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伴侶監測心率異常、毫米波雷達監測意外跌倒、紅外感應器監測起夜未歸、煙感報警器監測忘記關火……近年來,北京市不少街道嘗試開展智慧養老試點工作,讓科技助力養老事業。
然而,相關產品在市場推廣過程中卻頻頻遇冷,一些老人對智慧養老的知曉度和接受度并不高,部分產品研發與實際需求也還存在脫節問題。
試水
智能設備守護老人安全
什么是智慧養老?在“智慧養老·科技助殘”什剎海智慧安居體驗間,老人可以直觀感受。位于劉海胡同11號的市民服務中心里,這個獨特的體驗間引入多款智慧養老科技產品。展示墻上,煙感報警器、紅外感應器、用水記錄儀、SOS報警器、無線門磁、遙控報警器等安全監測類設備一應俱全。
“這套設備既能根據日常監測數據自動報警,也能方便老人根據需要一鍵呼救。”據什剎海街道市民服務中心負責人郭云介紹,用水記錄儀可以通過安裝在供水主管路上的芯片傳感器,實時采集上傳老人的精確用水數據。一旦發現用水異常,就會自動報警。
“當老人在家中發生跌倒等意外情況時,也可以通過設備進行報警。”郭云說,在線的400呼救中心人員會立即響應,優先通知老人的子女或預設的其他監護人。如果未能成功,則迅速啟動二級響應機制,進一步核實險情。在確認老人需要幫助后,可以聯動街道綜合服務中心或110、120、119等公共應急資源,上門提供必要援助,實現三級響應。
“街道從2022年開始推行智慧養老試點工作,先后有100多戶獨居、空巢等老人安裝智慧安全守護產品。在這期間,有老人去世,也有老人搬走,目前在線的還有80多戶。”作為產品提供方的工作人員,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經理孫諾經常來到什剎海街道,為老人講解產品功能及使用方法。
“有位80多歲的老人白天自己在家時感覺身體不舒服,按下了臥室床邊的SOS按鈕,警報很快傳到子女那里。子女趕回家后帶老人去醫院檢查,發現確實身體出了問題。幸好就醫及時,老人經過治療后順利出院,對這套設備感到很滿意。”孫諾表示,類似這樣的報警情況還有很多。“像煙感報警器,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有位老人在家做飯期間出了門,鍋燒干以后冒出濃煙,煙感報警器被觸發后,立即給老人打去電話,有效避免了火情。”
困境
產品推廣遭遇重重阻力
不過,智慧養老產品推廣起來并非易事。“很多人總覺得,還是人防才可靠,但事實上,技防和物防也都有著重要作用。”郭云談道,盡管街道會安排工作人員對轄區內的高齡、獨居、失能等老人進行巡視,但無法做到24小時覆蓋,“理想的狀態是既有硬件設備,實現全時段監測,又有軟件服務,確保及時響應。”
郭云發現,數百元的費用雖說不算高,但老人和家屬還是未必愿意接受。“主要在于理念方面,對智慧養老產品的知曉度和接受度不高。”
前不久,什剎海街道在望海樓舉行養老文化市集,智慧養老產品亮相展臺。“在前期實踐中,我們發現產品設計要盡可能做到無感,不需要老人學習如何操作。”孫諾指了指展臺一側的產品介紹說,以智能跌倒監測雷達為例,當監測到老人跌倒,并且在設置時間內沒有起身,就會自動上報發出報警。而睡眠伴侶也只需安裝在床頭上方,即可監測呼吸、心率等數據。
“之前只聽說過‘一鍵呼’,別的沒怎么了解過。”80歲的王奶奶停下腳步,打量一番以后轉身離開。
“過來咨詢的老人很有限,偶爾有問兩句的,一聽要花錢也就走了,愿意下單的基本是子女。”孫諾發現,在很多老人眼中,智慧和養老似乎是不搭界的。“作為科技公司,我們在智能算法方面拿了很多專利,這本身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東西,但在實際推廣中,沒有老人關心這些。我們早期精心設計了多個App,分別給老人、子女、街道等不同對象使用,但老人也幾乎不用。”
問題
研發與需求之間有脫節
