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生存的關鍵是流量,流量來源于優質內容供給,大平臺之間的全面競爭除了花大成本建設內容生態,還有內容“搬運”、創意抄襲等見不得光的手段。“百科大戰”案的判決,也許會成為公平有序的行業競爭環境的警示牌。
原創 新熵 互聯網組
作者丨思原 編輯丨茯神、九黎
當內容成為UGC平臺的核心競爭力,當AI訓練成為各互聯網大廠數字軍備競賽的焦點,一張800萬的罰單揭開了大數據戰爭的冰山一角,也將重塑內容平臺的競爭規則。
近期,百度百科官方公眾號轉發了《海淀法院審結全國首例涉百科詞條數據競爭案》一文。文中指出,被告未經許可,大量抓取百度平臺60余萬條百科詞條數據,行為構成了不正當競爭,判決被告刪除涉案詞條,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500萬元及合理開支300萬元。
而據知情人士所稱,該案件訴訟雙方分別為百度百科和被字節收購的互動百科(現抖音快懂百科),原告為百度,被告為字節。
判決一出迅速登上熱搜,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與此同時,去年底小雞詞典敗訴微博的舊事也被翻出,兩場都以內容侵權為主的同類型案件,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
有部分觀點為小雞詞典打抱不平,認為這是“以小博大”的不公對決,也有觀點認為這是財力、精力的全方面比拼。其實,無論是字節的敗訴還是微博的勝訴,都是相對公平的判決,而倘若拋開兩起事件表面的喧囂,深入審視兩種結局之后,看到的則是數據時代所有UGC平臺對優質內容的強烈需求與深層焦慮。
流量競賽下的“內容透支”
抖音、微博、小紅書等內容社區平臺的成功,向業界展示了UGC模式的魔力。在這種模式下,用戶成為內容的主要生產者,平臺上日均生產的內容量高達2000萬條。與傳統的專業生產內容(PGC)模式相比,UGC 的成本僅為其十分之一,卻能實現數量規模的爆發式增長。
這種低成本、高產出的模式,讓各大平臺紛紛投身其中,試圖在流量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以抖音為例,其龐大的用戶群體每天都會上傳海量的短視頻內容,涵蓋了生活、娛樂、教育等各個領域。這些內容不僅滿足了瀏覽者的多樣化需求,也為平臺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商業價值。
微博則依靠用戶的發文、評論和轉發,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社交網絡,成為熱點事件的發源地和傳播中心。小紅書通過用戶分享的購物心得、旅游攻略等內容,初期吸引了大量年輕女性用戶,成為電商導購氛圍濃厚的重要平臺。
但在UGC模式的驅動下,各大平臺對公開數據形成了一種“拿來就用”的慣性思維。似乎網絡上的公開數據屬于免費資源,可以隨意抓取和使用。于是,就促發了抖音百科抓取百度百科詞條,小雞詞典對微博內容主張權利等沖突的發生。
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臺對優質內容的渴望,但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倫理挑戰。
而字節敗訴百度的事件,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侵權賠償,更具有重要的行業意義。判決確立了“平臺數據整合權益”的法律地位,為互聯網行業的數據合規劃定了清晰的邊界。這意味著UGC平臺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野蠻生長,隨意抓取和使用他人有明確歸屬權的數據。數據的獲取和使用也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平臺需要尊重他人以及其他平臺的知識產權和數據權益。
其實,隨著流量競爭的日益激烈,UGC平臺逐漸陷入了“內容透支”的危機。為了吸引用戶注意力,平臺不斷追求內容數量和更新速度,就有可能忽視了內容質量。大量低質量、同質化的內容充斥社區,不僅降低了用戶體驗,也擠壓了優質內容的分發。
同時,平臺為了追求流量,往往會對熱點進行過度炒作,形成一種“流量至上”的潛規則。這種文化導致創作者為了迎合平臺和用戶的口味,不斷生產低俗、獵奇的內容,嚴重影響了內容生態的健康發展。
此外,流量競賽還導致了平臺之間的惡性競爭,互相抄襲、搬運內容的現象屢見不鮮,進一步加劇了“內容透支”的問題。這樣的背景下,難得的創新以及優質的基礎內容建設成了抖音、微博們必爭的高地,但在“百科大戰”之后,靠內容搬運、創意抄襲來快速縮小差距的路子,將存在著很大的法律風險。
技術、流量不能為“利己式合規”
事實上,當下的UGC平臺已經陷入內容合規以及持續創新的困境。
