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允許我以納蘭性德和蘇軾的兩句詞,合在一起作為開頭。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若如初見》這部劇,可以說完美將這兩句詞的意境給演繹了出來,讓人無限唏噓。
看完《人生若如初見》大結局,我也是感慨萬千,悲喜難言。仿佛一壇黃酒飲盡,未覺酒意,可出門沒走幾步,微風拂面,我卻迎風便倒。
手握《亮劍》《漢武大帝》《人間正道是滄桑》三部九分神作的編劇江奇濤,和《問蒼茫》導演王偉合力釀造的這壇老酒,后勁太足。
劇集三年后終于開播,爭議依然不絕。
有人夸質感超絕,全員演技炸裂。也有人怒批。
可不吹不黑,這部劇在我心目中,絕對稱得上《問蒼茫》之后的歷史劇質感第一。
劇集大結局,更是近年國產歷史劇,難得可堪回味的大結局。特別是楊凱之犧牲前那段熱血澎湃的發言:“如果不能決死,絕不能求生。想要求生,必定先要敢死。
革命,會流血,會犧牲,就像落葉,滋養了大地。會枯萎,會湮滅。
也許我楊凱之這片落葉無法滋養這攤爛泥,但我愿成這喚醒秋風的第一片落葉。”
看完40集大結局,再回望之前的劇情,才真正看懂,人生若如初見,說的是什么。
1:關于大結局
《人生若如初見》最后一集,梁鄉在大雪中獨自踱步,從蒼茫紫禁城走出的身影,略顯孤單。
此時的中國,歷史拐點初現,袁世凱逼宮之下,清廷退出歷史舞臺。
而妄圖力挽狂瀾的梁鄉很快遇刺,永遠閉上了眼睛。
此時回憶閃現,我想起了他第一次見楊凱之的場景!
當時正是庚子之變后,梁鄉救下楊凱之,策馬同行,但原來兩人的結局,早已寫在故事開頭。
楊凱之,終究還是犧牲了。梁鄉,也下場凄慘。
從兩人相遇,到雙雙過世,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10多年,高山雪水,奔流到海,黃河之水,曲折婉轉。
歷史的浪花起落沉浮,結局已有定論,但人物的結局依舊值得一看。
兩個事件,令觀眾快速入戲。
第一個:一場起義。
這便是撼動清廷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此時的中國,革命形勢已如火如荼。梁鄉剛領兵鎮壓廣州起義,武昌起義,又來了。
過去我們都是從教科書知曉這段歷史,而這一次,劇集帶我們從梁鄉這個清廷將領的角度,體會到起義對清廷的震撼。
起義勢如破竹,武昌漢陽,悉數落入起義軍之手,清廷與武昌所有聯系,全部中斷。
接到清廷指令的梁鄉立刻停止秋操,命令手下部隊,返回等待命令。
掃了一眼自己的老同學楊凱之,他特意說了一句:不要,輕舉妄動。
可此時的革命之勢已起,楊凱之怎么可能不懂。
第二個:一場“退位”。
歷史的發展,宛如浪花,一波接著一波。
武昌起義的浪花,引出了清廷授予袁世凱實權,也正是袁世凱的“勸退”,引出了清王朝關門結業。
如歷史教科書寫的那樣,載灃甩袖子不干了,而隆裕皇太后則“沒有開會,也沒有找任何宗室王公商量,就這么決斷了。”
清末代皇帝退位,清朝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正式終結。
而隨著這場“結業”,整部劇最后的三大懸疑點也全部揭開。
懸疑一:楊凱之被誰刺殺?
楊凱之下線,是觀眾從故事一開始就知道的事。下線方式也不是秘密,刺殺。
問題是,誰下的手。
實際上,從楊凱之截留清廷鎮壓武昌起義的軍需物資開始,這一慘烈結局,或許就難以避免。
最大嫌疑人,有兩個。
一是李人駿。
袁世凱忌憚楊凱之已久,而李人駿是袁的爪牙。
之前也已有苗頭,一向吊兒郎當的千里兄難得正經了一回 “我感覺我跟他可能沒法一起走多久了,一想到這我就心如刀絞” 。
另一個是他的另一位同學梁鄉。
秋操練兵場分別一幕,是十年兄弟情的終結。
而楊凱之截留軍備,更令梁鄉看清了楊凱之決意與他分道揚鑣。
理論上,李人駿和梁鄉都有動機對楊凱之動手。但動手的還是受命袁世凱的李人駿。
就在楊凱之策劃領兵起義響應武昌起義之時,袁世凱的爪牙來到六鎮,對李人駿直接下達指令,
清廷表面調楊凱之任山西巡撫,實則計劃暗殺。
隨著楊凱之親自挑選的衛隊長行刺的一聲槍響,
這位革命志士的生命,與未盡的雄心,戛然而止。
菽紅收到的,只是他的死訊和留下的血書。
但這未嘗不是革命志士的命運。
楊凱之出身平民,17歲參加起義,在刑場上“死而復生”,后在商人的資助下赴日留學,在變化無常的時代浪潮中從未放棄革命,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而最終結局,就像他說的:做喚醒秋風的第一片落葉。
懸疑二:梁鄉、李人駿結局如何?
