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A股,昨天KTV,今天ICU。原因主要是老美的法院在特朗普貿易戰的權限上有反復。
不過,說這種消息面,格局就小了。咱聊點更深入的。
中國樓市從2021年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此后銷售額從18萬億一路暴跌到9萬億。
說難聽點,就是樓市泡沫破裂了。少掉的銷售額相當于3個對美出口。
整個行業泥沙俱下,無論是民企國企,還是上下游的建筑類企業,都是收入和利潤大幅下滑。即使曾經的明星企業萬科,2024年都巨虧近500億。
按照市場規律,建筑地產行業是要大規模裁員和降薪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暴雷比較早的華夏幸福,員工人數變化如下圖,從2.7萬減少到1萬人,減少了65%。
公司的人均薪酬從44萬大幅下降到18萬,減少了60%。
新城、金地等企業類似,只不過裁員和降薪的比例稍微低些,在30%~50%左右。
但問題是,并非所有建筑地產企業都如此。
像萬科,雖然也有在裁員,但人數不過是從2020年最高的14萬減少到現在的12.7萬,減少比例不足10%。
再比如建筑央企中國建筑。2023年之前員工人數都還是增長的。2024年才開始裁員,從38萬人裁到36萬人,裁員比例為5%。
另一大基建央企中國交建的員工人數如下圖。2023年及之前員工人數也一直在增長,最高到14.5萬人。2024年才開始裁員,減少了5%。
最重要的是,我翻了一圈財報,發現這是個普遍現象。
中建、中交、中鐵、中鐵建、中能建、中電建,幾乎所有建筑類央國企2023年之前都在持續招人,2024年才開始裁員。
是因為行業效益很好,沒有受到地產泡沫破裂沖擊嗎?顯然不是。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上述央國企在承擔社會責任,堅持不做大的裁員。
特別是2022年疫情前后,這些企業在地產下行期逆行,依然在搞校園招聘,以減少疫情對就業的沖擊。
直到2024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國企開啟「末位淘汰制」。
眾多建筑類央國企借坡下驢,減少招聘,開始裁員,而比例剛剛好是國資委要求的最低值5%
確實也不敢多裁。畢竟建筑行業是中國就業大戶,光幾大央企建筑的正式員工總人數就有100萬。再考慮到依附于這些建筑央企的子公司員工、外聘員工、建筑民工、分包商,那就是數千萬人的生計。
不得不說,社會主義的好就在于,遇到重大問題時,比如樓市泡沫破裂,會有各種央國企托底,盡可能減緩沖擊帶來的波動。
但也會帶來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出清不夠徹底,或者說出清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不像老美,就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了,直接出清。
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第二大建筑公司普爾特當年就宣布裁員16%。整個建筑行業短時間內裁員100萬人。
最終結果就是二者股市的巨大差異。
美股的熊市往往跌幅深且快。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后,美股標普500在不到兩年時間里實現觸底,最大跌幅接近60%。
而A股這邊,2021年樓市泡沫破裂后,主要寬基指數滬深300和中證500用了近4年時間才完全觸底,最大跌幅不到50%。
關鍵是,老美那往往出清到位,股市暴跌一波就完事了。2009年起,標普500以每年10%的速度緩慢上漲。
而A股這邊就復雜了,出清一直在持續。就好像建筑類央企,你以為它早就開始收縮了,沒想到它2024年才開始裁員降薪
由于財報還沒出,2025年的情況未知,但大概還在出清中。
根據最新公布的16~24歲失業率(已剔除在校生學生),2025年4月失業率比2024年同期還要高1.1%。
我這里倒不是要看空港A股。當下的估值也沒什么好看空的。而失業率本身也是一個滯后指標,只能反映過去,不能預示未來。
我這里的重點是,港A股從去年9月起的這波反彈,更多是對過于不合理低估的修復,是對過于悲觀情緒的修復。
但也僅限于此。
而港A股全面上漲,需要等待基本面的完全出清。這個過程目前還在持續,因此股市會在各種消息面中震蕩,但就是難以突破式上漲。
但沒關系,這絕對是給你機會,在下跌的時候,一定要敢于加倉,炒到底部。畢竟你的機會成本也很低,只不過是外面1%的存款。
在完全出清后,你會等到一次基本面和估值的共振,那才是真正的大牛市?,F在不過是牛市的初期罷了。
更重要的是,在失業風險和恐慌情緒的打擊下,越來越多人將被迫賤賣股票基金。即使他們知道股票是對企業的所有權,也是這個社會最核心的生產資料;即使他們知道股票的股息收益已經是存款的2~3倍,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
當有人為生存拋售生產資料時,我們不要幸災樂禍,但可以做個好心人,接過廉價的籌碼,收割這場殘局。
報下格指2.18,投資機會A+。離S級的投資機會還有距離,希望盡快下跌。感謝各位的點贊、在看和轉發,你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