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嘉慶掌權,和珅迅速倒臺
1799年2月初,名義上是嘉慶三年,實則仍是乾隆六十三年。彼時的北京城天寒地凍,89歲的太上皇乾隆染上輕微風寒,這本是尋常之事,朝野上下皆未太過在意,畢竟乾隆向來身體康健,眾人料想這點小恙不足為患。
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悄然轉動。轉過年來,大年初二下午,乾隆病情突然急劇惡化,很快陷入持續性昏迷,幾個時辰后,這位大清國的最高權力者停止了呼吸,一個時代就此落幕。
文武百官匆忙趕回家中換上喪服,此時,一個共同的疑問縈繞在他們心頭:沉默三年的新皇帝嘉慶,會如何處置乾隆朝的第一紅人——和珅?回顧過去三年,這是極為特殊的太上皇時代。
三年前,即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85歲的乾隆正式將皇位傳給嘉親王永琰。自那以后,雖然年號改為嘉慶,但軍國大事依舊由乾隆安排,宮中也繼續沿用乾隆年號,形成了“天有二日、國有二君”的罕見局面。
在此期間,嘉慶皇帝的治國理念無人知曉,他對待先皇舊臣的態度也難以捉摸。從以往的表現來看,嘉慶為人溫和穩健,眾人猜測短期內或許不會有大的變動。
然而,乾隆駕崩僅僅一天后,局勢便發生了巨變。大年初四上午,嘉慶皇帝一道諭旨,如驚雷般在朝野炸響:著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九門提督和珅免去本監各職,不得任子出入。
這一消息讓眾人震驚不已,老皇帝尸骨未寒,新皇帝竟要懲處前朝最得寵的大臣,而且還是在國喪期間,如此迫不及待,足見嘉慶對和珅早已心懷不滿。
當日下午,新的諭旨下達,嘉慶開始清算和珅的舊賬。他指出,太上皇晚年時白蓮教匪徒遲遲未能平定,如今看來,皆是奸臣當道所致。這一表態,無疑為處理和珅案定下了基調。
和珅專政二十余年,權傾朝野,他勒索納賄、排斥異己,早已結怨于天下,只是憑借乾隆的寵幸才得以橫行無忌。如今嘉慶擺明態度要清算,那些平日里對和珅不滿的官員紛紛站出,舉報其罪行。
大年初五,禮科給事中王念孫、廣興,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等人先后上書彈劾和珅。此后,案情進展迅速,初八,嘉慶下旨逮捕和珅,并著手抄家。
僅僅十天之后,審判便宣告結束。正月十八,乾隆尸骨未寒,嘉慶便賜和珅一條白練,令其自盡。從乾隆駕崩到和珅被賜死,整個過程僅用了14天,相比康熙鏟除鰲拜的49天準備時間,嘉慶處置和珅的速度堪稱驚人。
二、罪名背后的政治考量
和珅被查辦的罪名,頗值得玩味。眾人皆知和珅是超級貪官,然而朝廷公布的20條大罪中,與錢直接相關的雖不少,但卻并未明確指出其貪污。
僅有兩條大罪提及和珅擁有巨額財產且來源不明,即“藏銀衣服數逾千萬”和“藏金32,000余兩,銀300余萬兩” ,且這兩條本質上是同一類問題,均是說和珅家中財富遠超其俸祿所得,但并未直接定性為貪污。
其余大罪,大多圍繞和珅“逾越臣子本分”,在專制皇權時代,這可被解讀為有不臣之心,足以構成殺頭之罪。
其中第一條大罪,嘉慶稱自己被乾隆冊封為皇太子尚未宣布時,和珅就在初二日向自己呈先帝如意,以擁戴自居。這本是和珅想提前示好,卻成了嘉慶最痛恨的罪名,足見嘉慶對和珅的不滿已積壓許久。
其他諸如騎馬直入圓明園、乘轎進入大內、娶出宮女子為次妻、任意閹割各路軍報、在乾隆病危時談笑如常等罪名,部分是乾隆曾賜予和珅的特權,部分則屬于誅心之論。
以“談笑如?!睘槔?,和珅作為官場老油條,深知乾隆駕崩后自己處境危險,絕不可能在此期間談笑自若,但朝廷欲加之罪,和珅也無力反駁。
嘉慶選擇這些罪名查辦和珅,背后有著深刻的政治考量。如果以貪污罪論處,必然會牽扯出眾多行賄官員,進而揭開盤根錯節的腐敗網絡。
和珅當權二十余年,與之有瓜葛的官員成千上萬,一旦深究,必將引發官場大地震,造成人心惶惶的局面。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處理洪武四大案時,大肆株連,導致官員人人自危,國家行政幾近癱瘓,這一教訓歷歷在目。
