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我們將迎來端午節。在古代,端午節被視為"惡月惡日",存在很多的安全禁忌。這些安全禁忌講究,放在今天,仍具有警示意義,值得了解,一起來看看吧!
一、端午"三不摸"
1.不摸雄黃酒
白娘子喝了雄黃酒現原形,可以說《白蛇傳》讓雄黃酒家喻戶曉。但少有人知,雄黃"煉服殺人"。現代研究證實,其含砷化合物,接觸容易刺激皮膚,引發皮膚疾病。
2.不摸陌生草藥
端午節有插艾草、掛菖蒲的習俗,意在驅邪避毒。但老祖宗也常告誡我們“路邊的野花不要采”,因為許多植物可能有毒。
比如夾竹桃全株有毒,滴水觀音莖葉汁液含草酸鈣結晶,誤觸會導致皮膚瘙癢、紅腫等。
夾竹桃
此外,"端午百草都是藥"的說法,導致每年都有誤摸、誤食草藥、蘑菇等中毒事件。
古人說,采藥需"識者相隨"。
一般來說,野外采藥,避免獨自一人行,這不僅是為了更好地“尋藥、辨藥、識藥”,更是為了以防萬一。
3.不摸臟東西
端午節有“洗草藥浴”的習俗,意在清潔身體、驅除病邪。古人雖不懂微生物學,卻通過“忌碰污穢”的禁忌,規避了夏季高發的疾病風險。
細菌、病毒,是我們看不見的敵人。端午前后氣溫攀升,細菌繁殖速度快。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更需警惕的是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臟東西”。外出時,可以隨身攜帶洗手、消毒液,接觸公共物品后及時洗手、消毒。
二、端午節“三不去”
1.不去未知水域、深水區
大家所熟知的是,端午節賽龍舟,尤其是在南方地區,每年端午節還未到,人們開始緊鑼密鼓地為賽龍舟而做準備。
賽龍舟離不開水,熱鬧的場景,總會讓很多人忘記了水的可怕危害,以為隨意下水游玩,皆是歡樂。
在民間,有句話說"水鬼索命",這是古人對水的危險的重要警示。事實上,不管什么時候,水域對人永遠存在著安全隱患。端午節到,此時已經入夏,江河水位漸漲,隨意下水,可能會因為各種意外而造成溺水,死亡。
所以,端午節期間,想體驗民俗,可以參加專業組織的龍舟活動,選擇正規游泳場所,避免獨自一人到未知水域、深水區游泳。
2.不去陰暗潮濕處
《夏小正》曰:“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端午時節的溫濕度正是蟲媒傳染病高發期。古人所謂"五毒出沒"的墻角、地窖等場所,確實是蜱蟲、恙螨等的棲息地。所以,盡量不去陰暗潮濕處,且避免長時間停留。
3.不去人群密集處
《帝京景物略》曾這樣描寫:“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曰避毒也。”
端午節車馬喧闐,人來人往,但醫書同時警告此時"疫氣易傳",所以盡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三、端午"三不吃"
1.不過量食粽
粽子雖香且好吃,但是糯米黏性大,消化速度慢,不宜過量食用,尤其是老人小孩需謹慎。
另外,肉粽、蛋黃粽脂肪含量高,老年人、兒童及消化不良者,都需要注意,避免過量食用。
另外,粽子一般是"即煮即食",因夏季食物易變質。常溫存放時間過長,粽子菌落總數超標,食用容易腹瀉、腹痛等。
2.不吃生冷食物
農歷五月,正值春夏交替之際,人體尚處于對季節變換的適應階段,機能調節尚未完全到位。此時氣溫迅速攀升,為病毒、細菌的滋生繁衍提供了溫床。所以,在民間素有“禁寒飲”的說法,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醒人們,要注意飲食,以護體安康。
在端午的餐桌上,海鮮和涼拌菜是常見的美味,如生魚片、醉蝦等,但它們也是高風險食品。海鮮可能攜帶各種細菌和寄生蟲,若未經徹底煮熟,食用后容易引發疾病。
而涼拌菜在制作過程中,若食材處理不當或衛生條件不佳,也容易滋生細菌。所以,在端午節這個充滿美食的節日里,盡量避免生冷食物,尤其是腸胃消化不好的人群。
3.不吃過量咸貨
古人制咸鴨蛋本為保存需要,但《飲膳正要》提醒"味過咸傷腎"。我們應該盡量減少重鹽、重口味食物的攝入?,如咸鴨蛋、咸肉等,避免過量。
端午節期間,人們喜歡用咸鴨蛋、臘肉等制作餡料,制作美食,高鹽、高油食物,容易誘發疾病,尤其是對肥胖、中老年人來說。
總的來說,端午節許多看似神秘的禁忌講究,實則都是充滿警示意義,這是老祖宗在長期生活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它提醒著我們,在享受節日歡樂的同時,也要關注自身安全與健康。
對此,你又怎么看呢?
你們家鄉,還有哪些特別的端午禁忌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那些不為人知“老習俗”~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