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晨曦漫過黃土高原的溝壑,當暮色浸染江南水鄉的稻田,總有一群年輕人的身影穿梭在田壟村巷間。他們是選調生,一群將青春錨定在基層大地的追夢者——以土地為紙,以腳步為墨,用赤誠之心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寫下一行行永不褪色的詩。這詩里,有扎根泥土的堅守,有破繭成蝶的成長,更有與時代同頻的熱血擔當。
一、俯身泥土:在阡陌縱橫間讀懂基層
選調生的故事,往往從一雙沾滿泥土的膠鞋開始。告別校園的象牙塔,他們走進炊煙裊裊的村落,在田埂地頭與老鄉嘮家常,在村部會議室里聽百姓訴心聲。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也是最真實的考場。當他們幫農戶解決滯銷的果木,當他們在暴雨夜轉移受災群眾,當他們為村里爭取到第一筆產業扶持資金,那些曾經停留在書本上的"鄉村振興",便化作了掌心的老繭與腳下的印記。在貴州深山的苗寨,選調生帶著村民修路,磨破了一雙雙解放鞋;在東北雪原的村落,選調生為推廣棚室蔬菜,挨家挨戶演示溫控技術。他們懂得,唯有把自己"種"進土地,才能讓理想在現實中生根。
二、破繭成蝶:在磨礪淬煉中書寫成長
基層的泥土,不僅滋養理想,更錘煉筋骨。初來乍到的"書生",要學會用方言與老鄉溝通,要在家長里短中調解矛盾,要在資源匱乏時蹚出發展新路。這種轉變,恰似破繭成蝶的陣痛,卻讓青春在摔打中煥發韌性。
基層工作沒有捷徑,只有用真心換真情。這樣的故事,在選調生群體中俯拾皆是:有人在防汛一線扛過沙袋,有人在脫貧攻堅時熬白了頭,有人為了產業調研跑壞了摩托車輪胎。他們在瑣碎中學會統籌,在"急難險重"的考驗中變得果敢,曾經的青澀學子,終成能挑重擔的"多面手"。
三、薪火相傳:在時代征程中續寫榮光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選調生的身影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他們是政策落地的"翻譯官",將惠民舉措轉化為百姓能懂的"土話";是創新發展的"先鋒隊",用知識與視野激活鄉村潛能。在鄉村,選調生引入電商直播,讓千年古村的手工藝品走向全國;在賽上江南,選調生團隊規劃"光伏+養殖"產業帶,讓戈壁荒灘變身致富沃土。
更動人的是精神的傳承。許多選調生會提起自己的"引路人"——那些扎根基層數十年的老村干部。"王書記教我認莊稼,李主任教我算民生賬,他們身上有最樸素的為民情懷。"如今,年輕的選調生們接過接力棒,用新媒體宣傳家鄉美景,用專業知識破解農業技術難題。他們讓青春在與土地的交融中,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暮色中的鄉村,炊煙與星光交織。選調生的辦公室里,燈還亮著,有人在整理村民的訴求清單,有人在繪制產業規劃圖,有人在給留守兒童輔導功課。窗外的田野寂靜,卻孕育著無限生機——正如他們筆下的詩行,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滾燙:那是把個人理想熔鑄于家國情懷的信仰,是用青春熱血回應時代召喚的擔當。
土地為紙,青春為筆,他們的詩行仍在繼續。當若干年后回望,這些扎根基層的歲月,終將成為新時代畫卷上最生動的注腳——因為真正的詩,從來不在象牙塔的書齋里,而在泥土芬芳的大地上,在億萬人民奮斗的征程中。(高縣政協:何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