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和江蘇是我國GDP突破“10萬億”大關的唯二省份。
2024年廣東GDP達14.16萬億元,江蘇GDP為13.70萬億元,兩地間差值不足5000億元。然而,同為“沿海”省份,2024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已經突破兩萬億元,而江蘇則是剛剛邁過萬億大關。
所以,江蘇海洋經濟體量與經濟地位不匹配,長期以來一直被戲稱為“偽沿海省”。也因此,曾有江蘇專家表示,江蘇和廣東的經濟差距主要在海洋,如果江蘇的海洋生產總值這個“關鍵量”能夠趕上去,江蘇地區生產總值也將順勢而上。
江蘇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省份,但是,江蘇內河航運發達,自古以來就靠“江河”吃飯。為什么“海”在江蘇的存在感這么弱,以至于江蘇都不像個“沿海”省份了呢?
一、江蘇為何“江強海弱”?
我國共有11個沿海省份。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同比增長5.9%,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長久以來,與“蘇大強”體量不相當的海洋經濟是江蘇的發展短板。據悉,2024年江蘇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元。4月18日,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發布《2024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0046.2億元,比上年增長6.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這一成就標志著江蘇海洋經濟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江蘇擁有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954公里。早在《江蘇省“十三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就曾提出,到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力爭達到1萬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0%,初步建成“海洋經濟強省”。眼下,突破“萬億”目標,江蘇比當初預計時間晚了4年。
事實上,在江蘇十三個地級市中,只有連云港真正靠近海洋,鹽城、南通兩城市區其實離海較遠。這一比例遠不能與鄰省山東的煙臺、威海、青島、日照、濱州等城市相比。即便到了現在這個“看海”的季節,大家耳熟能詳的目的地一般是大連、青島、廈門、三亞等城市。從北往南,這些著名的海濱城市組成了一道亮麗的海岸風景線,但沿海的江蘇卻顯得“格外低調”。
江蘇的“海”存在感弱,可不只體現在沒有著名海邊景點。江蘇的海洋經濟放在全國來看,也是落后的。在全國11個沿海地區中排名第6,屬于中等偏后水平。相比廣東、浙江、山東等沿海省份,江蘇亟需在海洋經濟上獲得突破。
那么,究竟是什么制約了江蘇海洋經濟的發展呢?
江蘇雖然沿海面積大,但是很多都是廣闊的灘涂,這也被認為是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客觀因素之一。數據顯示,江蘇沿海海堤外灘涂面積達750萬畝,占全國灘涂面積1/4以上。可以說,江蘇的沿海是整個東部沿海最不濟的一段,大片灘涂,基礎軟,海水淺,不適宜建設大型海港,制約了港口航運、海上石油開發等大型項目的實施。這也就是為什么江蘇沿海港口沒有山東、浙江和廣東等其他沿海省份多和強的重要原因。
江蘇的海洋經濟偏弱,還體現在沿海城市經濟實力不強。
江蘇十三市的區域格局是:沿海地區為南通、鹽城、連云港三市,沿江地區為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揚州、鎮江、泰州七市,非沿海非沿江地區為徐州、淮安、宿遷三市。眾所周知,江蘇經濟發展重心歷來在長江沿岸——“江強海弱”,江蘇沿海目前也沒有躋身GDP“萬億俱樂部”的明星城市。相比之下,山東有青島,浙江有寧波,遼寧有大連。同為沿海城市,南通、鹽城、連云港三市與寧波、青島、大連差距巨大。
當然,這一局面的形成也和江蘇發展的重點區域有關。一直以來,江蘇發展的重點在滬(上海)寧(南京)走廊。雖然后來提出了“四沿”的概念,即沿滬寧線、沿長江、沿東隴海線以及沿海,但是,不難發現,和滬寧產業帶所在的沿江地區相比,“沿海”地區是經濟強省江蘇的一個“軟肋”。而且,多年來“沿海”線整體上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仍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改變。
這也即是歸咎于“政策傾斜”。該觀點認為,就城市地位來說,江蘇政策最好的城市還是南京、蘇州和徐州。南京和蘇州自不必說,至于徐州,淮海地區最強的城市,一個“省會范”十足的城市,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范大學所在地,地鐵規劃14條線,屬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中心城市,政策上支持度在江蘇應該是主力。所以沿海強省江蘇“沿海城市”“沿海經濟”相對不強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江蘇的“沿海”也曾輝煌過。就南通港來說,其正式開港始自于清光緒30年。1904年8月在清末狀元、近代著名實業家和教育家張謇主持下,南通港開始投入運營。
上世紀70年代,相關單位在中國沿海地質情況調查基礎上,南通如東沿海初步建成洋口深水港,打破了南通沿海灘涂不可建深水港的困局,為南通港沿海港區建設打開了局面,南通港也由單一內河江港,逐步向江海組合港轉型升級,成為江海組合大港。
2001年,南通港海輪泊位升級改造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南通港兩座海輪泊位由2.5至3萬噸級加固升級為5萬噸級,南通港成為當時長江沿線港口中靠泊能力最大的港口。
2006年,南通港吞吐量首次突億噸規模,南通港沿海港區,不單建成了洋口港區,還建成了呂四港區。目前正全力推進通州灣港區建設,并且實現呂四港、海門港、通州灣、洋口港四港區整合,推動大通州灣港口群建設。
近年來,南通也頻提“全域向海”戰略,明確“下一個萬億看沿海”。
二、南通得利,連云港和鹽城被削弱?
