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如果你仔細去觀察,你會發現,知識越豐富的人,越能意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克制自己糾正別人的欲望。
向上生長,向下兼容,才能在越來越成熟的同時,收獲安寧。
01 不是認知差異,而是立場不同而已
董宇輝在一次直播中,夾起盤子中的一根烤腸,問網友:“各位朋友,從你們的角度,這是什么形狀?”
彼時,鏡頭中呈現出的烤腸,是不規則的長方形。
他緊接著問鵬鵬:“從你的位置看,這是什么形狀?”
鵬鵬提示董宇輝將烤腸往上舉一舉,正好與領口的麥克風呈現出一個感嘆號。
最后,董宇輝注視著那根烤腸說道:“可從我這里看到的,這是圓的。”
其實董宇輝說了那么多,是想告訴我們:
人與人之間,會因為立場不同,看到的東西千差萬別;
我們都是對的,你不必說服我,我也不必說服你。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意見分歧,未必是認知差異,而是立場不同而已。
就像那句古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既然立場不同,那就少言為貴,免得生出禍端來。
世界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不停地講道理,不停地糾正別人的錯誤。
哪怕是認知水平相當的兩個人,也會因為位置不同,環境不同,對事物的理解有所差異。
你說的他未必懂,他說的你也未必能理解。
既然如此,不如保持沉默,不為難別人,也不勉強自己。
02 小孩子才談對錯,成年人只談利益
小時候,我們會為了一點小事爭執。
你說你是對的,我說我是對的,吵到最后,兩個人說一句:“哼,再也不跟你玩了。”
長大以后才發現,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如果凡事都爭個對錯,非要弄個清楚明白,很有可能會將自己的生活攪得一團糟。
比如說,你去談生意,最后生意沒談成。
很有可能,在談的過程中,你想方設法去說服對方,言辭過激,惹得對方不痛快。
成年人的所有沖突,幾乎都是利益沖突。
很多事情,我們應該考慮的,不是我對你錯的問題,而是我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
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一些退讓,讓對方看到我們的誠意。
無論是生意談判,還是跟領導和同事們共事,利益都是最客觀的存在。
畢竟,我們入職場,就是為了去掙那仨瓜兩棗,就是為了生存。
這就使得我們,有時候會說一些違心的話,甚至是拍拍領導的馬屁。
所以,別糾正領導的錯誤,他能做到今天的位置,說明他是有點水平的,你跟他對著干,那等于自尋死路。
別糾正同事的錯誤,沒有人知道,你們爭論后,他會不會去領導那里“參你一本”,給你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職場,有職場的生存法則,別說這是虛偽。
畢竟,大家活著都不容易,有時候,看破不說破,或許能讓你順風順水。
03 就算自己是對的,也不必說服他人
年少懵懂時,我們總忍不住想要教育別人,覺得自己能改變世界。
后來,年歲漸長,閱人無數,慢慢讀懂了人性,也看清了生活的真相。
逐漸明白:各自因果各自擔,不必說服他人。
聽過一個故事:
古時候,某一年的冬天,京城下起了鵝毛大雪。
一個酒館門口,蜷縮著一個衣衫破爛的年輕人,被凍得瑟瑟發抖。
老板看他可憐,便問他:“小伙子,何不幫人拉貨,討個生計?”可那人只是低頭不語。
后來,老板又時常見他討飯果腹,又對他說:“年紀輕輕的,怎不尋個生計,這般如何是好?“
這回,那人竟然氣憤地說:“我堂堂讀書人,怎會去拉貨?”繼而大聲嚷嚷起來,惹得酒館的客人都走了,老板后悔極了。
有句話說得好:
“爛泥爛得好好的,你非要給他扶上墻,咸魚躺得好好的,你非要給他翻個身,一塊朽木你非要給他雕成才。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成年人的世界,只有篩選,沒有教育,只有選擇,沒有改變。”
是啊,能說服一個人,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墻;能點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說教,而是磨難。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克制自己糾正別人的欲望。
畢竟,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習慣,甚至是劣根性。
有人知錯就改,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有人懶散度日,死不悔改。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從“我要改變世界”,到“我只負責讓自己活得漂亮。”
至于別人,他喜歡就好,愿意便罷。
不糾正、不評判、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包容,是修養,是智慧,更是成年人贈予自己與他人最珍貴的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