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消費浪潮的席卷下,藥食同源茶飲成為飲品市場冉冉升起的新星,此類茶飲從傳統中醫理論中汲取靈感,將中藥材與飲品巧妙融合,既滿足了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又契合當下便捷化、時尚化的消費趨勢,一時間,各大品牌紛紛入局,試圖在這片藍海中分得一杯羹。
入局品牌增加也意味著市場競爭激烈程度提升,其中不僅僅有知名飲品企業加入,大量白牌產品也五花八門,藥食同源茶飲也從開始的“養生”賣點,到現在有不少品牌衍生出各種保健作用,比如助眠、補氣血等作用。
但從標準規范角度出發,作為普通食品并不能宣傳功效,另外,筆者查看這些產品的宣傳也并沒有標注其擁有研發驗證,只是介紹了添加某類藥食同源元素。
從知名品牌到白牌,藥食同源茶飲開啟品牌混戰
在藥食同源茶飲賽道上,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發展態勢,元氣森林、果子熟了、露露等知名品牌紛紛憑借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敏銳度,率先推出藥食同源茶飲產品,試圖搶占市場先機。
元氣森林作為新消費領域的明星品牌,憑借氣泡水迅速打開市場后,將目光投向了藥食同源茶飲,其推出的系列產品,巧妙地將傳統中藥材與現代飲品工藝相結合,在包裝設計上也延續了元氣森林一貫的簡約時尚風格,吸引了眾多年輕消費者的目光。
果子熟了則另辟蹊徑,以天然水果與藥食同源原料的搭配為賣點,強調產品的天然健康屬性,在細分市場中探索出一席之地;露露作為老牌飲品企業,則依托自身在植物蛋白飲品領域的優勢,推出藥食同源茶飲產品。
除了這些知名品牌,眾多白牌產品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電商平臺上,搜索藥食同源茶飲,會出現大量不知名品牌的產品,它們往往以價格優勢吸引消費者。
透過大量品牌的布局不難發現,藥食同源飲品已經成為眾多品牌重點布局的趨勢,一些白牌產品雖然在品質和品牌影響力方面與知名品牌存在差距,但憑借靈活的市場策略和較低的運營成本,也在市場中占據了一定份額。
多元化的品牌格局雖然為消費市場豐富了產品選擇,但也導致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品牌之間的同質化問題日益嚴重,為藥食同源茶飲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線下店撤退,銷量疲軟背后,是推廣策略失誤還是產品力不足?
盡管市場上品牌眾多,但并非所有的藥食同源茶飲都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部分品牌推出的產品遭遇了銷售滑鐵盧,甚至不得不關閉線下門店。
某知名茶飲品牌,憑借其在傳統茶飲市場的深厚底蘊,滿懷信心地推出了 “枸杞菊花茶”,試圖在藥食同源茶飲領域復制原有成功路線,然而現實卻給了它沉重一擊,該產品在上市后的三個月內,線下門店的客流量和銷售額持續低迷,不得不選擇關停相關線下店鋪。
某中藥企業憑借自身在中藥材領域的專業優勢,打造了 “靈芝普洱” 系列產品,企業同樣對該系列產品寄予厚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發和推廣。
但結果卻令人失望,產品銷量并未達到預期的 30%,深入探究發現,該產品在定價上過高,超出了大多數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在產品層面,宣傳過于強調靈芝和普洱的藥用價值,而忽視了消費者對飲品口感和消費體驗的需求,使得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前幾年有新興企業也推出過類似產品,主打“提神醒腦”,在網絡上也是紅極一時,但是不到兩年的時間,熱度明顯迅速下滑,并且筆者查看其銷量發現并不高;還有一些聲音稱該產品成本并不高,該產品應用的原料一度成為討論熱點,但是售賣價格過高。
優勝劣汰在行業內是常態,產品難以存活可能存在諸多影響因素,例如產品在口味上未能達到消費者的預期,過于濃重的中藥味道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還可能是市場推廣策略存在失誤,未能精準定位目標消費群體,導致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不足等。
當然也有部分藥食同源飲品銷量比較好,也證明這一領域擁有可挖掘空間,其市場潛力吸引著眾多品牌入局,對于新興領域而言,通過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才能夠推動整個市場的發展。
價格飛天但品質跳水,藥食同源茶飲如何跳出價質雙亂困局?