嘉慶明白,此時他需要穩定朝局,盡快樹立自己的權威。因此,他通過這份罪狀向天下傳遞信號:此次只懲處和珅一人,其余從者概不追究。和珅也深知局勢,對指控一一承認,極為配合。
當大臣們建議以大逆罪將和珅凌遲處死時,嘉慶最終選擇賜其自盡,這已是對大臣較為寬大的處理方式。
和珅良好的認罪態度,也換來了家人的平安,他的長子豐紳殷德雖被撤掉伯爵,但后來因平定白蓮教,嘉慶大赦天下,又將伯爵爵位歸還,甚至還晉升為公爵,雖然后來公爵頭銜因種種原因被撤,但嘉慶仍讓其養子世襲三等輕車都尉,可見嘉慶有意縮小打擊范圍。
嘉慶如此處理和珅案,是因為和珅與乾隆關系過于密切。若將和珅案徹查到底,乾隆盛世背后的諸多丑事必將被一一掀開,這不僅會損害乾隆的圣德,也會影響嘉慶統治的合法性。
因此,嘉慶選擇適可而止,讓天下人認為和珅之死是其咎由自取,與先皇和滿朝文武無關,從而維護朝廷的穩定。
三、和珅的奇跡般崛起
和珅的崛起堪稱奇跡,其官場晉升速度冠絕大清。乾隆四十年秋天(1775年),乾隆出巡山東。在出行途中,乾隆有拉開轎簾與隨行侍衛聊天的習慣。一日,他注意到一張新面孔——一位20多歲、長相白凈清秀、騎馬風度翩翩的侍衛。
乾隆與他攀談起來,得知此人名為和珅,26歲,鈕祜祿氏,進宮當差三年,剛被選為乾清門侍衛,此次是第一次陪皇帝出差。
和珅的風度讓乾隆頗為欣賞,普通人初次與皇帝交談,往往緊張結巴、惶恐不安,而和珅言語流利得體,態度恭敬從容。乾隆追問他是否讀過書,和珅曾參加過鄉試但未中舉。
當乾隆讓他背誦文章時,和珅竟將8年前應考的答卷全文流利地背誦出來,這一本事令乾隆大為震驚。當晚,乾隆便派人調查和珅的底細。
和珅出身滿洲正紅旗,父親常保曾任福建都統,官階頗高。和珅畢業于咸安宮學,這是專為上三旗官員子弟設立的貴族學校,他雖出身下五旗,但通過關系得以入學。
不過,和珅少年時代并不順遂,父親早亡,失去了庇護。乾隆看過履歷后頗為滿意,隨即派了幾件差事讓他歷練,和珅辦事細致周到,深得乾隆歡心。
然而,和珅的晉升之路并未按常理發展。三個月后,人事命令下達,和珅被擢升為御前一等侍衛兼副都統,從五品的三等侍衛一躍成為正三品的省級軍區副司令,連升六級,震驚朝野。普通人走完這一歷程可能需要20年,而和珅僅用了三個月。
這還只是開始,幾個月后,更驚人的任命接踵而至。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和珅被任命為戶部右侍郎,成為二品大員,掌管天下錢糧;3月,升任軍機大臣,躋身副國級;4月,又兼任內務府總理大臣,成為皇帝的大管家。
短短半年時間,和珅從毫不起眼的三等侍衛,一躍成為位極人臣的朝廷重臣,連升十級,打破了大清官場的所有記錄。
四、和珅受寵的深層原因
和珅能獲得乾隆如此破格的提拔,并非偶然,學界普遍認為有兩大原因:其一,和珅無黨無派,可平衡群臣;其二,和珅是理財高手,能充實皇帝小金庫。
乾隆四十年時,64歲的乾隆雖已年邁,但他不愿放棄權力,堅持大權獨攬。他深知培養的重臣們已樹大根深、暗中結黨,若輕易交權,恐難以收回。
因此,他急需一位精明干練、無黨無派的助手協助處理政務,參贊機要。和珅作為政治素人,晉升迅速且無自己的班底,只能依靠乾隆的恩寵,忠誠度較高,符合乾隆的需求。
而且,和珅確實有真才實學。在乾隆統治后期的平廓爾喀之役中,廓爾喀以貿易與邊境糾紛為由侵入西藏,戰爭歷時4年多,大清先敗后勝,最終廓爾喀遣使求和,成為大清屬國。
這場戰爭涉及多民族,文書往來需要使用漢、滿、蒙、藏等多種文字,而朝中通曉多種文字者極少,唯有和珅能自如地承接旨意書寫文書,乾隆為此特下旨褒獎。
此外,英國派出的馬戛爾尼訪華使節團也是由和珅負責接待,雖然此次外交交涉成果有限,但馬戛爾尼在回憶錄中評價和珅“不愧為一位成熟政治家”,這在他對大清官員的評價中極為少見。
然而,真正讓和珅登上權力巔峰的,是他卓越的理財能力。和珅進入乾隆視野時,正值乾隆苦于錢財不足。乾隆雖坐擁天下,但國庫的錢大多有固定用途,不能隨意支配,唯有內務府的錢可供他自由花費,可內務府每年的經費有限,難以滿足乾隆的需求。
