲音有效。關掉系統,拿起貝斯吉他,那些討厭的模態又回來了。所以,如果房間是用來表演的,不管是娛樂還是錄音,這種電聲模態抵消就沒什么用了。還是買些低音陷阱吧。
在我另一個聽音室里,我遇到了類似問題,但這個就好解決多了。這是個7770立方英尺的大房間,最高的地方有32英尺——我專門聽"古典"音樂的房間,設計成立體聲音場(stereo sound stage)的聲學擴散延伸。這是我能負擔得起的最大"音樂廳"了:) 它的空間感(spatial involvement)非常棒,是單靠兩個揚聲器在普通房間無法實現的。在僅有的兩個大平行面之間有個42赫茲的大共振。跟前面一樣,我們那些從地板到天花板的大落地窗,加上我對聽感的執念,讓我又開始考慮低頻吸收器的替代方案。這種情況在我書里的圖13.20中有描述(見下文),我在那里展示了我所謂的"位置均衡"——找個座位,讓耳朵不會太受那些有問題的駐波影響。當聲音聽著對了,頻率響應和瀑布圖也看著對了。"轟鳴"聲沒了。注意,最佳座位不是在四分之一波長的零點位置——那里低音聽著明顯不夠。
圖13.20 客廳/聽音室的頻率和瀑布圖
低頻房間共振表現為最小相位系統,適當匹配的參數均衡器(PEQ)能修復幅度和時域問題
這是個完全被動的解決方案(passive solution)——沒做任何改裝,只是我的椅子最后得放在離后墻5英尺的奇怪位置。我忍了一陣子,但當我開始在地毯上看到因為聽音時拖動椅子留下的痕跡,我就覺得得找個更好的解決辦法了。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我本可以移動揚聲器而不是移動自己,但在這個聽音室里兩個低音炮不能隨便動。
所以,我把椅子放回原位,在系統里加了個參數均衡器(parametric equalizer),匹配共振的中心頻率和Q值,然后把它調低。當聲音聽著對了,測出來的穩態房間頻響曲線,和不加均衡器EQ單純換椅子位置得到的曲線非常像,低音轟鳴也自然消失。在跟我的發燒友朋友做的多次A/B對比中,兩種解決方案聽起來的相似程度真的很驚人。
大家都驚訝于只需輕輕一撥EQ開關,底鼓的聲音如何從松散的"咚"變成了緊湊的"砰"。我在書中的圖13.21里展示了這些測量結果(見下文)。低頻房間共振表現為最小相位系統(minimum-phase systems),適當匹配的參數均衡能同時修復幅度和時域問題。現成的自動"房間均衡"或"房間校正"程序可能做不到這點。很多都做不到。
圖13.21 位置均衡 vs 電子均衡
但模態消除了嗎?是的,但同樣,僅限于音響系統運行時,而且僅對它發出的聲音有效。這跟模態抵消系統一樣,但這次效果主要在主聆聽位置和我兩邊的座位上最好。房間里其他位置就只能湊合了。
不過對我這種基本上都是一個人聽的人來說,這是個完全有效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因為低音炮發出的信號減弱了14分貝,它不用work hard,不用太大的功放功率就能達到,系統就能發出更大的聲音,同時由于頻響曲線平直,聽感也有很大提升。
科學而不是玄學
我認為在小房間里,低音炮頻率范圍內其實只有少數幾種模態——也許能有個更通用的解決方案,讓多個聽眾都受益。在我聘請Todd Welti后,借助他的Matlab專長,我們有了探索這個問題的手段。沒多久他就提出了第一個多低音炮解決方案(2002年AES預印本5602)。在研究了多達5000個低音炮(也就是"聲學壁紙",acoustic wallpaper)的可能性后,發現實際上最多只需要四個低音炮,甚至兩個在簡單的矩形房間里也能有不錯的效果——但僅限于房間中間的座位,如圖13.17。
