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朱文龍
近日,有上海市民發帖反映,浦東新區張東路張家浜橋護欄表面有玻璃纖維裸露,她的孩子觸摸護欄時就被玻璃纖維扎了手,去醫院后也無法完全清理掉,只能等待自然脫落。
欄桿怎么變成了“刺客”?負責橋梁維保工作的工作人員給出的說法是,涉事護欄是采用玻璃鋼材料建造的,這種材料時間久了容易老化,老化后欄桿表面就會“長出”玻璃纖維。
看來,材料的缺陷是“欄桿刺客”出現的重要原因。在相關新聞的評論區,不少網民納悶,既然維保人員早就知道這個問題,為什么沒有提前把這些隱患排除?畢竟,但從媒體的調查來看,張家浜橋的欄桿在燈光的映照下,都“亮晶晶”反光了,巡查車開過去稍加留神就能看到。若說維保人員看不見,有些站不住腳。
明知有隱患而沒有及時排除,很可能是因為管理部門對玻璃纖維這樣的“小隱患”不以為然。相對而言,玻璃鋼老化出現玻璃纖維可能會傷及皮膚,但一般不會危及生命,也不會對橋面交通構成嚴重影響,維保人員很可能因此而對其視而不見。
城市安全隱患治理當然需要抓住重點,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抓大放小”。對于“欄桿刺客”,同樣需要及時排除。當地既要對出現安全隱患的橋梁采取維修措施,也有必要擴大行動覆蓋面,針對鋼化玻璃的橋梁、樓宇幕墻等開展大面積排查養護,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此事看似偶然,其實在當初選材時就埋下了伏筆。從報道來看,設計人員對于玻璃鋼材料老化后產生的問題并非一無所知。但是出于對其輕質高強、耐腐蝕和設計靈活性等優勢的青睞,就忽視了將來的的安全隱患。
護欄本來安全設施,卻成了傷害市民的“刺客”,這也為城市公共設施建設敲響了一記警鐘。設計人員和建設單位,在規劃和建設城市公共設施時,需要一定的預見性,在選材時既要兼顧材料的功能性與美觀性,也要重視后期維護保養等問題。美觀與安全,當下與長遠,都需要各方認真權衡,以精細化系統化的城市治理找到平衡點,才能有效規避因為短視而埋下的安全隱患。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