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某一天,余華與好友在街頭閑逛時,偶然目睹了這樣一幕:
人聲鼎沸的鬧市中,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踉蹌著穿過人群。他淚流滿面,眼中只剩絕望。
這個痛哭的身影讓余華怔在原地,恍惚間,兒時的記憶翻涌而來:
那時他家對面的醫院供血室里,總有人進進出出,靠賣血換取活命錢。
有人耗盡半生于此,直到身體垮掉,再也賣不出血時,只能掩面啜泣。
眼前這位老人,就這樣與那些因賣血而佝僂的背影漸漸重合,最終被街角的暮色吞沒。
這個畫面在余華心頭久久縈繞。之后,他以此為題材創作出小說《許三觀賣血記》。
書中,主人公許三觀是個普通的小人物,沒有家世背景,更無過人智慧。
命運一次次將他逼入絕境,他只能靠賣血來庇護家人。即便如此,他依然以堅韌在苦難中拼出一條生路。
一位讀者看完《許三觀賣血記》后,感慨萬千:
這本書寫的,就是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故事,雖然我們不需要賣血,但在困境中的彷徨痛苦和奮力掙扎,卻像極了許三觀。
我們每個人都在命運的跌宕中摸爬滾打,在生活的荊棘叢中倔強前行。
經歷人生的千錘百煉,才明白:
普通人想要扭轉命運的羅盤,就要學會轉念。
許三觀是絲織廠的送繭工,微薄的收入僅夠糊口度日。
一次回鄉探親,爺爺提起他父親生前賣過幾次血,村里年輕人也去城里賣血,他們用賣血的錢蓋房子,娶媳婦……
對窮苦人而言,賣血是迫于生計的無奈之舉,也是與命運博弈的最后籌碼。
爺爺的話在他心里深深扎了根,他決定去試一試。
第一次賣血很順利,而賣血掙的35元,相當于他幾個月的工資。
他用這筆錢娶了媳婦,完成了人生大事。
這次經歷讓他嘗到了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走上了賣血這條路。
兒子闖了禍,他賣血賠錢;
饑荒年月,孩子們餓得面黃肌瘦,他靠賣血帶著家人去飯館飽餐一頓;
鄰居糾紛、孩子工作調動、看病求醫……只要遇上難事,他就去賣血。
直到有一天,他因賣血過多暈倒在醫院門口。醫生為他輸血時再三警告:“再賣血就是賣命了。”
那一刻,他終于明白:賣血看似解了燃眉之急,實則將自己困在更深的貧窮循環中。
此后,他徹底放棄了賣血的念頭,開始為下一代謀劃真正的出路。
他堅持讓兒子們接受教育,讀完中學。
當上山下鄉運動開始時,許三觀鼓勵他們:下鄉鍛煉,增長見識。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曾經把賣血當作唯一解的許三觀,如今學會了用全新的思維為家人爭取未來。
其實,許三觀的經歷,何嘗不是你我的縮影?