這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更多低音炮不是"填補"空洞或攪亂聲場。這知識單純的操控房間模態,抑制某些模態并激勵其他模態。通過把房間里活躍的模態減少到二階的長度、寬度和切向模態(length, width and tangential modes),波谷/零點(nulls)都在距離墻壁25%的位置(圖中虛線),而且有些區域相對沒有這些問題。低音炮必須相同,用同樣的低頻信號驅動,且放在特定位置。圖中展示了三種最有效的布置方式。一般來說,四角方案往往是首選。其他布置也行,但效率都較低——詳見我的書或Welti的論文。最佳聆聽位置在房間中心區域,但因為很少有房間從墻體結構上看是完全對稱的(想想門、窗、壁爐等),所以會有變化。建議現場測量和均衡,但情況已經比原來簡單多了。
圖13.17 矩形房間低音炮布局選項
聲場管理(Sound Field Management)
但簡單的矩形房間并不是隨處可見的。我們需要更大的靈活性,而且,我的新聽音室不是個簡單的矩形,我又不想用低音陷阱把它塞滿。這又是一個(個人)需求催生發明的例子。我那兩個很有才華的員工Todd Welti和Allan Devantier開始研究,提出了我們稱為聲場管理(SFM)的方案(Welti and Devantier, J. Audio Eng. Soc., vol. 54, 2006)。這復雜得多,涉及從每個低音炮位置到每個指定座位位置的傳遞函數測量。然后一個優化算法處理這些數據,提出傳送到每個(通常是四個)低音炮的信號所需的信號處理需求。它會指定幅度(gain)、延遲(delay)和一個參數濾波器(parametric filter)。目標是最小化指定座位之間的低音變化(bass variations),這樣每個座位的人都會聽到均衡的聲音,而不單單是照顧某一個座位的一個人。
效果真的很棒。我的房間(見圖13.18)沒有低音轟鳴。底鼓聲"緊湊",而且對所有五個座位都有效,其中一些座位位于"非常規"位置——這是個媒體/家庭房間,不是專業影院,但配了10英尺屏幕和七個一樣的揚聲器,效果相當不錯。下面是個總結性圖表,強調了這么個事實:雖然低音炮傳遞的功率較少,但在房間里實現了平均約10分貝更高的聲級。有些低音炮其實在"偷懶",輸出功率相對更低。正常情況下,把音量提高10分貝需要10倍的功率。低音炮可以靈活放置,雖然有些位置更好,而且它們不必完全相同。這真正實現了房間模態控制,消除了破壞性抵消,為更多的聽眾帶來了更好的低音。
圖13.18 使用SFM優化的多座位測量(這些曲線中沒有用全局均衡)
房間模態消除了嗎?是的,但僅限于音頻系統運行時,而且僅對它發出的聲音有效。不過,多個座位的EQ已經實現,而且座位之間的低音差別很低——放段底鼓和貝斯吉他的循環,在房間里走走看。低音響應緊湊且非常一致,正常的"房間感"消失了。
低音陷阱能帶來同樣好的結果嗎?當然,它們會大大改善低音響應。只是房間看起來會完全不一樣。如果低音陷阱的體積大小和視覺影響不是問題,它們是有效的。這是有著幾十年經驗支持的直接物理原理。如果你在建錄音棚或表演空間,它們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但對于普通的聽音室,現在我們有了一些替代方案。低頻吸收總是好的,如果能合理利用起來,那就用唄!
結論
總結一下,我們有幾種方法可以改善小房間的低音。根據你的品味、預算和物理條件,這些選項中的任何一個或組合都可能有幫助。
低頻吸收總是有益的,可能就不需要別的了。只是可能物理上或者視覺上條件不允許。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上科技與狠活了。
翻過七千多字看到這里,說明你是家庭影院真愛粉啊。
相信看完博士的這段解析你一定有所啟發,之前家庭影院網也分享過相關的帖子,可以作為參考:
1、多炮、聲學校正能代替低頻陷阱嗎?
《》。
2、低音炮擺哪里最合適?
《》。
3、如果你是家庭影院新手小白,建議從這里看起:
《》。
4、相關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