再看他兩位老同學的下場如何。
先說梁鄉。
他的結局,歷史已經給出答案。
梁鄉捍衛的清宗室,目的是以有限的軍事革新挽救早已腐朽潰爛的清王朝,在時代的夾縫中早已走向大勢反面。
當清廷“結業”,等待梁鄉的,是一枚革命志士自制的炸彈。
深夜一聲爆炸,雖然重傷的他被送往醫院,最終還是在李人竣和母親妻子的目送下死去。
編劇江奇濤從一個失敗者的視角看這段歷史,并不是同情,恰恰是為了說明這樣一個腐朽制度下成長的人,骨子里的劣根性與局限性。
他想改變當時中國落后的面貌。但眼里只有王朝,沒有黎民。
這就注定他和載灃如同兩條困在魚缸里瀕死的魚,看到了現實,卻已無能為力,因為結局已定。
載灃腳底抹油溜了。梁鄉的命運則和那個腐朽的王朝一樣,注定走向終點。
而在北洋軍混得風生水起的李人駿,身為武衛右軍“心腹”,還可以暫時得意一陣。
只是他的命運,也早已寫在歷史的背景里。
北洋軍閥,不過是歷史匆匆過客,很快也會沉沒于歷史的江河。
懸疑三:秋紅的命運藏著什么樣的未來?
最后能看到未來的,反倒是命運凄苦的菽紅。
她這一生,經歷了從養尊處優大小姐到被迫踏上流亡之路,再到吳天白被炸死,又失去摯愛楊凱之,可她的生命力非但沒有衰減,反而愈加強悍。
而菽紅最終也見證了楊一帆(宋寧峰 飾)等人在新思潮的啟迪下繼續前行,迎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曙光。
逝者難以復活,而歷史的江河誰也無法改變。
從楊凱之“死而復生”到犧牲的這十幾年,正是清王朝覆滅前最后的十幾年。
這期間,代表了不同身份、路線的幾位主角從相識,到開啟救亡圖存的多線嘗試,又因為路線不同分道揚鑣,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收獲了不同結局。
這也讓我想起《問蒼茫》里那首詩: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個體命運背后,暗示了百年前歷史轉角處的走向。這一刻,所有青年的命運也終于塵埃落定。
這段劇情一出來,我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覺,我當真是感慨萬千,對于《人生若如初見》的劇名,以及歷史的復雜與遼闊,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2:關于《人生若如初見》
初看《人生若如初見》,我一開始并不在意,這兩年歷史劇日漸萎靡,總覺得哪怕王偉+江奇濤,也難復制《問蒼茫》《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成功了。
沒想到,這部《人生若如初見》口碑雖難看齊經典,但卻難得還原了歷史劇的品質。
《人生》所講的,是晚清時期幾位主角探索救亡圖存的故事。
整部劇看似娓娓道來,但每一次波瀾都是點睛之筆。
王偉掌舵的攝影、美工質感十足,更具有歷史劇難得的嚴謹。
無論是胡同的名稱是否符合歷史上京城的基本格局、還是晚清宮廷的禮節、軍隊編制等,皆做到有據可依。
整部劇的構圖與光影,低照度營造出的畫面質感,讓人很難不想起《覺醒年代》《問蒼茫》。
但鏡頭不僅是有美感那么簡單,就以慈禧駕崩這段為例,風吹葉落,太監宮女們慌亂奔走,梁鄉等管員惴惴不安,暗沉的畫面色調,把那種大廈將傾的沉重感,塞進觀眾心里。
整部劇看下來,劇情節奏有張有弛,幾個關鍵的沖突節點,也是渲染得十分動人。將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轟轟烈烈的時代潮流盡數呈現。
而觀眾跟隨著楊凱之等主角,跟隨著中國歷史一步步向前。
該劇的絕大多數劇情,展現的都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晚清灰暗歷史,而到了大結局,當主角們命運各自清晰,卻又浮現出那一句——“問蒼茫,誰主沉浮”。
大結局兩位男主先后去世的一瞬間,我內心也是百感交集,流下了唏噓的淚水。
雖然劇集還是有著各種遺憾、不足,但像這么拍,才配得上歷史劇之名。