由于目前藥食同源飲品市場缺乏統一、嚴格的質量標準和監管體系,使得原材料質量參差不齊,各種亂象層出不窮,部分產品存在違規添加非藥食同源目錄成分的問題。
部分商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將品質較差,甚至發霉變質的中藥材混入優質原料中進行銷售,例如在黨參的交易中,一些不良商家會將生長周期不足、有效成分含量不達標的黨參摻雜在優質黨參中,普通企業很難通過肉眼辨別。
還有一些不良商家為了追求產品的功效和口感,在茶飲中添加一些未經批準的中藥材或化學添加劑,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權益,也破壞了藥食同源茶飲市場的整體形象。
原料差異的背后,主要由于藥食同源茶飲原料的應用并不透明,當然也會有部分品牌將其原材料應用標注在產品介紹中,但其宣傳介紹可能存在美化成分,是否真實也無從查證。
原材料的參差問題,嚴重制約了藥食同源茶飲行業的健康發展,企業需要在原料采購、質量檢測等環節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以確保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從價位上看,不同品牌的藥食同源飲品之間差距較大,比如某品牌推出的葛根白樺樹汁6瓶凈含量為320ml售價179元,大概平均每瓶售價30元;某品牌推出的龍吟植物飲料6罐凈含量為330ml售價69元,平均每瓶售價13.5元;某品牌推出的陳皮靈杞水15瓶凈含量400ml售價75元,平均每瓶售價5元。
定價差異受到原料成本影響,不同藥食同源原料價格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即便是相同元素也會因品質、產地等不同而存在差異;對于布局品牌而言,中藥材作為藥食同源茶飲的核心原料,其價格波動和質量參差不齊給企業帶來了巨大挑戰。
近年來,受天氣、種植面積、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影響,中藥材原料價格波動頻繁。例如,枸杞、紅棗等常見的藥食同源原料,價格在不同年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漲跌。
某企業原本計劃推出一款以枸杞為主要原料的茶飲產品,在前期市場調研和成本核算時,枸杞價格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企業認為該產品具有較高的利潤空間。然而在產品即將上市之際,枸杞價格突然大幅上漲,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急劇增加,為了保證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企業無法大幅提高產品售價,只能壓縮自身利潤空間,無疑給企業經營帶來了巨大壓力。
難落地?藥食同源茶飲活性提取技術的現實鴻溝
從中藥材中高效提取活性成分,是藥食同源茶飲研發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也是對企業技術研發能力的考驗。藥食同源茶飲不僅要保證中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以發揮其健康功效,還要兼顧產品的口感與穩定性,讓消費者在享受健康的同時,也能擁有良好的飲用體驗,但想要達到二者兼顧并非易事。
不同的中藥材含有不同的活性成分,其提取方法和工藝也各不相同,例如,人參中的人參皂苷、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活性成分,需要采用特定的提取技術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活性和功效;在提取過程中,還需要考慮溫度、時間、溶劑等多種因素對活性成分的影響。
提取出的活性成分在與其他飲品原料混合時,還可能會出現沉淀、變色等問題,影響產品的穩定性和口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進行技術研發,不斷探索和優化提取工藝和配方。
但目前大多數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市場上的藥食同源茶飲產品在品質和功效上存在較大差異,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因為研發投入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不少品牌想要借著藥食同源紅利期獲取一定利潤,并沒有想要長期發展的目標,而部分大品牌只是將藥食同源飲品作為一個新增長點,并不是主要投入品類,相對而言對于這一品類投入也并不會過多。而藥食同源飲品想要發展,是需要技術提升和一些權威實驗來支撐其宣傳與發展,這一方面的短板也為品類長遠發展造成了挑戰。
消費者被“養生噱頭”收割,認知盲區與商家宣傳陷阱如何破局?
消費者對藥食同源飲品的認知偏差,是藥食同源茶飲市場面臨的又一痛點,部分消費者將藥食同源飲品簡單等同于中藥泡水,認為其口感苦澀、難以下咽,從而對這類產品產生抵觸情緒。
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在一項針對 1000 名消費者的調查中,高達 68% 的受訪者認為藥食同源茶飲口感不佳,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讓他們對該類產品產生了抵觸情緒。在這一觀念影響下,往往容易忽視現代藥食同源茶飲在配方和工藝上的創新,只關注到了傳統中藥材的藥用屬性,具有一定片面性。
而且消費者對飲品中各類成分的功效、適用人群、飲用禁忌等了解有限,例如部分人在飲用含有枸杞的茶飲時,認為枸杞具有滋補作用,就可以隨意飲用,而忽視了自身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實際上,枸杞性溫,對于體質偏熱、容易上火的人群來說,過量飲用可能會加重上火癥狀。
