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圈可能有人又要爆雷了,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本人的發言。他說現在行業里已經有類似恒大的情況了,只是還沒爆出來。這話一出來,大家都慌了。如果這是真的,那么不僅買車或者投資要小心,甚至連坐車都得留個心眼。
那到底誰是造車界的恒大呢?
其實不止一兩家。部分車企從創業伊始,就是資本的游戲,毫無投資價值。我給大家三個標準,大家可以自行判斷。只要有車企滿足以下一個或幾個標準,就已然是汽車界的恒大,其股權毫無價值,車也不能買。
首先,大家一定要警惕那些資金饑渴的車企。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車企即便財報看似光鮮亮麗,賬面上還有不少現金,但轉頭就開始拼命發債、賣股,動輒幾十億上百億,永遠都在融資。這是因為很多新勢力車企自身造車能力有限,前期只能依靠融資來維持運營、研發以及市場擴張。時間一長,就陷入沒融資就活不下去的困境。它們表面上資金充足、財務穩健,實際上是通過財務手段“化妝”,注水報表來掩蓋真實情況。
例如,有的車企為讓現金流好看些,一邊拖欠供應商貨款不還,一邊逼4S店進貨壓庫存,導致上下游企業一同受損,整個生態都被拖累。這也是為什么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站出來,表示愿意自掏腰包,請第三方給行業做財務審計,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揭穿那些注水銷量、假賬財報。對于我們投資者和消費者來說,這是個信號,連業內人都呼吁審計,可見財報水分之大。事實上,做投資時,與其緊盯財報,不如實地做點行業調研,或許更為靠譜。
其次,車企不能只看銷量,還要關注銷量的渠道。比如,有的車企為沖銷量,會采用一些灰色手段。把新車賣給二手車商,現在有個詞叫“0公里二手車”,意思就是車企找人刷單,先把新車買下,再通過二手車平臺以七八折的價格轉賣出去。這樣一來,看似銷量和價格保住了,實則虧得厲害。本來賣一輛車就賺不到錢,現在還得打折賣。
還有的車企專門制造特別便宜的車型,瘋狂賣給網約車租車公司,短期內銷量沖得很猛,但每輛車都是虧本出售。有家瀕臨倒閉的新勢力品牌就是如此操作,目的很簡單,就是維持光鮮外表繼續融資,因為這些操作在財報上根本看不出來。一般人看到還覺得公司挺賺錢,可實際上,這種靠虧錢撐銷量的車企遲早要出事。
最后,得說說產品質量問題。現在有些車企銷量雖高,但投訴也多。這類企業即便當下風風光光,也很可能成為下一個恒大,因為它們用質量換取了銷量。很多車企為省錢打價格戰,拼命壓低供應商價格,供應商不是做慈善的,車企一再壓價,他們只能偷工減料應對。
比如用鐵代替鋁,使用不合格芯片,整車設計緊貼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一個明顯例子是,很多新能源車最大載重量只有375公斤,恰好是國標的下限。這意味著5個成年人一上車就超載了,更別說后備箱再放點行李。而傳統燃油小車,很多載重能達到450公斤。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很多車企為讓續航數字好看,硬生生把負重標準壓到最低,續航是上來了,可人卻坐不上去了。更關鍵的是,這種為省成本而犧牲質量的做法遲早會出問題。一開始大家可能覺得車便宜,買的人少,但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就沒人敢再碰。長城的魏建軍就說過一句很現實的話:一輛車從22萬降到12萬,還能保證質量嗎?所以說,價格戰雖好,但惡性商戰最終吃虧的還是行業和消費者。
以上三點算是給大家提個醒,在暴利面前做好防范。至于造車界為何出現如此亂象,其實是因為有些人根本不想靠賣車賺錢,而是把造車當成一場資本游戲。前幾年新能源風頭正盛,基本上創始人自己出點錢,就能去找投資人融資。而投資人最看重的不是利潤,而是銷量,也就是所謂的市占率。
所以這些車企拼命沖銷量,哪怕貼錢賠本也要賣,目的就是能持續融錢。融到錢,有了銷量,創始人就可以名正言順給自己開高薪。比如某家已申請破產的車企,創始人年薪4700萬,總經理年薪也有3100萬。更夸張的是,有些公司把本該用于研發、買零件的錢,通過各種手段轉到創始人口袋里。
前陣子有家新勢力車企倒閉,一查發現70億資金不知去向,財務總監更是直接失聯。說白了,這些人從一開始就不是真心造車,而是來割投資者韭菜的。他們的目標不是打敗對手沖擊市場,而是收割一級市場投資者,而一級市場投資者還指望等企業上市收割股民。但問題是,絕大多數公司根本活不到上市就提前崩了。
所以說,部分車企說到底就是個資本局,有人套現,有人買單,最后倒霉的還是買車用車的老百姓和接盤的投資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