首先,用戶注意力爭奪戰正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用戶的注意力成為最寶貴的資源,熱梗的生命周期從過去的數周縮短至數天甚至更短。為了追趕熱點,平臺不得不冒險侵權,抓取和使用他人現成的內容,以滿足用戶對及時性的需求。
其次,創新成本與侵權成本嚴重失衡。孵化優質創作者需要平臺投入大量的資源,包括資金、人力和時間等等。而侵權套利則具有低成本、高收益的優勢,吸引了不少平臺選擇走捷徑。這種畸形的激勵機制,導致了優質創作者的流失和創新能力的下降,嚴重影響了整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以抖音抓取百度百科詞條為例,其背后的邏輯是希望通過整合百科內容,豐富自己平臺的知識儲備,提升用戶體驗。但這種行為忽視了百度百科背后的知識產權和數據權益,屬于典型的侵權行為。微博和小雞詞典的訴訟,雖然在法律上獲得了勝訴,但也被一些人認為是利用資金等優勢來打壓競爭對手,以維護自己的市場地位。
不過從字節、微博的侵權案例可以看出,平臺往往善用技術和流量的優勢來打造霸權,實質是“利己式合規”的延伸。他們利用技術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內容進行監控和抓取,同時利用流量和資金優勢,對中小平臺進行打壓,試圖壟斷內容市場。
其實從用戶活躍數據上不難發現,以微博為代表的UGC平臺,已經顯而易見地進入或即將進入瓶頸期。
2021年,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5.73億,日活2.49億,2022年月活躍用戶5.86億,日活2.52億,2023年月活達到5.98億,日活2.57億,2024年月活躍用戶為5.9億,日活躍用戶2.6億。整體的規模波動趨于穩定。
抖音相對來說日子更好一點,截至2025年3月,抖音(含抖音極速版)月活躍用戶達10.01億,日活躍用戶約7億至8億,活躍人數創下新高的同時,或許也意味著基本已經沒了增長空間。
而這些平臺到了這個階段后,要做的只能是利用優質內容、創新內容來留住用戶,增加用戶使用時長。抄襲同行、打壓中小企業生存空間等手段,過去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利,但這種行為顯然最終會傷人傷己。技術和流量應該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而不是壟斷和侵權的工具。只有營造一個公平、健康的競爭環境,才能促進整個行業的繁榮。
抖音、微博們需要集體糾偏
互聯網的行業里沒有永久的向上,增長空間可能見頂,但也存在著倒退可能。對于內容平臺而言,成為一騎絕塵的唯一贏家機會渺茫,出局的危險倒是時時籠罩在頭頂。隨著競爭進入下半場,各家都開始居安思危。
內容層面的表現上,抖音、微博等都不再拘于UGC平臺的定位,曾經涇渭分明的內容風格逐漸交融,各家都低調地開始向競品學習,以豐富各自的內容生態。長短視頻、賽事版權、頭部主播等資源,也成了互相爭奪的重點。
但有些改變也會把平臺帶偏。比如微博的過度娛樂化,雖然在娛樂產業的發展中吃到了紅利,卻也失去了自己的內容獨立性,一定程度上變成娛樂產業的附屬品。例如“打榜”等針對粉絲的內容形式,初期確實可以從中獲益,但在這個故事講到盡頭的時候會發現,多數年輕新用戶和曾經活躍的老用戶們已經對其嗤之以鼻。
內容注定不是一門賺快錢的生意。相比多數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內容平臺的經營更需要時間沉淀。但它的長尾效應也更加明顯,一旦勢頭聚攏,會帶來綜合競爭力的顯著提升。也因此在內容平臺的下半場競賽中,各家平臺都還會有著新的機遇。
對于它們而言,這些機遇從來不是對用戶內容、同行公開內容的無邊界收割,而是構建一個“創作者獲益、平臺發展、用戶共享”的價值共同體。當每一條內容都能在合規的軌道上流動,平臺才能真正告別“焦慮驅動”的野蠻生長,迎來基于產權保護的可持續繁榮。
微博和抖音也算是兩種內容平臺的典型代表。前者代表的是急需創新的老牌平臺,就過去的變動來看,微博更新了很多元素,但最終未能徹底“煥新”。原因在于,微博無法真正在結構上“顛覆”自己,其核心交互邏輯依然停留在“文字+圖片+轉發+評論”的組合中,而這已屬于十多年前的產品形態。渴望破局的心態之下,便容易出現問題。
抖音代表的則是一夜爆火的新興平臺,需要的是大量內容沉淀,尤其是基礎內容,也就是所謂的基建。而在這些基礎互聯網內容被“前輩”占據的現在,后來者的“拿來主義”便有了風險,雖然侵權成本比從零開始搭建基礎信息工程更低,但這種做法卻破壞了整個行業的生態環境。
當互聯網流量見頂,簡單維度的數據增長不再是內容平臺競爭的唯一主題,內容質量和合規能力的比拼才是重點。而字節和微博的這兩場判決,也為內容平臺敲響了警鐘。AI時代,數據侵權理應被認真、持續觀察,平臺只有放棄“利己式合規”的短視思維,才能在下半場跑得更久。
參考資料:略大參考,《內容平臺的下半場,一場從流量轉向生態的持久戰》中國知識產權報,《“小雞詞典”指責微博抄襲,索賠1000萬元!》北京海淀法院官方公眾號,《海淀法院審結全國首例涉百科詞條數據競爭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