3:關于演員演技
《人生若如初見》整部劇看完,演員們都用他們的優秀表現打動了觀眾。
尤其是魏大勛,他的表現大大出乎我的預料,不夸張的說,算是一部劇刷新認知。
沒想到,他能把革命志士楊凱之演繹得如此有層次。
這個人物剛出場時身上散發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哪怕身在刑場也透露著一顆赤子之心。
可以作為鏡照的,是他對菽紅的態度。
在楊凱之心里,菽紅從來不是誰的附屬品,他愛的是擁有獨立人格的菽紅,他把新思想帶給她,但并不認為這是施舍,正像他對菽紅說的:無論順流逆流你找到了生存之道,這就是你的主體性,是你的精神、你的信念。
魏大勛演出了人物在殘酷時代里金子一般的心。
哪怕最后舍身赴死,也透著一股傲氣,結局那段演講,更是讓人淚目。
而除了魏大勛,劇中還有三位演員秀出不俗演技。
第一位:白客
白客已經是第二次和王偉合作了。
這次他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一步步為我們呈現出清末實權派人物載灃的各個層面。
最好的一場戲是劇中廣州起義之后,他問梁鄉為什么是這樣一群年輕人起義。
面對梁鄉的答案,白客的臉上、語氣里,有種無言以對的沉默,這個人物還在說話,又像是有種末日將至的死寂。
第二位:周游
李人駿這個人物,在各方勢力間權衡、游走,滑得像只泥鰍。
周游把李人駿的復雜全用眼神和表情的細微變化都演了出來,處處透著李人駿的圓滑狡詐。
他對楊凱只是有幾分真情,所以最后的選擇,更讓人毛骨悚然。
第三位:吳越
要說看下來演技最深不可測的演員,那絕對是吳越。
她飾演的梁鄉母親,身為家道中落的婦人,到最后都守著那點可憐的禮儀臉面。
第一次出場,她歪頭,喝茶,笑容神氣,人物特質一下就立住。
到大結局,她對清王朝垮臺的落寞是真的,對當權者不爭氣的怒氣也是真的。
這樣的角色蠻難詮釋,但吳越卻演得很好,每一個動作表情都拿捏得恰到好處,這才是歷史劇應有的表演。
4、事實證明,《問蒼茫》之后,王偉又拍出像樣歷史劇
提到國產歷史劇,那絕對就繞不開主創的名字。
江奇濤,王偉。
一個是歷史劇編劇大拿,一個上部作品正是評分破9的《問蒼茫》。
但這也是無論是江奇濤還是王偉,都無法拯救歷史劇江河日下的熱度。
哪怕是近年公認的歷史劇佳作《天行健》等,熱度也只是平平。
而對于當下的困境,我們也能看到《人生若如初見》的選擇,不是追求流量熱度,而是回歸,回歸歷史劇本來的面目。
比如,拍出歷史中的青春。
就像導演王偉在幕后特輯中說的那樣,“1900年代的故事也是那一代人的青春故事”。
雖然劇中主角們的背景不同、立場各異,且都有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從未放棄求索,“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初心是好的,未必結果是對的。
但站在歷史長河回望,就不能用上帝視角看那個時代人的選擇。
又比如,拍出歷史的流向。
歷史劇是過去與現在的對話。
而歷史劇最大的勇氣,也是回到那個復雜的年代,在眾聲喧嘩中,找到歷史浪花的流向。
歷史劇的意義,是讓觀眾明白,歷史何以成為歷史?楊凱之所選擇的道路為何能成功,梁鄉又為何注定失敗?
最后讓讓我們回到這部劇的劇名:人生若如初見。
原詩講的是戀人之間的悲歡,對命運悲歡的慨嘆。
但當我們用這首詩的角度來理解故事中的時代,就能明白其背后的悲劇感和宿命感。
亂局之中,所有人都被潮流推著走向各自的道路,沒有人能回到往昔的歲月。
楊凱之最終難免浴血犧牲,梁鄉注定走向失敗,但正是無數人的選擇構成的一朵朵歷史的浪花,共同匯聚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浩蕩洋流。
《人生若如初見》當然不完美,留下了很多遺憾,也有很多值得吐槽的點,但歷史不完美,歷史劇也不可能有完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