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神話·英雄·命運——來自意大利普利亞地區的珍藏”特展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行,圖為觀眾體驗數智人“雅典娜”。 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游客在三星堆博物館參觀。圖據三星堆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一對北魏時期的牽手陶俑走紅網絡。 圖據河南日報
圖據天府新視界
□成博 李雨心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博物館以其厚重、穩定的內核,正在不斷逆襲與圈粉。博物館的人山人海里,是否也有你?
現在一到節假日,博物館就大排長龍。未來,如何讓“博物館熱”持續下去,如何讓節假日的熱度轉換成持續的文化溫度?博物館能做的還有很多。
讓“到博物館去”
成為一場深度游
從觀眾的角度看,影響一次博物館參觀體驗的,首先是博物館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從觀眾最切身的感受方面看,博物館的管理和服務可以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節假日博物館“預約難”,怎么破題?博物館實施預約參觀,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遏制黃牛。但相對有限的預約名額與節假日暴漲的參觀需求之間,仍然難以取得平衡。在現有的高峰期延長開放時間等舉措之外,讓博物館預約系統更加精細化或可破解矛盾:本地游客的參觀更多側重于拓寬視野的臨展,外地游客卻更傾向于講述本地歷史的常設展,在預約環節若能將展覽、展廳分開,讓觀眾按需預約,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分流,避免通票造成的資源浪費,滿足更多樣化的參觀需求。
如何讓“野生講解”成為博物館的“有生力量”?專職講解人員不足,與當下觀眾深度參觀的需求嚴重不匹配,也為各種“野生講解”創造了土壤,各種戲說內容被當作史實講給遠道而來的觀眾。實際上,這些“野生講解”中多數是持證導游,之所以出現講解質量參差不齊,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指導。博物館不妨將這些力量利用起來,通過組織集中培訓,普及文博常識、統一對歷史問題的認知,乃至通過審核講解詞等方式,讓這些“野生講解”變成博物館的補充力量。在此基礎上,各類講解志愿者、文博領域專家、文博愛好者,都可以經由統一培訓之后參與到博物館講解中。最大程度滿足觀眾的好奇,回答他們個性化的問題,這才是面向未來的博物館講解應該有的樣子。
面向未來,不僅僅意味著酷炫的黑科技,更應該體現在管理服務方面的精細化、人性化,讓“到博物館去”成為一場能夠說走就走的深度游。
多樣化文化表達
讓體驗更豐富立體
管理和服務的提升解決的是“準入”問題,而當觀眾進入博物館后,博物館在文物陳列與歷史展示之外的創新同樣值得期待。如何通過多樣化的文化表達,讓參觀體驗更豐富、更立體?
“再造”體驗流程,成為擼起袖子就能參加的文化體驗。織布、制鹽、造紙、印刷……在過去,許多博物館對傳統工藝的介紹往往止步于展板上的流程圖示,觀眾看后往往一知半解。網絡博主李子柒之所以能持續圈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將過去被認為沒有看點的非遺技藝流程呈現在觀眾面前。面對日漸強調參與體驗的當下觀眾,博物館不妨也選擇一兩項最具代表性的工藝,讓觀眾在觀看與觸摸之外,參與制作過程,從而更好地展示古老智慧。
用好館藏資源,講一場可進入的文博故事。伴隨虛擬現實、全息投影、裸眼3D等技術的普及嘗試,更精彩的劇情,正成為觀眾新的期待。在劇情發展中,感受文物價值,也了解一方土地的古今之變。足夠精彩的虛擬文博宇宙,在很大程度上能對線下一票難求的博物館起到分流作用,進而實現參觀與體驗的同步提高。
在文化價值之外
收獲更多情緒價值
對于現在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來說,一次博物館參觀,在單純的獲取歷史文化信息之外,還希望從中找到一些情緒價值。如何讓古老的文物說出流行語、如何讓觀眾在文化價值之外收獲更多情緒價值?
面向未來,情緒價值的引導,是讓文物活起來的應有之義。洛陽博物館的雙人牽手陶俑被視作手牽手一起走的“好姐妹”出圈,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沉思羅漢”雕塑以“無語菩薩”的諢號進入年輕人的表情包……博物館里的文物并不只是時代的見證,它們同樣能夠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種情緒,可以是當下生活的對照組。擺脫按照年代和文物類型分組的展陳邏輯,將單個的文物按一定的主題組合成特定場景進行展陳,或許是未來博物館基礎展陳布置可以嘗試的新方向。讀書寫字、點茶插花、打鐵燒瓷、種地捕魚,古今共通的生活與勞動場景,能夠與當下人的生活、工作、娛樂形成對照,在更具代入感和切身性的參觀過程中收獲更多的體驗與感動,也能更確切理解文物所承載的意義與價值。
這種情緒,更可以是現代人生活壓力的宣泄口。清代學者譚獻在論詞時有“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論斷,放在現代人對博物館的參觀中同樣適用。前人留下的一件件文物,除了其本身所連帶的文化、藝術價值之外,也要容得下后人的解讀與理解:“題字愛好者”乾隆皇帝在宋徽宗趙佶的《方丘勅卷》上題寫評語,卻成了現實中“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的書法大賞;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經穴漆人,意外成為廣大“打工人”的去班味神器……這些在策展團隊意料之外的解讀與延展,事實上也參與到文物時代價值的構建之中。
在博物館的一方天地中,與歲月長河中的“時空盲盒”相遇,人們見歷史、見文化、見古人,也借由時光的折射見世界、見自身。文物帶來的不是冰冷的“說教”,而是意料之外的“共情”。
無論社會如何快速變化,博物館依舊是一座連接歷史、當下和未來的橋梁。所以,在博物館中慢慢看吧,或一眼千年,或一見如故。
據“天府新視界”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