“江強海弱”,這是江蘇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一個困局。近年來,江蘇省積極探索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希望能夠真正展現出“沿海”地區的活力。“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已經連續四年被寫入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納入“深海科技”,并將深海科技與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并列。提出“加快沿江沿海港口轉型發展,推動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海洋清潔能源等加快形成領先優勢”。
但對于大型港口建設而言,缺乏天然良港所需的深水條件。再加上,在上海這個超級港口的耀眼光芒下,江蘇“沿海”地區想要發展起來并從中突圍,并不是特別容易。
有上海在,所以在最新版的《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里,整體向南“靠攏”上海成為主旋律。規劃提出,加快江蘇沿海地區與上海、蘇南地區一體化步伐,促進跨江融合,吸引要素資源跨江北上,協同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基地和世界級城市群,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規劃》還對江蘇沿海的南通、鹽城、連云港三地進行了差異化定位。南通被定位為“江蘇開放門戶”,建成“全國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加強國家海上風電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推進南通啟東、如東海上風電場建設,打造國家級綜合能源產業基地等;鹽城要做亮東方濕地等生態品牌,推動跨國的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連云港要持續推進“國際樞紐海港”建設。
這里,最得利的自然還是南通。江蘇將南通定位為“江蘇開放門戶”,將全方位融入蘇南、對接上海,建成“全國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南通屬“江海聯動區”——江海門戶南通以建設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為重點,打造“江出海、海進江”雙向聯通樞紐。目前江蘇約八成集裝箱生成量需通過陸路運至省外出海,可建深水大港的通州灣能補上江蘇“江強海弱、核心港口缺失”短板。而這將使連云港和鹽城港口的競爭力被再次削弱。
2009年,江蘇曾喊出“舉全省之力發展連云港”的口號,并將其定位為沿海開發龍頭。不過,頂著“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名頭,連云港經濟不見起色。所以,江蘇近年加大力度扶持南通融入上海,以便再帶動鹽城、連云港一體化發展之路。
當然,有人認為江蘇沿海地區要發展,首要的是鐵路建設。先把“青鹽”鐵路提上議事日程,加快“臨連”鐵路和高鐵立項開工,南通鐵路首要規劃寧啟鐵路與如通蘇湖聯絡線,使南通到上海最近。也能讓青島和上海兩個超級城市連接上,對沿線的城市也都會有受益。這樣,“通鹽連”三地將成為“蘇錫常”一樣,打造“沿海軸”。
而且,“沿海高鐵”新通道將重塑區域經濟版圖,推動資源向“沿海洼地”傾斜,助力南通、鹽城、連云港等城市崛起為“新增長極”,為長三角一體化注入均衡發展動能。
輿論認為,沿海高鐵新通道的規劃建設,是江蘇搶抓國家戰略機遇、重構區域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招。它不僅將破解沿海交通瓶頸,更將激活海洋經濟潛能,推動江蘇從“江河時代”邁向“江海時代”。對于南通、鹽城、連云港等沿海中心城市而言,這是進入長三角核心圈層的戰略機遇。
江蘇沿海南通、鹽城、連云港三市,鑒于產業趨同現象,可根據各自優勢,調整產業布局,錯位發展優勢產業。從整體產業基礎來看,鹽城可借助汽車產業優勢,向汽車設計創新等上游和汽車營銷策劃等下游產業延展;南通在傳統船舶制造基礎上,發展現代海工裝備制造;而擁有西游記相關IP的連云港可創新形式發揮旅游產業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江蘇加速發展海洋經濟,并不只和南通、鹽城和連云港三市有關。據澎湃新聞報道,最新《規劃》里,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狹義上說,通鹽連3市是江蘇的沿海城市,但廣義上來看,相對于內陸省份而言,江蘇全省即沿海。
因此,《規劃》中也出現了不少關于通鹽連三市以外城市的內容。比如,關于“高水平建設沿江海洋經濟創新帶”,提出要發揮南京、無錫、鎮江等沿江城市海洋科教優勢,打造國內領先的海洋人才培養基地和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推進建設全國重要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再比如,要做強江蘇南通、泰州、揚州等地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依托蘇州、泰州等城市醫藥產業優勢,打造海洋藥物和生物產業新高地。
還有,《規劃》鼓勵沿江產業園區吸引涉海龍頭企業、涉海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眾創型小微企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優勢突出的涉海企業集群。策應長江大保護戰略部署,推進優質產能向沿海、蘇北地區升級轉移,騰出發展空間,留足生態空間。
總之,江蘇全省都是沿海城市。江蘇推進沿海高質量發展其勢已成,“到了全面發力的時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