除了老人對智慧養老產品認知不足以外,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智慧養老研究所副研究員邢新主在調研中發現,部分產品研發和實際需求還存在脫節問題。
“智慧養老產品與老人需求‘兩張皮’的情況較為突出。”邢新主說,一方面,企業對老人的需求把握的深度和程度不夠。另一方面,受經濟條件和政策因素的影響,有些產品、技術或者場景的推廣受到限制。
“例如,為解決老舊小區老人上下樓難的問題,有企業研發爬樓輪椅,按理說應該是‘叫好’的產品,但現實困難重重。”邢新主談道,老人希望產品價格便宜,但由于現階段無法規模化生產,爬樓輪椅很難實現低成本,技術穩定性也有待進一步論證。再加上爬樓輪椅的電機功率要足夠大,會給鄰居造成噪聲干擾。此外,還要考慮消防問題,老舊小區樓道未必適合使用爬樓輪椅。
“現在很多智慧養老試點選擇從健康、安全監測類做起,主要因為這些需求往往是最基本的,成本相對較低,技術也相對成熟。”邢新主說,在更多應用場景中,智慧養老產品仍在摸索階段。
以失能老人生活照護為例,目前也有企業研發相關產品。“為解決臥床老人大小便問題,有企業想到在床上安裝排便口,或者給老人穿類似三角褲的裝置,排便時順著管道排到污水桶,之后再通過凈水桶上水為老人沖洗。”
然而,這樣的產品實際很難行得通。“床上要鋪床墊或褥子,老人大小便通常來得很急,且控制力較弱甚至喪失,排便口很難及時對接過來。如果給老人穿那種帶有管子的裝備,可能會加重失能老人的不適感,引發抵觸心理。從照護人員的角度來說,清理管道里的殘留物也很費勁,所以很難真正推廣開來。”
在邢新主看來,一些智慧養老產品并沒有充分考慮老人的使用體驗。“不少街道嘗試過為老人配備智能腕表,但老人普遍不喜歡戴。”邢新主親自體驗了一段時間,發現除了需要頻繁充電、容易誤報以外,還可能因長時間佩戴導致皮膚過敏。“還有防摔馬甲,老人穿上以后會有不透氣的問題。”
期待
加大宣傳力度多方參與
如何讓更多老人了解智慧養老產品?郭云打算開設相關課程,加大宣傳、推廣和普及力度。“先給養老驛站的工作人員和銀發志愿者做培訓,之后再由他們深入轄區為老人講,至少讓老人先了解和接觸。”郭云表示,智慧養老應用場景有很多,比如智慧就醫、智慧出行等。“要讓老人對智慧養老有正確的認識,既不要小看它的重要性,也不能將它視為‘全能王’。”她相信,政府幫一點、企業捐一點、子女出一點,智慧養老的前景值得期待。
下一步,她還希望將智慧養老與社區的平安建設、醫養結合、社區治理等統籌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也要事先明確法律責任。如果老人發生跌倒等意外,養老驛站、志愿者等的服務邊界是什么,這些也都要事先弄清楚,減少后顧之憂。”
作為研究者,邢新主正努力摸清智慧養老的“家底”。“比如,目前有多少家企業在進行智慧養老產品技術研發,技術發展到哪個階段,產業發展情況如何。”邢新主表示,智慧養老已成為未來養老服務的發展趨勢,有關部門十分關注滿足廣大老年人需求的典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也將通過政策引導科技企業開展更有針對性的研發,推出更符合老人需求的產品。
“人形機器人發展勢頭強勁,很多人關心這類產品是不是很快就能應用在養老領域。”邢新主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人形機器人普遍就像蹣跚學步的孩童,都還處于初期階段,“這些人形機器人正在努力學習各項技能,目前尚未真正進入養老領域,未來5到10年有望參與到養老服務中。”
來源:養老那些事兒
文字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楊歡
一審:繆軍;二審:官卿梓;三審:李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