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天津監管局一紙批復,讓“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中文名稱正式更名為“天津京東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英文名稱變更為“Tianjin Jingdong Consumer Finance Co., Ltd.”。
這個曾以“外資獨資”身份在中國消費金融市場叱咤風云的千億巨頭,如今京東集團以65%的控股比例入主,完成了一場堪稱戲劇性的“蛻變”。更名背后,是捷信消金從行業龍頭到負債纏身的衰落軌跡,也是京東集團借殼入場、試圖在消費金融藍海中重塑格局的野心。
京東消金對此作出業務平穩過渡承諾。京東消金表示,公司名稱變更不影響已簽署的合同、協議的效力,公司業務和客戶服務不受任何影響。公司未來將致力于高質量發展,為廣大客戶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
這場消費金融新規落地后的首例重組案背后,捷信消金的成色幾何?
昔日巨頭的隕落:資產規模縮水千億元
捷信消費金融成立于2010年,是國內首批四家消費金融試點公司之一,注冊地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注冊資本70億元,作為早期獲得全國業務資質的持牌機構,捷信消金曾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
捷信消金帶著外資背景的光環和成熟的運營模式闖入市場。在早期階段,憑借其強大的市場拓展能力,實現了快速增長。2016年至2019年,其營業收入從63.93億元增長到173.22億元,凈利潤從9.31億元增長到11.40億元。其中在2018年,捷信消金的營收達到185.16億元,凈利潤為13.96億元,成為當時唯一一家營收突破百億元的消費金融公司。
然而,自2019年開始,捷信消金的財務表現開始出現下滑。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驟降至112.32億元,同比下降35.15%,凈利潤僅為1.36億元,同比大幅下降88.07%。這一階段的業績下滑主要受到市場競爭加劇、監管環境收緊以及自身管理問題的影響。2019年,捷信消金資產規模突破1045億元,一度成為業內唯一一家資產規模超千億元的消金公司,2020年,資產規模縮水至652億元,快速下降。2021年后,捷信消金停止了新業務的擴展,進一步加劇了其財務困境。
2022年至2023年,捷信消金的財務狀況依然不佳,2024年12月20日天津銀行公告披露,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編制,捷信消費金融2022年、2023年稅前利潤分別是0.69億元、-42.65億元,稅后利潤分別是0.34億元、-31.99億元,顯示出公司持續虧損的趨勢。
捷信消金官網公布的2024年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資產總額為48.42億元,已從2019年時的1045億元縮水近千億元;負債總額為22.68億元,所有者權益為25.74億元。
京東接盤:一場資本與戰略的雙向奔赴
根據捷信消金的年報,2024年其在中國區的營業收入為66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5.35億元),較2023年的1.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14%。同時,受益于捷信消金重組,中國區稅前利潤從2023年的“巨虧”8.83億元轉為盈利約4.77億元。
2025年,京東集團入主捷信消金。2025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于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調整股權結構及變更注冊資本的批復》,批準了股權結構調整方案:京東系兩家企業合計出資32.5億元,持股比例達65%;外貿信托、天津經開區國資公司、天津銀行分別持股12%、11%、10%;原控股股東捷信集團的持股比例降至2%。公司注冊資本變更為50億元。
圖源:捷信消金官網
今年4月21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京東集團副總裁張含春已接替捷克籍Ondrej Frydrych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Frydrych轉任副董事長職務,京東集團正式實現對公司的經營管理主導權。
京東系入主重組“換帥”,原股東獲利24億元。PPF集團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對損益有影響的子公司和權益投資機構的出售及由此產生的損益中,因“失去對中國捷信業務的控制”的利得為2.9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4.15億元)。由于喪失了對捷信消費金融的控制權,PPF集團在中國的業務也被終止。
不良貸款率高企,監管處罰不斷
捷信消金早期的核心策略是“面向信用記錄較少甚至空白的客戶群體,采取較高的利率和寬松的授信政策”。這種“高息攬客+粗放風控”的模式,在消費金融市場爆發期確實奏效——通過覆蓋高風險客戶群體,用高利率對沖違約風險,一度讓捷信賺得盆滿缽滿。
2016年至2019年,捷信消金營收分別為63.93億元、132.55億元、185.16億元、173.2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9.31億元、10.22億元、13.96億元、11.40億元。與此同時,2017年至2020年,捷信消金的不良貸款率高企,分別達到3.82%、3.98%、3.6%和2.80%。
但2020年后,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疊加疫情影響,大量借款人還款能力下降,這種模式的脆弱性暴露無遺。為應對財務困境,捷信消金加速清理不良資產,如在2023年先后三次轉讓不良資產,合計金額超過198億元,涉及借款人數超126萬戶;2024年清償了價值19.6億元的不良資產包;2025年初其又轉讓了一筆7億元、逾期近7年的不良貸款包。
未進行重組前,捷信消金還面臨著大量信托貸款到期清償的壓力。捷信集團曾先后三次質押所持有的捷信消費金融70億股權,其中2次質押給天津銀行,1次質押給外貿信托。
除了資產質量承壓,捷信消金還頻遭投訴與監管處罰。
客戶投訴數據最能反映捷信消金的服務短板。2023年,其投訴總量達4704件,其中70.6%集中在協商還款類問題,反映出大量借款人因還款壓力與捷信產生糾紛。2024年,盡管投訴量同比下降79%至981件,但投訴類型仍集中在服務流程(28.5%)和費用爭議(0.9%),說明其在貸后管理、客戶服務等方面的改進效果有限。
這種信任危機直接導致了“老客流失、新客難獲”的惡性循環。許多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被高息套路”“被暴力催收”的經歷,進一步加劇了捷信消金的獲客成本和聲譽損失。截至5月26日,黑貓投訴上檢索關于“捷信消費金融”相關的投訴高達78085條。
圖源:黑貓投訴截圖
同時,捷信消金在合規性方面也屢遭質疑。例如:2021年3月,捷信消金因違反信用信息查詢規定,被處以5萬元罰款,相關責任人也被處罰1萬元。2025年2月,有媒體報道稱,捷信消金曾因年利率超過50%被央視曝光,引發公眾對其高息貸款的擔憂。
此外,捷信消金在過去一年內涉及大量訴訟案件,主要集中在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和借款合同糾紛等方面。根據統計,近一年內以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為當事人的歷史開庭公告有已超過300起,其中案由為“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的公告數量最多首,其次為“借款合同糾紛”“小額借款合同糾紛”。這些案件主要集中在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和借款合同糾紛,反映出其在信貸管理、客戶履約保障等方面的嚴重漏洞。
這些案件反映出捷信消金在信貸管理、客戶履約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風險。尤其是在不良貸款處置過程中,部分借款人未能按時還款,導致公司不得不通過法律手段追討債務。
目前消費金融市場競爭激烈,螞蟻、招聯、馬上等頭部企業已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盡管京東的入主為其帶來了新的希望,但在業務整合、風控優化、合規建設等方面仍需持續努力。未來的路還很長,京東消金能否書寫新的傳奇,仍需拭目以待。(《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