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時,我在老家小鎮工作了一段時間。
那是我最痛苦的時候。
拿著一份只能糊口的工資,每一天麻木地處理手頭的工作,看不到發展前景。
為此,我郁郁寡歡。
思前想后,我決定去北京工作生活。
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是我一生中做得最正確的選擇。
耳濡目染下,我慢慢構建了自己工作的底層邏輯,從此在媒體行業穩穩扎根。
環境,具有能量性。
人在低谷時,如果靠自己沒法改變,那真的應該換個環境。
去到新的地方,去認識新的人,好運氣、新機遇也會跟你撞個滿懷。
三毛在《送你一匹馬》里寫道:“出發,總是好的,它象征著一種出離,更是必須面對的另一個開始。”
樹挪死,人挪活。
不順時,換一個地方即換一種命運。
01
香港財經作家梁鳳儀有個同鄉,叫阿秀。
90年代,鄉里很多姐妹趁著商業熱潮,都出去做生意,有人去義烏,有人去廣東……
當時姐妹們,都叫阿秀一起去闖闖。
阿秀考慮一番之后,還是拒絕了。
她留在了老家,在一個小旅館當服務生,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掃、整理房間。
這樣的好日子并不長久,兩年后,旅館就倒閉了。
鎮上就業機會太少,一直沒找到新工作的阿秀,最后只得去菜市場賣菜。
當初出去闖的姐妹們,后來有的買了汽車,有了在外地買了房,日子都越來越紅火。
阿秀的生活卻始終沒有起色,反倒日漸困頓。
人有時最怕的,不是在外頭撞了多少南墻,而是在老環境里廢掉自己。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目之所及都是舊人、舊事物,沒有新的信息輸入,沒有新的機會觸達,日子容易一成不變起來。
博主@老胡拍過視頻,展示過他在城市和在老家的兩種生活。
在城里,他早上起來,簡單洗漱,步行幾分鐘去樓下超市購買生活用品。
之后,他就能將大部分時間用來創作腳本、剪輯視頻。
可在村里,他每早都得穿過大半個院子,到廚房里燒洗漱用的水。
去趟集市,不得不在泥濘的小路上,騎半個小時的自行車。
在集市上一番討價還價,臨近中午他才拎著菜回到家,又要開始準備午飯。
落后的環境,匱乏的交通,總是讓他要用更多時間,去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不同的地方,滋養力是不同的。
能量足的環境會托舉你,如死水般的環境會讓你沉淪。
改變自己,從改變環境開始,如此,生活和事業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02
蔣勛多次呼吁年輕人:人一定要走出去才行。
這是他的親身經歷。
70年代,蔣勛在歐洲讀書,平日里生活就是學校與宿舍兩點一線。
那時候他在寫關于文藝復興的藝術史,遇到了很多問題,很是沮喪。
老師問他:“你有沒有去過意大利?”
蔣勛說還沒有。
老師說:“你沒有在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前熱淚盈眶過,你怎么敢寫他?”
后來蔣勛在意大利住了一個月。
這次的經歷讓他大開眼界,每天都有新鮮見聞,他只感覺自己有使不完的勁,整個人的狀態都好了很多。
一味拘泥于狹小的一方天地,思維、心態也會受困于逼仄的生活。
新地方里,一切都是新的。
在老地方,你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時,那就換個環境。
當你走出狹隘的一隅時,心境也會豁然開朗。
1921年,海明威從美國移居到巴黎。
在這里,他結識了許多文學界的名人,與菲茨杰拉德、龐德、喬伊斯等人經常一起交流,共同塑造了“失落的一代”的文學主題。
巴黎的生活培養了他“省略的藝術”,海明從塞尚的畫作里學到了冰山寫作的技巧。
同時,巴黎的街道、公園和咖啡館為海明威提供了豐富的觀察素材。
海明威就像本雅明筆下的“漫游者”一般,捕捉城市的細節與人性百態,《太陽照常升起》這部他的成名作也應運而生。
巴黎成就了海明威,這也是為什么海明威會把巴黎形容成流動的盛宴。
人,如一汪清水。
一味待在原地不流動,只會慢慢地干涸、腐臭。
只有融入江河,闖進湖川,去到大海里,才能為生命匯聚起那份不可或缺的能量。
03
在北京時,我認識很多北漂者。
有從南方小城市過來創業的,有從西部山村過來工作的。
說實話,不是每一位北漂者都會夢想成真,他們大多數人卻不后悔這段經歷。
一位報社編輯就告訴我:這里的人,思考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速度,都讓我感到巨大的壓力和刺激。但正是這種壓力,讓我在一年內的成長超過了過去五年的總和。
人,是社會性動物。
我們與誰打交道,決定了自身的成長速度。
作家劉永兵曾坦言,自己有過一段特別迷茫的時期。
每天過得庸庸碌碌,總是想要做出改變,卻又不知從何做起。
直到某天,他看到一句話,頓覺醍醐灌頂:
“當你身邊一直圍著你所熟悉的那幾個人,接收你所熟悉的那幾個觀點和認知。你憑什么認為現在的你,能夠比過去的你,擁有更好的生活?”
如果一直窩在老地方,你愁來愁去,人還是那些熟悉的人,貧窮還是眼前的貧窮。
只有到一個新環境里,鏈接上不同的人,人才會煥然重生。
加拿大設計師多夫·查尼被同行譽為“被上帝眷顧的設計師”。
但他本人對此卻不以為意,“根本不用勞煩上帝,當我看到一種設計在10個地區流行,我沒理由不相信它不會在第11個地區大受歡迎。”
回看了他的發家史,你就理解了他這句話的深意。
多夫·查尼的老家蒙特利爾是一個閉塞的城市,彼時他的設計風格,只能借鑒周圍人的穿衣風格,單一而枯燥。
多夫·查尼覺得困在老家看不到希望,從此開始四海為家。
他到全球四處定居,與各地的設計師進行觀點碰撞,革新自己的設計理念。
在異域鄉村里,在不同文化的城市,他一有時間就去參考當地的風土人情,接觸不同的設計風格,為自己的設計注入新鮮血液。
不久之后,他的設計便在當地火了起來,而后在全球大放異彩。
人生陷入瓶頸時,一定要及時換個環境,去見一些人,去看一些景。
有了互動、有了碰撞,甚至有了傷害,你才能有感觸、有思考、有成長。
羅翔老師說過一句話:“人必須出門,必須社交,必須去體驗不同的事物,見各種各樣的人,腦子才會思考,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在活著。”
改命的契機,往往不在此處,而在彼處。
待在老地方,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都可預見的。
只有騰挪個地方,生命中的精彩與希望方可投射進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