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特朗普政府突然發布行政命令,撤銷哈佛大學的國際學生與學者項目(SEVP)資格,禁止其繼續招收任何國際學生。
這項“國際禁招令”不僅將全球目光再度拉回這位前總統的高等教育戰場,更在全世界引發了一場“搶人大戰”——東京大學、香港高校、德國政要,紛紛亮出“橄欖枝”,希望在哈佛的裂縫中,接住這些被甩下的全球精英。
一場突如其來的政策地震,一次史無前例的“人才再分配”。
哈佛的學生還沒完全反應過來,全球的名校已經蜂擁而至。
根據哈佛大學數據,截至2023年秋季,學校共有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800名國際學生和訪問學者,占總人數的27%以上。
其中絕大多數是研究生,廣泛分布在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等關鍵學院。
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正式宣布撤銷哈佛大學的SEVP資質,意味著該校今后無法再錄取新的國際學生,而在校國際學生也將面臨簽證作廢、必須離境或轉學的窘境。
這項禁令迅速激起全美高校和主流媒體的強烈反對。
《紐約時報》稱,這是“特朗普政府為強迫這所精英高校屈從政治而采取的激烈行動”,《國會山報》則直言,這種行政打壓“將導致美國流失未來的企業家與科研領袖”。
在美國內部,聯邦法院已緊急發布臨時禁令,暫時叫停這項政策執行,但在特朗普持續加壓的背景下,“禁招令”恐難在短期內解除。
5月2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再次發聲,表示正在考慮撤回對哈佛的30億美元聯邦科研撥款,將其轉撥給“全國的職業技術學校”,并要求哈佛上交所有國際學生的姓名和國籍信息。
政令如山,哈佛的國際學生只能四處求生。而這一“風暴眼”,也意外變成了全球高校搶奪頂尖人才的“金礦”。
日本反應迅速。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東京大學在禁令發布當日便開會磋商應對方案,次日即發布最新方針:將臨時接收無法繼續在哈佛學習的國際學生,為其提供課程學習機會,并在其轉校或復學后出具正式學分認定材料。
這一舉措不僅回應了政策危機,也延續了東京大學近年來接收受戰爭與沖突影響學生的傳統——早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時,東京大學就已設立緊急接收通道,為烏克蘭學生提供學術避難。
正如日媒評論:“美國斷供,日本接力。”
相比日本的迅速響應,香港更是火力全開。
5月23日,香港科技大學率先發布聲明,向哈佛在讀國際學生和已錄取新生發出邀請:“無條件錄取、優先處理申請、全面承認學分。”同時還組建專門團隊解決住宿、簽證問題,并提供獎學金與心理支持。
當天內,該校即收到超過10起學生咨詢。
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緊隨其后,分別宣布將為哈佛轉學生提供特別獎學金、原校導師共同指導、快速轉學流程通道。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則公開表示,香港將盡最大努力接收來自哈佛的國際學生,“我們不會讓他們成為制度斗爭下的犧牲品。”
澳門特區教育與青年發展局也緊急表態,鼓勵本地高校啟動“綠色通道”,為轉學學生提供注冊與住宿支持。
這是一場全城動員,也是一場國際教育制度對比下的生動展示:當美國關上大門,香港正試圖把門打開得更大。
與東亞高校的快速反應相比,歐洲的姿態則更具戰略意味。
5月24日,德國聯邦政府文化與媒體部長沃爾夫拉姆·魏默(Wolfram Weimer)公開表示:“對來自哈佛和其他美國大學的學生,我想說,德國非常歡迎你們。”
更重要的是,他還拋出具體方案——歡迎哈佛在德國設立“流放校園”(Exil-Campus),為受特朗普政策影響的學者與學生提供安全與自由的學術環境。
法國、歐盟也快速響應。
歐盟宣布啟動一項總額5億歐元(約合5.69億美元)的“全球科研人才吸引計劃”,法國則單獨追加1億歐元預算,打造“科學避風港”。
西班牙投入4500萬歐元,英國也宣布一項總值5900萬歐元的人才計劃,針對的正是因美國政策變化而萌生“出走”念頭的科研人員。
這不是空口號。
《自然》雜志今年3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的1600多名美國研究人員中,有四分之三正在考慮申請海外職位。
多個歐洲高校報告稱,近期收到大量來自美國高校的詢問郵件。
不過,現實并不簡單。
歐洲薪資水平遠低于美國,科研設備搬遷成本高昂——一位科羅拉多大學的材料化學家就坦言,僅實驗室設備轉移就要200至300萬美元。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主任Antoine Petit也表示,這波流動“也許最終只是幾十人的遷徙,不會太大規模”。
即便如此,象征意義已足夠明確:當美國主動關閉大門,歐洲正在集體敞開懷抱。
這并非孤例。
2025年以來,特朗普政府不斷向高等教育開火:凍結大學科研撥款、施壓校董會改革、要求高校公開捐資來源、打擊學生組織的政治活動……
《華盛頓郵報》評論稱,這是一種“將教育政治化”的典型表現,政府行政命令已嚴重侵蝕美國大學的獨立性。
哈佛成為風暴中心,不僅因其頂尖地位,更因其拒絕妥協——早在4月14日,哈佛大學就公開拒絕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整改要求”,堅稱學校治理不容政治干預。
此后,便接連遭遇凍結撥款、撤銷招生資質、索要國際生信息等“組合拳”。
美國高教系統的吸引力,從來建立在開放、自由與多元之上。一旦這些基礎被侵蝕,世界不會等你反應過來。
哈佛禁令事件,像是一塊丟進靜水的巨石,激起的是全球人才流動的大漩渦。
對學生來說,這是一次痛苦的選擇。但也是一次重新定位的機會:哪所大學,哪座城市,才真正值得托付青春與未來?
對高校來說,這是一次人才再分配。美國不再唯一,“去美國化”的趨勢已不再是陰影,而正在走向陽光。
對全球而言,這是一次制度的博弈。教育的競爭,從不是排名,而是你能否給學生一個穩定、安全、公正的學術環境。
從哈佛被“拉黑”的一刻起,全球頂尖學府已經展開一場你爭我奪的“搶人大戰”。特朗普想封鎖世界,而世界已在接納他的放逐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