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買了本陶然的《人地之間》,有點體會。陶然給出了一個很好的解釋中國經濟的邏輯框架,既能很好的解釋過去的成功,也能很好的解釋如今的轉折。
具體內容這里不展開,大家可以隨意查一下或者問問AI。我想強調的是,他的理論模型對中國經濟的前一段和后一段都能解釋,很完整,至少邏輯是閉合的。
然后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好像近幾年解釋中國經濟的書多起來了。
除了《人地之間》,還有《大國治理》、《置身事內》、《大崛起:中國經濟的增長與轉型》等等。
在網絡上,參照分析日本失去二十年的經驗與教訓也已經成為顯學。
要知道,在十多年前....我記得以前啊,中國學界痛心扼腕:這么強勁的經濟增長,這么高效的經濟成就,西方經濟學無法解釋,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政治經濟學。
我們很多東西自有特色。
西方佬一直唱衰,結果呢,我們一直發展!我們一直發展!我們發展得飛快啊!
這沒法解釋,跟經濟理論完全不對付。就像班上有位同學就是調皮搗蛋、遲到早退,但他考試分數高、成績名列前茅,你把他沒轍。
沒法解釋,知道吧?那些信奉什么芝加哥學派、奧地利學派、貨幣學派、制度學派、供給學派,什么信奉亞當斯密、李嘉圖、哈耶克、米塞斯的都傻眼了。
然后我們好不容易出了幾個能解釋的。
比如胡鞍鋼,他說中國的經濟學是人民經濟學。你看,胡鞍鋼就給出了一個開創性的經濟學概念,成功的解釋了中國經濟的成功。
他在2015 年做客新浪財經《改革問道》時指出,中國經濟總量在2009年其實已經超過美國,然后又在2018年論證中國已經全面完成對美國的超越。
然后我記得還有個經濟學家姚洋,姚洋的理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所謂的中立政府。他論證為啥我們經濟發展這么棒啊,因為我們的政府特別能夠保持中立,不受資本家的裹挾,咱們的政府特別能夠選賢任能。
還有個經濟學家林毅夫,他也創建了一個新的經濟學理論:新結構經濟學,他說政府的引導太重要了。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的,我們政府的作用確實非常重大,只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后者卻是新結構經濟學所回避的。
林毅夫和張維迎以前關于產業政策爭論的很激烈。說實話,我讀張維迎,林毅夫看的不認真,沒有詳細了解新結構經濟學的內涵。只記得他不斷預言不斷預言中國2025年成為發達國家。現在2025年也到了,已經過了五個月。
類似還有一些啊,比如張維為啊什么的,我們不一一列舉。
說到這里,大家有沒有發現,司馬南、陳平、張維維、金燦榮這啥玩意四君子現在似乎也沒啥聲音了?
為啥沒聲音了?大家不喜歡聽了嘛!現實生活焦頭爛額,自然沒時間去湊那些熱鬧。
但是,你現在回頭看,此前他們真的很熱鬧啊!在馬拉松的十公里處論證自己為什么這么領先!
我們的發展成就逼得這些學者不得不進行開創性研究,建立一套嶄新的理論體系去解釋。
那是不是“西方”經濟學真的沒法解釋呢?其實不是的吧。以前我有篇文章就回顧過,現代經濟學框架可以解釋,而且有提醒。
說這些不是為了顯示某些正確。回顧過往的認知,是因為當前我們依然還沒有進行正確的總結。
認知的第一等,當然是正確的預見力,大多數人做不到;第二等,是正確的總結經驗和教訓,哪怕做一個事后諸葛亮也是很好的,事后諸葛亮是好事啊,不是嘲笑。
最下等的,是事后也不做諸葛亮,事后依然死犟死犟。
我們經歷的事情夠多了,我現在判斷一個號主靠不靠譜,告訴大家一個捷徑,我是看三件事的表現。第一,疫情期間的言論,什么國本之爭、什么陛下還不救經濟、什么躺平一類的言論,趕緊屏蔽;第二,日本核輻射海水污染;第三,俄烏戰爭一小時22分。
不過,這招也不好用。因為他們一回頭就抹得干干凈凈,當作什么也沒有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