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掠過黔西北的褶皺群山,在剛剛表彰的第七屆全國文明鎮——貴州省織金縣貓場鎮的皂角林間蜿蜒成歌。40000多畝皂角林翻涌的綠浪里,藏著產業興旺的密碼,也浸潤著鄉風文明的溫度。
產業賦能,厚植文明沃土
晨霧未散,種植大戶謝偉已經帶著工人在皂角林間忙著套種魔芋、為黃精除草。濕潤的土地剛被犁出溝壟,拇指大小的種芋挨個埋進土窩,隔壁壟上幾個工人正俯身給黃精除草,一抓一薅間雜草紛紛落地?!霸斫谴陶摻镔u,皂角籽加工成精米,林下套種作物還能再添兩筆收成。”謝偉輕拍樹干說道,去年皂角和林下種植總收入200多萬元,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
這片“綠色銀行”的財富密碼,寫在貓場鎮四十余年的時光里。
貓場鎮皂角樹。劉榮江攝
從20世紀80年代起,貓場鎮就開始加工皂角籽,從個體經營逐步壯大為產業集群,如今,這里供應著全國90%以上的皂角米,年加工皂角精2800余噸,年銷售額達1.2億元。2018年,織金皂角精入選“中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貓場鎮也被稱為“皂角小鎮”。
在皂角精加工車間里,工人們手法嫻熟地剝著皂角籽,烘干設備有序運作,熱氣彌漫。依托產業園建設,織金縣以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7家精加工企業與20多家物流企業入駐,開發的皂角米養顏產品等遠銷東南亞,每年帶動當地4500戶、20000余人靈活就業,人均增收3000多元。
文化聚能,點燃群眾激情
在傳統節日里,流淌著另一種文明脈絡。貓場鎮持續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春節送春聯傳遞新春祝福;端午粽葉翻飛裹民俗;中秋歌舞凝聚團圓情……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厚植精神文明土壤,讓節慶元素成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載體,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_織金縣貓場鎮舉行“振興杯”籃球賽活動圖片。
文化傳承為文明筑基,融合創新則為發展賦能。立足深厚底蘊,貓場鎮巧借國家5A級景區——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等資源,將游擊隊舊址、謝家碉樓等歷史遺址連點成線,融入苗族跳花坡、足球賽等特色活動,打造“文體+旅游”新名片,實現文化、體育與旅游同頻共振、遍地開花。
“加油!”“好球!”4月的貓場鎮高克村,吶喊聲、助威聲此起彼伏,貓場鎮第一屆“振興杯”鄉鎮籃球賽在這里激情上演。來自全縣各鄉鎮街道的15支隊伍展開為期5天的籃球角逐。賽場上球員們奮力拼搏,場邊觀眾熱情高漲,熱鬧氛圍彰顯鄉風文明向心力。
治理增能,構筑和美家園
貓場鎮新大街的排水管道改造現場,挖掘機的轟鳴聲里裹著老街坊的笑語。
以往雨季,受地勢低洼與排水系統老化影響,這部分路段常出現大面積積水,道路濕滑難行,一些沿街商鋪還會遭遇雨水漫灌,給居民生活和商戶經營帶來不少困擾。居民劉延虎感慨:“多虧了村民議事會,及時為我們解決難題!”
織金縣貓場航拍圖。貓場鎮政府辦提供
劉延虎口中所說的“村民議事會”,就是貓場鎮基層治理工作機制。它搭建起溝通橋梁,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并迅速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行動,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如今,村民議事會上掰開揉碎討論的“煩心事”化作民生實景:1700盞路燈照亮夜路,153個垃圾箱整齊排列,1個污水處理池運轉有序,彩繪墻上的家風家訓墨香四溢。垃圾分類車響著音樂穿巷而過,濱河步道、荷塘景觀成為居民休閑好去處,描繪了生態宜居和美鄉村新畫卷。(劉榮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