而商家在產品宣傳過程中,往往只強調產品的正面效果,對產品的適用人群和飲用禁忌等信息避而不談,導致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缺乏專業的指導,容易因缺乏知識而選擇不適合自己的產品。
這種消費市場與商家之間的信息鴻溝,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和消費體驗,也阻礙了藥食同源茶飲市場的健康發展。
食品對于身體的“養生”也很難達到顯性效果,往往是潛移默化、長期積累的過程,難以在短時間內體現出明顯作用,但商家在宣傳中,往往夸大效果,讓消費者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當消費者飲用產品后未達到預期效果時,就會對產品甚至整個行業產生質疑,導致品類整體市場信任度較低。
藥食同源茶飲市場正深陷認知困境之中,要打破這一局面,需要商家轉變宣傳理念,加強消費者教育,同時也需要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規范市場宣傳行為。在企業與行業監管的多重督促下,才有望逐步修復消費信任,推動藥食同源茶飲市場健康發展。
口味大戰,藥食同源飲品創新如何守住“好喝”底線
“好喝” 一直是飲品市場的主要競爭點,根據《2021青年“新健康”飲品調研報告》顯示,口感與價格是影響受訪年輕人飲品購買的兩大關鍵因素,月薪5000元以下的受訪對象屬于價格敏感性消費者,月薪5000元以上的群體則對飲品的口感有更高要求,更樂意為味蕾上的享受買單,期許在能力范圍之內,更大限度取悅自己。
藥食同源茶飲也不例外,但在追求健康功效的同時,如何保證產品的口感,成為了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此前,某主打 “養生” 的藥食同源飲品,在宣傳中強調其富含多種中藥材成分,具有強大的養生功效,但在實際銷售過程中,卻因口感不佳遭到了消費者的大量吐槽。有消費者表示,該飲品的味道就像在喝中藥,完全沒有飲品應有的清爽和美味,從線上銷量數據來看,該產品的發展并不理想,銷量持續低迷,其品牌發聲也越來越少,逐漸被市場邊緣化。
為了在口味創新和口感維護之間找到平衡,企業需要不斷嘗試和探索新的配方和工藝,充分利用現代食品科學技術,對中藥材進行深加工,去除其苦澀、異味等不良口感;還要合理搭配其他飲品原料,如水果、蜂蜜、香料等,以提升產品的口感和風味。
但這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研發資源和時間成本,而且市場反饋具有不確定性,對于口味口感的評判相對主觀,即使企業在口味上進行了創新,也不一定能得到市場認可,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某企業在進行新品宣傳時表示,在進行產品研發時要進行不斷嘗試,“好喝”是主要的,并且藥食同源飲品在生產時也存在著一定困難,現在還難以解決,所以生產效率會相對較低。
越界宣傳之殤,藥食同源茶飲如何守住合規紅線
在藥食同源茶飲市場中,宣傳違規問題屢禁不止,2023 年,國家市監總局查處了多起藥食同源違規案件,其中多數涉及宣傳療效。
一些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在產品宣傳中夸大其詞,聲稱產品具有治療疾病的功效,如 “喝了這款茶飲,高血壓就能治愈”“長期飲用可根治糖尿病” 等;這些虛假宣傳不僅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也誤導了消費者,損害其健康權益,此類違規產品被責令下架,相關企業也受到了嚴厲的處罰。
然而盡管監管部門加大了查處力度,仍有不少產品在宣傳上打擦邊球,一些商家采用隱晦的語言和暗示性的表述,試圖讓消費者產生產品具有治療功效的誤解。例如,使用 “調節身體機能”“改善亞健康狀態” 等模糊性詞匯,卻不明確說明產品的具體適用范圍和效果,這種違規宣傳行為不僅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也容易影響藥食同源茶飲行業的整體形象,使得消費者對該類產品的信任度降低。
藥食同源茶飲作為新興品類,雖然蘊含著巨大市場潛力,但在崛起過程中面臨著多元化發展下的同質化競爭、市場遇冷、原材料問題、技術研發挑戰、市場認知欠缺、口感維護難題以及違規宣傳等諸多痛點。
要實現藥食同源茶飲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企業、行業協會和監管部門共同努力,企業應加強技術研發,提升產品質量,注重市場調研和消費者教育,規范宣傳行為;行業協會要發揮引導和協調作用,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完善;監管部門則要加大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違規行為,為藥食同源茶飲市場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在多重提升下,藥食同源茶飲才能真正突破困境,在飲品市場中綻放光彩。
認知&淺評:藥食同源茶飲行業,在健康消費的浪潮中迎來發展契機,卻也深陷成長的陣痛之中,品牌多元化的背后是同質化競爭、產品市場遇冷、原材料的價質雙亂、技術研發的瓶頸、市場認知的偏差、口感創新的難題以及宣傳邊界的失守,每一個痛點都如同一道關卡,阻礙著行業前行。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既是問題的直面者,也是破局的關鍵力量,行業內也需要嚴格的監管、完善的法規,為行業發展保駕護航,對違規行為零容忍,讓市場回歸健康有序的軌道。當企業、行業協會與監管部門形成合力,沖破重重困境,藥食同源茶飲行業終將突破成長的陣痛期,在規范、創新中實現突圍,真正在飲品市場這片藍海中揚帆遠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