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
話題#教授稱對燙碗習慣惡心#
在熱搜榜居高不下
引發熱議
近日,一名教授發表
“廣東人用開水燙碗令人惡心”言論的
視頻在網絡熱傳,引發爭議
這名教授是《細節決定成敗》一書的作者汪中求。網傳視頻中,他稱:“廣東人用開水泡自己的碗筷,非常非常反感。比如你們廣東人每一次吃飯之前,都要把那個經過消毒的碗筷,再用開水重新泡一次,還要把那個塑料紙和泡碗的水,專門拿個器皿來倒在里面,那個場景非常的糟糕……”
他還表示:“讓人很惡心吶。”
公開資料顯示,汪中求,江西九江人,1963年出生,畢業于九江學院,現任中國精細化管理研究所所長,2005年進入福布斯中國文化名人排行榜。其自稱“11年茅臺集團特聘顧問”,曾擔任多所學校客座教授,著有《細節決定成敗》《精細化管理》等書。
對此,支持燙碗的網友紛紛站出來捍衛自己的習慣,有人解釋燙碗源于茶文化,喝茶前洗茶具、洗茶葉的儀式感延伸到餐桌,是一種文化傳承,不容置疑。
還有人從衛生角度強調,即便碗筷看似已消毒,可誰也無法保證餐館清洗流程毫無問題,化學清潔劑殘留、塑料包裝的灰塵等,都需要通過燙碗來處理。這是對自己健康負責,更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反對燙碗的聲音也不少。部分網友從科學角度出發,認為幾秒鐘的過熱水根本達不到殺菌效果,若餐具本身不干凈,燙一下無濟于事,反而可能因操作不當造成二次污染,是“形式主義”和“心理安慰”。
那么,用熱水沖燙餐飲具
到底有沒有用?
一組檢測數據告訴您
實測
用70℃以上熱水沖燙
能降低大腸菌群檢出率
2024年3月,廈門日報曾報道過廈門市市場監管局的研究抽檢結果。實驗人員制備了含大腸菌群的污染餐具,隨后用不同溫度(70℃、90℃、100℃)熱水,對餐具樣本進行沖燙處理——熱水倒至餐具容量的三分之二,搖晃涮洗4~6秒。
通過數據對比發現:用70℃以上熱水沖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腸菌群的檢出率,但不能完全殺滅大腸菌群;去除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的效果較弱。將沖燙的水溫從70℃升至100℃,陰離子合成洗滌劑檢出率降低8%。
圖片來源豆包AI
不過專家表示
對餐具來說
高溫煮沸確實是最常見的消毒方式
很多病菌能通過高溫消毒的方式殺滅
但要達到效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個是作用的溫度
另一個是作用的時間
◆大腸桿菌、沙門菌、霍亂弧菌等,多數要經100℃熱水沖燙作用5分鐘,或80℃熱水沖燙作用10分鐘才能死亡;
◆乙肝病毒在100℃熱水沖燙中至少10分鐘才能被滅活;
◆一些不怕“燙”的細菌芽孢需煮沸更長時間,如肉毒桿菌芽孢需3小時。
因此飯前用開水燙碗
消毒殺菌的效果可能并不明顯
當然用開水燙一下
至少可以洗去碗中的浮塵或油污
把餐具放同盆燙洗
或引起交叉污染
如果您要在餐前燙洗餐飲具,應盡量使用高溫開水,多燙洗一會兒或增加燙洗次數;同時,要盡量避免把所有人的餐具放進一個大盆,防止交叉污染。在外用餐時,可先看飯店有無消毒柜,消毒柜中餐飲具擺放是否規范,消毒柜是否運作正常;再細看餐飲具表面是否干燥無水、光潔。
存放方式對餐飲具
潔凈度有影響
大中型餐飲單位的餐具
最長存放時間約18小時
校園食堂的餐具開學期間
最長存放時間約36小時
檢測人員對堂食餐具進行采樣。(資料圖)
廈門市市場監管局研究抽檢發現
直接放置在餐桌或擺臺上的餐具,易受懸浮粉塵等污染物的影響,大腸菌群超標風險較大;存放在保潔柜或餐柜中的餐具,檢出大腸菌群概率較低;存放在餐柜72小時的餐具未檢出大腸菌群。
研究結果顯示
清洗后的餐飲具放置于干凈、干燥、密封的消毒柜或保潔柜中,有利于保持潔凈度;若需要提前將餐具擺放至餐桌、擺臺上時,擺放時間建議不超過12小時,將餐具倒扣擺放有助于避免灰塵等污染物污染餐具。
來源:廈門日報、南方日報、中國青年報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