我們自以為找到了翻身的捷徑,結果越拼命離目標越遠。
直到很久以后才發現,原來困住自己的,是一直堅持的錯誤觀念。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
所有困難的問題,答案都藏在另一個更高的層次里。
只有跳出狹隘的認知局限,才能走出自己圈定的人生半徑,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當你眼界開闊,認知躍升,人生的邊界自會悄然拓寬。
作家三毛曾說:
偶爾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種情感的宣泄,也無不可。但習慣性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
書中的許玉蘭,就是一個滿身怨氣的人。
她相貌出眾又能干,卻嫁給家徒四壁的許三觀,始終心有不甘。
每次與丈夫爭吵幾句,她便坐在門檻上哭天抹淚:
抱怨自己命太苦,埋怨老天不開眼……
平時為些小事哭鬧,許三觀大多忍了。
可當“兒子不像爹”的風言風語傳開時,許玉蘭不僅不知收斂,反而逢人就哭訴自己的委屈。
結果,她年輕時與何小勇的風流往事被翻了出來。
有人指指點點說許玉蘭不守婦道,也有人嘲諷許三觀太過窩囊。
夫妻倆為此大鬧一場,感情一度降到冰點。
待到文革風起,這事更是被人拿來大做文章,大字報上添油加醋,把她說得十分不堪。
許玉蘭百口莫辯,只能任人剃了陰陽頭,站在街口接受批斗。
經此一劫,許玉蘭才意識到:是那些脫口而出的抱怨讓本就不易的日子更加艱難。
此后,她遇事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學會了沉著應對。
那年鬧饑荒,別人都在唉聲嘆氣,唯獨許玉蘭從容不迫。
原來,她早有準備:每日做飯時省下一把米,買菜時攢下一分錢。
多年存下的糧食和積蓄讓全家安然度過了難關。
生活中,我們也曾做過許玉蘭,面對困境時,總習慣性地在原地抱怨,卻遲遲不愿跨出改變的第一步。
最終被“慣性思維”的枷鎖禁錮,在掙扎中越陷越深。
聽過一句話:
思維一旦形成了定勢就很難擺脫,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們的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事事不順,并非時運不濟,而是被自己固化的思考方式所困。
當你學會跳出思維定式,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問題,再棘手的局面也會迎刃而解。
許三觀幼年喪父,母親改嫁,只有年邁的爺爺與他相依為命。
直到成家后,妻子為他生下三個兒子,他才初次嘗到幸福的滋味。
他盼著一家人安安穩穩過好日子,可命運偏不如他愿。
大兒子一樂九歲那年,他才知道,自己含辛茹苦養育九年的孩子,竟不是親生骨肉。
街坊鄰居背地里譏笑他是“活王八”,都等著看一場“拋妻棄子”的好戲。
憤怒與屈辱讓許三觀一度痛苦不堪。
但他并未沉溺于怨恨,他明白,傷痛已成過往,而多年的父子親情比血緣更重要。
許三觀選擇放下過去,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
可安穩日子沒過幾年,又遇上大荒年。
沒米下鍋,許三觀就去城外采野菜、磨玉米粉,給孩子們熬稀粥;
過節時,在玉米粥里放一些珍藏許久的白糖,一點點甜味讓灰暗的生活多了一些暖意和期盼。
好不容易熬過苦日子,一樂卻被查出嚴重肝炎,必須立即去上海的大醫院治療。
面對高額醫藥費,許玉蘭一夜愁白了頭。
許三觀挨家挨戶借錢,說盡好話,鞠躬道謝。
可借來的錢仍是不夠,他便變賣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終于湊齊了醫藥費,救回一樂。
辛苦奔波了大半輩子,許三觀終于苦盡甘來,三個兒子都在城里安家立業,他和妻子攢下的錢足夠安穩度過晚年。
正是強大的內核,讓許三觀頂住閑言碎語,抗住命運碾壓,扭轉了人生方向。
馮唐在《在宇宙間不易被風吹散》中寫道:
每個牛人都要有個穩定的核,這樣在宇宙間才不易被風吹散。
行走于世間,誰不是傷痕累累?誰不是扛著苦難負重前行?
但那些委屈、痛苦與挫敗,終將淬煉出生命的韌性。
當你鍛造出強大的精神內核,便能守住自己的節奏,于風雨飄搖中無畏無懼,最終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遼闊坦途。
作家王安憶曾說:
余華的小說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許三觀正是一個在時代夾縫中掙扎求存的普通人。
在與命運的較量中,他也曾走過彎路,身陷低谷,甚至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他始終在困局中尋找微光:
迷茫時拓寬認知,點亮混沌的人生;
困頓時打破思維,找到生命的出口;
動搖時鍛造內核,讓心性扎根生長。
他用一生證明,普通人想要出頭靠的不是僥幸,而是持續的反思與認知的升維。
真正的英雄主義,不是順境時的無限風光,而是絕境中的堅守、破局與覺醒。
愿我們都能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在穿越迷障后,抵達人生的遠闊之地。
作者 | 王曉,左手親子,右手寫作,心安且寧。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簽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