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接到了朋友爆倉的電話,我看了看螺紋鋼期貨的K線圖,這是我在第三次看到他觸發止損了。
賬戶里的資金已從50萬縮水到38萬,但這次我提示他按下暫停鍵。并且分享了這個系統,因為我知道,正是這份反人性的紀律,讓朋友在三個月后的滬鎳史詩級行情中,用同樣的策略單月完成了蛻變。
一、我的海龜覺醒:從“預測大師”到“系統奴隸”
10年前剛接觸期貨時,我沉迷于各種技術指標組合。
MACD金叉疊加布林帶收口,再輔以神秘的基本面“內幕消息”,自詡能預判市場漲跌。
直到2020年原油寶穿倉事件中,我的主觀交易系統在極端波動里徹底崩盤,賬戶單日虧損62%。
轉折點:在廈門某私募基金經理的辦公室,他甩給我一本《海龜交易法則》:“把你的‘預測欲’鎖進保險柜,用ATR計算頭寸,用20日突破決定買賣方向,做不到就退出這個市場。”
二、我的海龜系統拆解
1. 趨勢捕手:用“遲鈍”打敗聰明人
20/55均線雙周期突破:2023年2月滬銅主力合約,當價格突破55日新高58320元/噸時,我頂著“高位接盤”的嘲諷入場做多。
三個月后價格沖上72850元,期間三次加倉讓收益率從18%放大到79%。
反直覺訓練:去年碳酸鋰跌至9萬元/噸時,市場一片抄底聲。
但我的系統直到價格跌破20日低點8.4萬才觸發做空信號,最終吃到了跌至7.1萬的尾部行情。
2. 頭寸控制:數學公式鎖死貪婪
我的倉位計算器永遠開著這個公式:
頭寸=賬戶2%風險資金/(ATR×合約乘數×止損倍數)
實盤案例:
2024年1月交易滬鎳,ATR=380點,設定4倍ATR止損(1520點),賬戶風險控制2%(當時賬戶60萬即1.2萬):
頭寸=12000/(380×1×4)=7.89手→取整7手
盡管后來行情走出1100點浮盈,但初始頭寸始終鎖定在7手,避免情緒化加倉。
3. 止損煉獄:用血淚換來的紀律
連續虧損的機會,焦煤連續7次觸發止損,累計虧損14%。但在第8次信號出現時,我依然按照系統入場——這次交易最終帶來38%的盈利,填平了之前所有止損坑。
血淚經驗:
止損不是錯誤,是交易的“呼吸成本”
連續3次止損后強制關機,防止手動干預系統
三、我的海龜進化論:給經典策略裝上AI引擎
面對高頻量化絞殺,我做了三大升級:
動態ATR閾值(與上海某量化團隊合作開發):
傳統ATR取20日均值,我們引入自適應算法:當市場波動率突破布林帶寬度的2倍標準差時,自動縮短ATR計算周期至10日,在趨勢啟動初期捕捉信號。基本面過濾器:
2023年做空純堿時,疊加“庫存天數>30天+現貨貼水>200元”的硬指標,過濾掉60%的假突破信號。情緒熔斷機制:
連續止損5次后,系統自動將頭寸上限降至0.5%,防止黑天鵝事件擊穿風控底線。
用EXCEL逼瘋自己:
我的交易日志精確到“每筆止損時的平均心率”,發現當持倉虧損達1.5%時,心跳會加速到110次/分鐘——這是設定強制休息的生理指標。趨勢的“反脆弱性”訓練:
每年拿出5%資金做主觀交易,與系統化交易結果對比。三年數據證明,我的主觀交易勝率不足35%,而系統勝率達42%。給策略配“剎車片”:
當賬戶回撤超15%時,自動切換至“1倍ATR止損+半倉”模式;凈值創新高后,允許在原始頭寸基礎上增加10%倉位。
當我今年在滬金行情中第10次按下止損鍵時,內心已毫無波瀾。海龜法則給我的不是圣杯,而是一套抵御人性弱點的鎧甲。
那些嘲笑“20日突破太滯后”的人,永遠不懂在焦煤暴跌600點時,我的系統如何通過三次加倉讓空單利潤膨脹3.7倍。
丹尼斯的那句格言:“我們不是為了一次暴利而來,而是為了在20年后依然存活在這個市場。”
如果你也受夠了被情緒左右的交易人生,或許該試試這種“機械卻自由”的生存方式——畢竟,這個市場從不同情眼淚,只獎勵紀律。
策略核心清單(建議打印貼在交易屏上)
永遠用ATR計算頭寸
止損單開倉后10秒內設置
每日復盤時問自己:這筆交易是否符合系統規則?
盈利超過30%后,取出10%獎勵自己
每年1月1日重置賬戶基準線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文中所涉及到的歷史操盤業績僅供參考,不作為收益承諾和保證,報告中涉及標的僅為模型研究與驗證之用,不構成任何交易推薦;
或本號所有課程方法為理財知識,僅供參考和理論知識研究,不得作為買賣依據,據此操作,盈虧自負,風險自擔,實操需謹慎;
或所提及的學員案例僅供參考,學員個人業績具有不可復制性,不代表全部學員學習成果,亦不構成學習結果的保證。【免責聲明】圖表均為公開歷史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請自行核實真實性,本人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