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濟南報道
近日,在山東女子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舉辦的畢業設計展上,一件特別的“小發明”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看起來像一塊創可貼,卻能幫助糖尿病兒童進行自動監測和給藥,還能讓他們的治療過程“隱形”。
山東女子學院應屆生滕甲彬和他針對1型糖尿病兒童群體所做的“雙C”隱糖化設計。
靈感源于生活痛點
這是針對1型糖尿病兒童“雙C”治療(雙C指的是CSII胰島素泵和CGMS動態血糖儀)所做的隱糖化設計,產品的設計者是山東女子學院產品設計專業應屆生滕甲彬。據他介紹,之所以關注這個群體,源于自己的母親就是糖尿病患者。
“你知道嗎,患有1型糖尿病的孩子,每天要扎6-10次手指測血糖,手上扎滿了就得扎腳。”說到這里,這位大男孩漲紅了臉,說話聲音也變得激動起來。
滕甲彬表示,更讓人心疼的是,這些孩子常因在學校測量血糖、打胰島素,而被同學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有個叫點點的小朋友曾對媽媽說:“如果我沒得這個病就好了。”
但據一組最新的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眾多,約每10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我國1型糖尿病高發于10至14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過去20年間15歲以下人群的發病率增長了近4倍。
了解到糖尿病兒童的困境,滕甲彬就有了幫助這些孩子們“隱形”治療的想法。
像“隱身衣”一樣的醫療穿戴設備
在畢業設計展上,滕甲彬向前來觀展的師生介紹,他設計的這套設備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硬幣大小的血糖監測貼片和一個微型胰島素泵。最神奇的是,他們都能完美地“藏”在衣服下面。
“我們采用了醫用硅膠仿生外殼,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膚色定制,實現‘主動隱藏’。”滕甲彬邊說邊展示樣品,“這樣孩子們上體育課、游泳的時候都不用擔心被看到。”
設備還配有一個家長專用的手機APP。
“以前很多家長要輪流夜班,凌晨三四點起來給孩子測血糖(糖尿病患者夜間血糖控制良好,也沒有低血糖發生,而清晨空腹血糖明顯升高的現象,也被稱作“黎明現象”)。”滕甲彬解釋道,現在血糖數據會自動上傳到家長手機,家長能遠程監控孩子的血糖波動。
除此之外,滕甲彬還做了一個可持續性設計。
據他介紹,傳統的動態血糖儀一般使用14天就要扔掉,但他的設計則是引入最新的壓電微泵技術,讓設備更加小巧便攜。通過把傳感器和FPC軟板(柔性電路板)、電池分離開,到期僅更換傳感器就可以,能節省下來不必要的開支。
從設計到實踐的挑戰
在山東女子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指導老師楊楊的協助下,滕甲彬聯系到兩位濟南本地的患兒進行測試。“效果超出預期。”他興奮地說,“孩子們反饋佩戴后跑跳自如,睡覺時也沒有不適感。”
但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楊楊坦言:“醫療穿戴設備的落地需要突破很多技術壁壘,包括專利申請和臨床數據的驗證,學生也正積極推進后續工作。”
“設計來源于生活。我們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需求,滕甲彬的作品展現了扎實的專業能力,更體現了他的人文關懷。”楊楊說。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山東女子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的畢業作品展上,應屆生們把黃河生態、兒童友好、老齡化服務等社會熱點統統“裝”進了自己的畢業作品里。
該校數字媒體藝術教研室教師宋書利表示,今年學校依然融合了“一老一小”和服務地方的特色,結合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鍛煉到怎樣能夠共情老人、共情孩子,同時也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應對兒童新興產業發展的社會現象。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