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急診室,老人蜷縮在藍色被單下,指甲蓋泛出不祥的青紫色。
家人掏出手機,屏幕上赫然是某知名劇組的群演通告單:零下五度,薄衫單褲,連續八小時。
這不是孤立的控訴,而是《苦盡柑來遇見你》劇組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冰山一角。
當奈飛聲明“核查”與“防止再發生”時,網絡輿論卻陷入撕裂:有人痛斥“溫暖的劇,冰冷的血”。
更多人麻木聳肩:“內娛群演,不都這樣熬過來的?”
這撕裂背后,藏著多少沉默的代價?
“人肉布景”的寒冬:光鮮劇組,暗影中的群演
群演在片場是“人肉布景”,這身份背后是難以想象的艱辛。
寒冬臘月,鏡頭前演員裹著厚羽絨服,鏡頭外群演卻瑟瑟發抖。
“取暖?那是主演才有的特權。” 有群演苦笑。
片場角落,盒飯隨意堆在地上,眾人圍蹲扒飯,寒風卷著沙土撲進飯盒。
有人剛吃兩口,場務吼聲已至:“還有十分鐘!磨蹭什么!”
更殘酷的,是身體的代價。
某古裝劇里,為統一發型,年輕姑娘含淚任剪刀落下,多年長發委地。發絲紛揚未落,冷風已直刺裸露的頭皮。
寒冬中,單衣群演凍得唇色青白,原地跺腳取暖竟被斥“影響收音”。
這些不是劇情需要的“苦”,而是真實生命在資本齒輪下的碾壓。
群演權益如風中殘燭,隨時可被吹滅。
一紙薄約,責任推得干干凈凈。
片場意外頻發,群演受傷常成“自認倒霉”。有人拍戰爭戲被炸點灼傷,簡單包扎后就被催促“別耽誤進度”。
當“大局”成為通行證,個體的痛楚便淪為必須咽下的塵埃。
層層轉包下的生存游戲
群演困境非一日之寒,其根源深植于行業扭曲的“轉包鏈”。
劇組為省成本,常將群演招募外包給“群頭”。
這些中間商為牟利層層盤剝,人頭費遭克扣,保暖衣、餐補等待遇更被直接“蒸發”。
最終落到群演手中的,常不足通告價一半,寒冬中的熱水竟成奢侈。
制度缺失下,群演成為最脆弱一環。
對比好萊塢,演員工會(SAG-AFTRA)為群演筑起保護墻:嚴格工時、足額餐補、極端天氣防護、獨立休息區。
合同條款清晰,違規代價高昂。曾有劇組因超時拍攝被工會重罰,停工損失遠超克扣成本。
反觀國內,雖有《電視劇劇組工作規范》提及群演待遇,卻缺乏細則與監管。
規則淪為墻上畫餅,執行全憑劇組“良心”。
當奈飛聲明“核查”,網友質問直指核心:若真重視,為何等輿論沸騰才行動?日常監管又在哪里?
尊嚴不應是行業的奢侈品
群演困境非無解,關鍵在于是否愿打破沉默,建立真正有效的防護網。
工會力量是根本之盾。
群演需要自己的組織爭取權益,如規范合同、設立最低保障標準、建立申訴渠道。
香港臨時演藝工作者協會經驗可借鑒:代表群演談判片酬與工時,監督劇組落實防護措施,遭遇不公可集體維權。
平臺與資方必須扛起責任。
奈飛等國際平臺尤應將其全球標準貫徹于中國劇組,將群演待遇納入合作條款審查,公開投訴機制。
國內制作公司更需拋棄“群演=耗材”思維,將基礎保障視為制作成本不可分割的部分。
更迫切的,是填補監管空白。
行業協會應制定群演待遇細則,聯動勞動部門加強監察。對漠視安全、惡意欠薪的劇組,必須依法嚴懲,讓違規成本遠高于克扣所得。
某次寒冬拍攝后,一位群演在社交平臺上傳照片:凍紅的雙手緊握一杯劇組派發的熱檸檬茶,配文“今日唯一暖意”。
這杯茶的溫度,不該是群演寒冬里的唯一救贖。
影視作品傳遞人間溫暖,這份暖意不該止步于銀幕內。當鏡頭對準人間煙火,鏡頭后每個生命的尊嚴,都應是行業不可逾越的底線。
真正的“苦盡柑來”,不該是群演用血肉之軀熬出來的幻覺。
暖意不在劇情里,而應在每個清晨遞來的熱粥中,在雪天拍攝時遞來的棉衣中,在按時發放的薪酬里。
當群演不必靠“熬”來等待渺茫的出頭天,影視行業才算真正走出寒冬。
冰冷攝影棚外,有人用體溫支撐起光鮮的故事。
當最后一個群演領到應得的報酬轉身離去,真正的黎明才照進這個行業。
圖|來源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