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平天國理解現代中國
文 | Roxann Prazniak(蒲樂安)
無論從何種尺度評估,太平天國運動都是中國近代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在19世紀中葉的關鍵時刻,工業資本主義的動蕩不安沖擊著歐美等新興民族國家的生活。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社會在各自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開始與工業軍事力量的挑戰作斗爭。對大清帝國而言,在1851—1864年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國內外各種條件的復雜因應使這些力量成為焦點。
同時代的世界各國都注意到了這一發展。
英法兩國的外交官率先拜訪了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洪秀全(但未如愿見面),而他們在會晤結束后對于帝國腹地的這場大規模農民運動仍是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卡爾·馬克思在1853年推測太平天國運動可能是點燃反對資本主義剝削的世界革命的星星之火,但他對太平天國支持者的起源與目標同樣知之甚少。
幸運的是,劉晨在其最新力著《太平天國再研究》中運用歷史學家的技藝,讓我們深入了解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并深刻地指出這段充滿焦慮與悲傷的沉重歷史何以值得我們準確記憶。
劉晨在全書開篇中概述了有關太平天國歷史的文獻,并介紹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
這篇介紹本身就是對這一課題研究的重要貢獻。
他重構了太平天國在不同時代的歷史意義,并將之與各個時期搜集發表的文獻資料相結合。
為此,他不但充分利用中文資料,還廣泛使用英國、日本、美國及其他地區的資料。
然而,盡管史料豐富,劉晨仍不無感慨地指出有關太平天國的議題在當下的中外學界均已遭受冷遇。
這與昔日的研究盛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劉晨提到的20世紀80年代,我作為一名來自美國的年輕歷史學教授正在南京大學訪學。
對于一個研究農村民眾運動與太平天國的學者而言,那真是一段激動人心的時光。
我在南大的導師包括蔡少卿和茅家琦二位教授。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與全球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鄉土中國及其歷史的重要性似乎日漸式微。然而,被遺忘的歷史不會突然消失。
我記得有一次,美國一所大學的同事告訴我,法國大革命在當下的世界歷史框架中不再那么重要,因為其他課題的重要性已經上升,而歷史課程的時間又是如此有限。
劉晨提醒我們,在追求歷史真相以及歷史與現實關聯的過程中,不可因為追逐所謂熱點和政治話題而變得目光短淺。他還提醒我們,理解歷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任務,需要開放的胸懷與共同的努力。
劉晨在其太平天國新研究中取得了諸多成就,在此我僅提及其中幾項,以引導讀者開啟對這本厚重著作的閱讀之旅。
這本書的主要議題包括洪秀全的思想,太平天國對農村經濟傳統和社會風俗的改造,以及太平天國的民族主義遺產等。
它探討了太平天國運動的非軍事層面,以了解參與者的思想和社會動機。
劉晨意識到運用單一的唯物主義方法論來探究這段歷史的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些問題,為理解太平天國提供了其他替代性路徑。
在閱讀劉晨的書稿時,我驚訝地發現他提到了“否定太平天國論”,并了解到這種觀點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他解釋說,近年來對太平天國歷史的否定主要是基于對運動主要領導者洪秀全的負面評價。
不少人認為洪秀全的宗教思想荒唐滑稽,因此認為這一研究毫無價值。
與此同時,近年來,不少人對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的湘軍領導者曾國藩大加頌揚,曾國藩被塑造為一個以國家實力和力量對抗太平天國落后思想的踐行者。
一個盡責的歷史學家不僅是簡單地對那些偶爾進入歷史發展中的奇思妙想做出回應,還要試圖探究這些思想何以產生,何以吸引民眾,以及發生何種作用。
這些思想是歷史現象,其源頭往往深藏于社會形態之中。盡管信仰的某些前提牽強附會,但是任何歷史學家都不會否認歐洲基督教的復雜影響。
通過認真研究洪秀全的思想,劉晨認為,盡管洪秀全最終失敗,但是他的思想是一個強大的思想綜合體,有效地動員了華南地區的民眾,對清政府造成了沉重打擊,而清政府本身就是中國走向現代國家的障礙。
洪秀全對基督教的利用以及他對農民樸素的平等平均訴求的承諾形成了一種足以顛覆基督教基本教條的思想,并且形成了一種新的意識形態框架。
劉晨指出,洪秀全把農民樸素原始的平等平均思想在實踐層面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美國學者托馬斯·賴利(Thomas Reilly)的著作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Rebellion and Blasphemy of Empire(2004,中譯本為《上帝與皇帝之爭——太平天國的宗教與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其中也有一些關于太平天國宗教的比較性思考。
可見,洪秀全的思想比以往的農民起義更具體、更系統。此外,仔細審視曾國藩的英雄形象,會發現他的軍隊對數百萬農村人口犯下的暴行是令人心碎的事實。曾國藩自己則用“書生好殺,時勢使然”來粉飾湘軍的殘暴行為。
劉晨清楚地表明這不是一場一方全好、另一方全壞的褒貶游戲。歷史認知不是通過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形成的。
太平天國旨在改造農村經濟的政策帶有巨大的社會和文化使命。
盡管這一努力最終并未能實現其全部目標,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連年不斷的戰亂以及領導能力的衰退等,導致無法維系民眾的支持。
但劉晨明確指出,了解使這一運動成為可能及阻礙其取得更大成功的社會進程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一種重大的漸進式文化變革努力往往會陷入困境,卻沒有得到充分的歷史考察,使其成為一艘沉船,而從這艘船的構造、海潮和人為失誤中,我們其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與其去否定這些未能如愿的努力,不如從這些失敗的歷史事件當中發掘未曾實現的可能性。
劉晨精心探究了太平天國農村經濟秩序的運行,以了解參與者與地方領導者如何尋求在平等原則(包括婦女參與)和資源共享的原則基礎上重建農村經濟秩序。
這些問題驅動著他的研究:
為何旨在為農民謀求更多福利的真誠計劃無法扎根農村,最終以分裂和不信任收場?
