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通過膠子強相互作用結合而成,但夸克本身的靜止質量僅占質子總質量的約0.2%。其余約95%的質量源于夸克運動動能與膠子場的結合能。這種能量分布呈現高度動態化,導致質量在質子內部并非均勻分布,而是集中體現在強相互作用區域的能量密度上。
相對論和量子場論將質量概念擴展為能量形態的表現,并揭示其微觀起源。例如,靜質量對應粒子與希格斯場的耦合強度,而動質量則與物體運動狀態相關。
綜上,物質質量的本質可歸納為:微觀粒子通過希格斯機制獲得靜質量,而宏觀物體的質量主要由微觀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能量轉化形成,以上是現代科學對質量起源的綜合論述。
那么問題來了,質子、中子的質量是通過夸克、膠子形成的,電子沒有夸克、膠子,但是電子卻存在質量。電子的質量是如何產生的呢?物質存在質量的機理應該是相同的,也就是說,電子和質子存在質量的原因應該是一樣的才合乎邏輯。
其實,質量來自基本粒子的質量,解決了基本粒子的質量,質量的起源之謎才能被揭開。基本粒子是相互繞轉的兩個半元電荷,其組成的規律是:M^2R=Q,其中M是基本粒子的質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間半徑、Q是常數,其他所謂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所以基本粒子存在三種形式:正元電荷基本粒子、負元電荷基本粒子和中性基本粒子,顯然電子是負元電荷基本粒子。
由基本粒子的組成規律M^2R=Q可知:基本粒子始終是存在質量的,基本粒子存在質量是物質存在質量的根本原因。基本粒子的質量和基本粒子的空間半徑的開平方成反比,所以基本粒子的空間半徑越大,基本粒子的質量越小,時空也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質子、中子等是由空間半徑較小的基本粒子組成,而時空是由空間半徑較大的基本粒子組成,所以即使時空所含的基本粒子的個數等于質子或中子的個數,時空的質量也遠遠小于質子、中子的質量。分析基本粒子的組成規律可知:基本粒子本身就是質量、空間的相互轉化,也是能量、空間的相互轉化。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告訴我們,質量蘊藏的能量是:E=Mc^2,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對于基本粒子也是適用的,聯立方程M^2R=Q和E=Mc^2解得:ER=c^2Q,由于c、Q是常數,所以c^2Q也是常數,于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基本粒子的能量和它的空間半徑成反比。進而得出:基本粒子本身就是能量、空間的相互轉化。
說到底宏觀物體都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所以宏觀物體也遵循:質量、空間的相互轉化;能量、空間的相互轉化。
結論:物質存在質量是由于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始終存在質量,質量、空間可以相互轉化,能量、空間可以相互轉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