和珅在理財方面展現出驚人的天賦。據抄家檔案顯示,他廣泛投資金融、地產、礦山、物流、醫藥、零售等多個產業。
他在北京城內擁有12座當鋪,經營著瓷器鋪、中藥鋪、古玩鋪等各類商鋪,還擁有80輛大馬車從事運輸業,同時還是煤老板,在門頭溝和香山兩地開煤礦。
相比之下,乾隆自家的內務府卻年年虧損,和珅的理財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乾隆重用和珅后,任命他為內務府大臣,內務府迅速轉虧為盈;又讓他出任崇文門稅監,稅官收入劇增,在全國三十幾個稅官中升至第三名。和珅出色的理財成果,徹底堵住了眾人對乾隆用人的非議。
五、議罪銀制度:貪腐的催化劑
和珅為乾隆理財的過程中,創立了臭名昭著的議罪銀制度,這一制度成為清朝貪腐風氣愈演愈烈的催化劑。
議罪銀制度由罰俸制度演化而來,罰俸是官員犯錯后扣發數月薪水,因清朝官員俸祿較低,罰俸所得錢財有限,且款項歸入國庫,皇帝無法隨意支配。
和珅改造了罰俸制度,設立議罪銀制度。該制度繞開吏部和戶部,由軍機處負責,收到的款項直接歸入皇帝小金庫,且過程和數額不公開。
這一制度大大擴大了處罰的范圍和程度,從財政虧空、貪污腐敗等重大罪行,到奏折中寫錯字等小錯,皆可通過繳納議罪銀了事。
對于官員而言,議罪銀制度讓犯錯的風險變得“可量化”。以往官員犯錯后,不知皇帝會如何處罰,常常戰戰兢兢;如今有了議罪銀,各種錯誤明碼標價,只要犯錯的收益高于成本,官員便有恃無恐。
甚至有些官員提前繳納議罪銀,相當于購買“萬事大吉”的保險,出事時可用來抵賬。在和珅當政的13年中,重大議罪銀案件達68件,督撫級官員涉及37人次。
例如,河南巡撫畢沅因未能迅速抓獲要犯,自請罰銀2萬兩;陜甘總督勒爾謹因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議罪繳銀4萬兩;河南巡撫何毓成因將香灰弄到朱批奏折上,怕被問罪,自請罰銀3萬兩,乾隆甚至覺得數額過大,寬免2萬兩,僅收取1萬兩。
議罪銀的數額由和珅根據官員家產情況決定,這使得和珅從中謀取了巨額私利。同樣的過錯,不同官員繳納的議罪銀數額相差巨大,如陜西巡撫巴延三定額8萬兩,而四川總督特成額僅需交2萬兩。
通過議罪銀制度,皇帝每年能獲得上百萬兩收入,而和珅私下所得更是難以估量。
然而,這一制度的代價是巨大的。官員繳納的議罪銀遠超其俸祿,這些錢財皆來自民脂民膏。議罪銀制度成為官員貪污腐敗的保護傘,使得貪污之風愈演愈烈,百姓生活日益困苦。
在和珅當政的二十余年里,乾隆雖獲得了大量可供享樂的錢財,但天下百姓遭受的損失難以計數,清朝的統治根基也因此受到嚴重動搖。
六、和珅倒臺后的余波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是流傳甚廣的一句話,但事實上,嘉慶并未因查辦和珅而真正“吃飽”。
和珅被抄家后,其巨額財產雖充實了國庫,但清朝的腐敗問題早已根深蒂固,積重難返。嘉慶年間,內有白蓮教起義此起彼伏,外有西方列強虎視眈眈,清朝的統治危機四伏。
和珅的崛起與覆滅,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起伏,更是清朝由盛轉衰的縮影。乾隆時期,和珅憑借皇帝的寵信,權傾朝野、貪污腐敗,其創立的議罪銀制度加劇了官場的腐敗風氣,損害了百姓利益,動搖了清朝的統治根基。
嘉慶雖迅速鏟除了和珅,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清朝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清朝依舊沿著衰落的軌跡前行,此后兩個世紀,中國內憂外患不斷,與和珅當政時期埋下的隱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和珅的故事,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歷史教訓,警示著權力監督與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