太平天國的基層政權是如何嘗試實施重新分配土地,收繳糧稅以及改造民風民俗等政策的?
劉晨不但揭示了太平天國領導層的失敗,同時也推動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太平天國為重塑公平公正的地方統治秩序而在社會和意識形態領域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鄉村社會在這期間是如何運轉的。
太平天國在人類歷史上的這一獨特時刻值得我們給予充分的歷史關注。
當我們思考太平天國的歷史遺產時,社會平等、帝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再度浮出水面。
正如劉晨討論的那樣,太平天國的理想在運動失敗后仍在延續。
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孫中山就自詡為洪秀全第二。
二人都領導了反清起義并宣揚了反滿觀點。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是對太平天國改善社會福利、地方參與決策和強國承諾的重申。
孫中山的國際主義從未忽視地方鄉村社會是政治活動的源泉。
在我自己對晚清民眾抗爭文化的研究中,我發現了1910年農村反對中央政府新政改革的案例,這些案例明確將太平天國作為一種積極的集體記憶予以追念,稱其維護了反抗不公正權威的權利。
直到中國共產主義時代,這一農村社會階層的政治活動潛力仍在戰略和政治思想中發揮著作用。
雖然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概念根植于太平天國的話語體系中,但在劉晨看來,洪秀全并沒有現代民族國家觀念,不過是憧憬國家獨立和國家間的和平共處。
洪秀全使用的“國”一詞來源于帝國時期的“國家”關系概念。
當洪秀全使用“中國”一詞時,他并不是同今天這樣指代民族國家。
這種方案的使用至少可追溯到唐朝,中央帝國語境中的“中國”根據不同時期的統治家族被稱為“清國”(清的土地)或者“明國”(明的土地)。
洪秀全的“國家”觀念包含了民族國家的一些初步概念,同時也在尋求一些不同的素材,他參考并修改了前帝國時代“國”的概念。
根據太平天國的文獻記載,上帝賦予洪秀全的使命是明確令他以天王而非皇帝的身份來建立天國(江山)。
對“江山”一詞的運用表明,基于對王朝帝制發展之前歷史的理解,洪秀全在概念上從皇帝和帝國轉向了新的事物。
然而,當涉及新王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時,這些觀念又回到了帝制時代。
當洪秀全宣布他的天國將要統治“天下萬國”時,“江山”又變為“中國”,并始終處于中心位置。洪秀全使用的語言反映出他試圖重組中國的政體,以回應但并不接受當時敵對國家所展示出的民族主義。
對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始于稍后的孫中山和毛澤東時代,但洪秀全的思想可以說是朝著這一方向邁出的第一步,他闡明了這一努力的必要性和模糊性。
最后,《太平天國再研究》巧妙地提出了要了解太平天國的一些重要方面,必須解開的一些歷史死結。
為什么太平天國參與者持有的反清思想會招致整個帝國政治哲學(通常被稱為儒學而非孔學)的譴責?
如果反滿情緒占據主導地位,那么又何必拋棄清朝之前業已存續幾百年的政治哲學?
就像“國”的概念一樣,洪秀全似乎保留了從古典社會哲學中獲得的價值觀,但是他又強烈地反對孔子,搗毀了特別是與孔子個人身份地位相關的牌位與廟宇。
洪秀全是如何區分孔子的著作和那些他曾經為了科考而認真研讀的其他諸多儒學經典的?
如果我們對孔子和儒學的著作進行更細致的處理,洪秀全本人思想的細微差別可能會得到進一步澄清。
通過研究洪秀全更深層次的思想,劉晨指出,洪秀全的綱領更傾向于反壓迫而非反封建,更傾向于反侵略(僅存在于太平天國后期)而非反帝。
劉晨提供的證據清楚地表明,洪秀全和他的合作者們有著從最基礎的社會和哲學層面重構統治秩序的雄心壯志。
這一巨大事業的規模、缺陷以及現實仍然與我們的社會歷史思維息息相關。
我認為劉晨除了是一位技藝精湛的歷史學家,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高校教師。劉晨的突出成就,即其所講的“新史”是將太平天國理解為“歷史過程”。
在這方面,他超越了他的研究課題,展現了一種歷史理解的新路徑。
他以歷史學家的技藝,以公正的態度,考慮了構成太平天國運動的過去和現在、內部和外部的各種觀點和經驗。
《太平天國再研究》不僅審慎地考慮到了與太平天國運動有關的意識形態、區域、階級和性別等復雜的歷史層面,還就檔案史料的研究與方法問題提供了廣泛指導,提出了一些可以繼續研究的事件與人物,從而進一步揭示歷史,提出新的問題。
在所有這一切中,劉晨從未忽略太平天國興衰背后的人性之勇以及可怕的社會經濟破壞和人口損失。
由于劉晨秉持的以歷史之同情和歷史之公正展現歷史的承諾,讀者們大可以放心地享受閱讀整本書的樂趣。
美國俄勒岡大學歷史系教授Roxann Prazniak(蒲樂安)
于2024年12月2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