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寫了一篇反思:
《作為媒體:我的盲目、自傲和妄語》
發表于 2024 年 5 月 29 日,迄今整一年
那時,我剛開始寫公眾號,覺察了一個困擾:
媒體的身份,容易讓人想“指點江山”
我不一定比別人懂得多,但因嗓門大,就制造影響——哪怕是基于誤解或盲區
一年過去了,我有了一些改進,但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
要可信
過去一年,我越發感覺到:
不準確的信息,越來越多
AI 讓內容生產變得極其輕松。
作者要干的,只是把 PR 提供的材料丟進去,再加一句「按 xx 風格寫一篇稿子」,就能生成一篇文藻華麗、情緒到位的成品。
但問題是——
AI 不會實地考察、不會復現實驗,也不會判斷一則 PR 文中的措辭是客觀描述,還是策略性拔高。
它只會提取關鍵詞,沿著原有語境進一步“優化措辭”:
PR 吹一分,它可能吹三分。
結果就是:
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高質量語言表達”,卻越來越難確認這些表達是否源自真實。
當整個行業越來越多內容,來源于這類「間接經驗 + 句式泛化」的組合時,反饋就變味了:
我們以為看到了趨勢,其實只是聽到了回聲
我需要變得謹慎,也要有邊界:
? 每一則信息,要有可追溯的原始出處;
? 不從 AI 生成稿中提煉事實判斷;
? 對未能交叉驗證的內容,寧可不發。
銘記在心 可信,是一切內容的核心選擇放慢一點
行業節奏越來越快。從新品發布到“十種解讀”,周期往往不超過24小時
很多時候,內容不是為了厘清問題,而是為了跟上熱度。這也帶來一種錯覺: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發聲,就會錯失影響力
或許,比起贏得流量窗口,更應該在思考如何構建判斷
要放慢節奏,不再爭搶“首發解讀”,更傾向“事實驗證”之后再寫,更去強調“真實視角”
好多次,我把幾近完稿的內容給刪除了:實際并沒太好,不占用大家的信息流了
同時,我希望自己能夠保持:
? 看論文前先看代碼,有條件盡量復現;
? 遇到新產品,先自己體驗,盡量跟開發者聊,而不是從二手文章中摘重點;
? 遇到模糊不清的技術表述,寧可等待澄清,也不貿然解讀。
曾經,我以為寫作是立場的表達。
現在我更覺得,它是一種分寸的練習。
當表達過于密集,反而容易淹沒重點。
如果情緒接連不斷,那么信息就成了陪襯。
這一年,我學著減少形容詞,控制語氣強度,避免制造額外的情緒張力。也更頻繁地拆分結構:
? 信息歸信息,建議歸建議;
? 哪些是主觀判斷,要明確標注;
? 不能確認的,不猜測,不補全。
我相信:
表達的克制,不是自我壓抑,而是讓對話得以繼續的方式
關于合作、廣告、寫作邊界
我會接商單,并保持這些原則:
? 商單只影響選題優先級,不影響事實判斷
? 接商單是一個很自然的事兒,不做語義偽裝
? 不做空泛贊美,只做結構化解讀
? 不制造“第一性比較”,不做拉踩
當然精力所限,很多商單只能拒絕(真的對不起....);但若產品值得,會認真對待——就像對待一次有價值的對話。
當然了,比起廣告,我更希望金主爸爸們能到我的 AGI Bar 舉辦活動(六一開業)
時常,我會反問自己:寫這件事,到底該怎么做,才算沒有辜負它。
而下面的,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要可信:能被別人放心引用,而不是留印象
?要沉心:不強調,也不引導,不挑撥
?要節制:不是追求更新數量,而是有內容才發
當下的我,做得依然不夠好
但希望一年后的今天會看,能夠不感到慚愧
如果哪一天,我不再確定某件事是否值得說出來,
那我至少要確認:這個內容,是我自己愿意反復看、會為其負責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